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各镇、街道 > 太平街道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农村工作

让建筑活下去,让烟火气传下去!

发布日期:2025-07-02 09:26 信息来源:温岭市人民政府太平街道办事处 浏览次数:
分享:

位于老城区的坊下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较繁华的地段。作为太平街道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商贸传统老街,这里是温岭城市的起源地。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坊下街大部分建筑已经陈旧。

连日来,在坊下街长大楼以西区块,修缮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文物保护单位息庐、姚家里、老雪庐等宅院开展屋顶修缮、补漏、加固等工作,除了系统性消除安全隐患外,修旧如旧,保留历史记忆,因地制宜完善功能布局,让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


启动修缮,年底焕新

在息庐,工人们有序地清理腐烂的木构架,针对屋顶、楼板和墙体同步开展修复作业。

息庐建于民国时期,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仿欧式二层建筑,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建成已有百余年,屋内的楼板和柱子由于漏水等原因腐烂严重,墙上石灰风化剥落。

“息庐将严格按照原工艺进行修缮,能用的旧料会重新利用。针对屋内墙体,我们将采用民国时期的技艺,力求最大程度恢复历史原貌。”技术人员卫阳明介绍说。

“老建筑的材料种类繁多。现阶段,我们主要是拆除一些腐烂的屋顶和楼板,逐步替换成相同的新材料,使文物建筑的‘本质精华’不变。”卫阳明说。


匠心守护,传承历史文脉

与息庐一并列入修缮计划的,还有林家里、姚家里、老雪庐和小南门城门这4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市级文保单位3处,文物登录点2处,总占地面积达3821.91平方米。这些老建筑中,“年纪”最大的是建于明朝的小南门城门,其他的建于清朝、民国期间。

坊下街市级文物修缮工程今年3月启动,由市城发集团负责,预计到今年年底完成所有建筑的修缮


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市城发集团联合太平街道等单位,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协调工作。“项目施工过程中,要面临梅雨季、材料进场运输不便等难题,我们尽可能把这些情况想在前头、予以解决。”工程负责人陈建斌说。

其中,建于清代的林家里是我市现存唯一一处有环廊的传统民居,由台门、正院、偏院组成,宅院内还有石雕、木雕、灰塑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包括林家里在内,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均存在承重柱蛀虫、屋顶坍塌、漏雨等情况。



“在承重柱修复方面,我们先进行灭虫处理,再用镶补技术更换掉蛀虫损害的部分,让房屋更安全,保留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陈建斌表示。



老街坊期盼锚定文化街区未来

修缮工程的推进,牵动着周边老街坊的心。


“我们在这里长大,感情太深了!”卖鱼桥社区居民舒健民老先生感慨道,从小就住在息庐附近,在他的年少记忆里,老建筑的雕花油亮亮的,“后来屋顶漏雨,雕花被虫蛀得不成样子,我看到后,心里像被针扎了似的。修缮后,我期待这里既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又能成为丽的打卡点,吸引游客来重温老城记忆。”

“南门街改造后成了小区,现在政府要打造花园里老街区,我们就盼着把老底子的味道留下来,希望自己生活的家园能重焕光彩。”坊巷里小区居民吴锦慧的话道出了众多老街坊的心声。


让建筑“活下去”,更要让老城的烟火气“传下去”。



改造后的坊下街,通过空间修复、功能更新等方式,保留街巷建筑格局和传统文化风貌,作为我市历史文化记忆的新地标,助力老太平重新“活”起来。市民可以在感受老城传统慢生活外,在喧嚣的市井生活中觅得独一份的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