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7324304288/2025-11120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7-17
- 发布单位:
-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关于对温岭市第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2025J0125号建议的答复
温综执函〔2025〕36号 A
关于对温岭市第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2025J0125号建议的答复
江岳祥委员:
你在温岭市第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规范涉企执法优化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环境的建议》(2025J0125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系列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突出“增值化”和“高质效”两大重点,构建全方位的执法监管协同体系,提升综合监管质效。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规范标准优化顶层设计。聚焦涉企行政检查突出问题,制定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出台《温岭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十不准”》等3项制度,明确“管住风险、无事不扰”,从严控检查主体、规范审批程序、降低检查频次、减轻企业负担、畅通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范。全面梳理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形成基本履职事项126项、配合履职事项96项、收回赋权事项55项,切实为基层减负。
(二)明晰主体文书和程序。发布全市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公告,确认81家行政执法主体,严格落实权责清单制度,清理行政检查事项。全市现行行政检查子项3213项,严格执行司法部《行政检查文书基本格式文本》最新标准,指导执法单位新增行政检查通知书、审批表、记录表等3个必备文书,实现“清单式管理+标准化留痕”。
(三)深化推进“综合查一次”。制定《温岭市行政检查计划统筹办法(试行)》,编制完成全市28个部门行政检查计划,同时统筹推进部门内部跨条线联合检查,今年以来,单部门重复检查次数同比下降 65%,企业迎检频次大幅度下降,全市开展双随机检查 2235次,较去年同期减少超80%。。
(四)全面推行“亮码检查”。推动“行政行为码”应用场景向行政检查前端延伸,将各部门的自建检查系统统一归集到省统一平台,各部门在开展“双随机”抽查、重点专项检查、事件核查、即时检查、日常巡查等任务后,系统自动生成行政行为码。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现场检查时出示电子执法证和行政行为码,由行政相对人扫码获取检查任务、检查部门、检查依据、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并监督评价形成整体闭环。目前我市“亮码检查”已达99.2%。
(五)强化执法监督。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通过召开专项行动推进会、发布线索征集公告(司法局门户网站、温岭普法微信公众号双平台联动)、全面开展自查自纠三级联动机制,重点整治乱检查、涉企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已向市纪委监委报送涉企行政检查台账过多的问题线索1条,并落实整改。开展涉企执法专项监督,全面开展逐利执法、执法不作为、多头重复检查等6项重点问题整改,共制发执法监督通知书15份。建立案例指导制度,选编6个涉企执法典型案例并进行发布、宣传,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
二、存在问题
(一)涉企执法检查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队伍涉企检查专业化培训覆盖不足,执法规范化实操程度较低。部分执法人员理念转变不够彻底,存在惯性思维,“不善监管、本领恐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习惯以简单加大检查频次替代监管。对各行业、领域及监管对象存在的风险分析研判和针对性不足,缺乏主体和程序意识,未严格遵循相关规定,随意性较大,导致行政检查合规率低于预期目标,影响监管数据质量。
(二)“综合查一次”统筹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今年综合查一次实施率60%以上的核心指标,一方面,跨部门任务存在难度,如环保和消防领域因省里下发计划涉及的监管专业性较强难以纳入“综合查一次”,同时大量的重点源监管要求较高,难以适配“综合查一次”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部分部门存在“不愿联、不会联”现象,跨部门检查在人员配比、区域覆盖、行业匹配上存在不均衡问题,如2024年海经、自规等领域联合检查任务占比仅25%。
(三)涉企执法检查监督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实施监督过程中问题线索来源有限,网上公开征集问题线索以来,一些企业群众可能有心理负担而不愿投诉举报或申请复议诉讼,导致问题线索难以被及时发现。企业扫码互动率不足20%,在亮码检查过程中有效反馈较少,弱化扫码监督效能。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健全监督体系夯实根基。聚焦涉企执法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托基层执法协调监督室、行政执法企业观察点构建“基层+企业”双向线索收集网络,拓宽企业反映问题线索渠道。综合运用数字化平台动态监测、执法评议、“三书一函”督办(执法报告书、执法建议书、执法督办书和风险提示函)等硬性约束手段,严控检查随意性,做到“五个严禁”“八个不得”,推动涉企执法全流程规范化。
(二)持续深化推进“综合查一次”。紧盯综合查一次实施率超过60%和行政检查总量下降10%两个核心指标,进一步统筹行政检查计划,落实专人研判分析,整合各部门检查任务,实现“全上平台和全部亮码”;研究推进部门内部跨条线检查,确保“综合查一次”实施率的有效提升。
(三)探索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卫生健康、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企业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并逐步拓展至所有行业主管部门。试点“白名单”制度,制定并完善“白名单”评定标准和风险分级管理实施指南,完善清单准入和退出管理机制。
(四)持续推进“防治型”监管模式。深化行政执法闭环治理机制,通过关口前移、防治并举、闭环管理,聚力破解监管规则标准不明、以罚代管、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会同市监制定泵与电机产业跨部门监管标准和规则,会同司法持续推进“三书同达”“预约式检查”等助企帮扶措施,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稳定预期。
感谢您对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联系人:林巍
联系电话:15967088766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