发布日期:2025-08-08 09:40: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岭日报
近日,由市委人才办、团市委联合主办的首届青年大学生嘉年华暨青年人才“返校日”活动启幕。活动以“青聚温岭・筑梦归巢”为主题,通过主题活动、入企参观、实践项目大赛等多种形式,搭建起青年人才与家乡发展的深度对话平台。
那么,温岭究竟是如何成功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并让他们愿意扎根、实现发展的呢?背后蕴藏着三重关键密码:首先是打造产业高地,让青年看到发展机遇;其次是构建情感纽带,增强归属感;最后是完善服务生态,提供全方位支持。三重密码共同构成了温岭引才育才留才的“金钥匙”。
产业密码
让“筑梦”更有舞台
温岭构建的“4+6”现代产业体系,不仅以泵与电机、汽摩配件等四大主导产业夯实了制造根基,更通过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六大新兴产业注入创新活力,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团市委将新兴领域团建深度融入全市党建工作格局,通过“两企三新”攻坚行动,推动团组织和青年工作在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新兴产业集群中实现全覆盖。
台州首个产业链联合团委——“领工·青创”工量刃具产业链联合团委正是这一创新的生动实践,它以“党建带团建、团建助产业、产业促发展”为理念,为千余名产业青年搭建起交流创业平台。在这里,90后海归邵雯洁仅用4年就完成从“留学生”到“链主”的蜕变,带领力锋精密工具跻身国家级“小巨人”行列。
赛事赋能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引擎。已经举办8届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成功孵化66个优质项目,从智能检测钎焊机到五轴联动机械手,这些赛事不仅搭建了展示舞台,更打通了从创意到产业的转化通道。
团市委还注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青蓝传承”工程通过28位企业家导师与200名新生代创业者结对,形成“创新共同体”。独特的“311”导师制确保精准指导,每月举办的创新沙龙成为思想碰撞的磁场。如今,800人的精英人才库持续扩容,为城市发展储备着不竭动力。
情感密码
让“扎根”更有温度
构建多层次的情感联结生态,让青年人才留得住。
文化认同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根基。由团市委发起的温岭市大学生联合会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乡情网络,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通过13个高校分会连接起全国23个城市、100多所高校的4000余名温岭籍学子。
在这片热土上,青年返乡团队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在坞根镇,以“互联网+”农创青年王炜为代表的“青农甄选”直播团队正创造着月销90万元的亮眼业绩,他们打造的“坞根鲜农”区域公用品牌,串联起22家农民合作社、22户农户和上百位达人主播,实现农产品溢价率超95%。
松门镇松建村的“FunFun松”青年团队运营着“坦人谷”农文旅项目,这个由年均27岁的青年主理人团队打造的项目,已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今年营收突破70万元。
家乡的舞台同样精彩。95后剑桥硕士青年企业家吴雅婷说:“温岭给了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在这里,我们企业的产品已销往全国60多个批发网点;与浙江省餐饮协会、高校博士团队携手创新,成功推出‘台州净菜’新概念,让家乡味道香飘全国。每当我看到台州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那份对家乡的自豪感就愈发强烈。”
服务密码
让“成长”更有前景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今年,石塘镇“青年入乡服务中心”成为返乡青年的热门聚集地。
“在家乡同样可以闯出不同的一片天地。”“小红书”超万粉的美食账号“在逃T师傅”主理人黄圣瞳此前也是温岭市大学生联合会的一员。大学毕业后,她返回家乡化身“E时代产品推荐官”,帮助温岭的企业进行美食宣传推广、探店分享和品牌策划。
为激励青年大学生返乡干事创业,温岭创新打造青年成长服务体系,构建了“政策引领、服务支撑、保障托底”的闭环生态。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目标,出台《温岭市“青年入乡”全周期全要素激励支持政策三十条》等系列政策,形成全方位支持网络。
“我们的工作重心在于提供‘青年学子成长全周期护航’。”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从校园到职场,每个关键节点我们都有精准支持:从中学阶段的‘有为青年’职业体验,到初入大学阶段的‘青桐说’成长分享,再到即将毕业阶段的‘青燕归巢’实习实践活动,以及毕业后的‘人才夜市’岗位推荐……成功搭建起了温岭学子们的成长灯塔,也坚定了大学生们的返乡信心!”
创业支持上,建立“初创、成长、成熟”三阶段扶持机制;就业服务方面,打造“应聘—入职—提升”全流程培育体系;生活保障上,从生活娱乐类、安居落户类、成长成才类三方面入手为入乡青年提供全要素保障,涵盖从文娱消费到婚恋交友的多元服务。
一系列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了青年学子的获得感,真正实现了“成长有支持、发展有保障”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