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卫生健康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政协提案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202503706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5-07-16 08:51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局 浏览次数:

关于对温岭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202503706号提案答复的函


医卫界:

你在温岭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整合医疗优质资源构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支持体系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建议》(202503706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支持体系相关文件精神,建立资金优先保障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试点带动、促进普惠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一老一下”工作走深走实。

一、整合资源,优化产科医疗资源布局。探索建立温岭市围产医学专科(含产科、新生儿科)联盟,以温岭市妇幼保健院为牵头单位,联接各温岭市级医院及其他基层卫生机构为联盟成员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双向转诊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与帮带,优化市内专科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高专科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助推全市妇幼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二、全域联动,完善照护服务体系建设。适时优化托幼场所布局规划,重点补齐人口密集镇街、城乡结合部、偏远农村的短板,提高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可及度。发展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和幼儿园办托班等多种模式的多元托育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群众送托需求。教育局充分挖掘公办幼儿园潜力增设托班。2024年,全市共有11所公办园开设托班,今年计划新增19所公办园开设托班。同时,各幼儿园根据幼儿身高、体型等特点,科学配置桌椅、玩具等托班设施,专题开展托班游戏研究,围绕时间长度、活动量、动静程度、个体差异等精细设计托班游戏教育活动。

三、盘活空间,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我市已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康养初步发展、服务范围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养老机构50家,其中公办11家,民办39家,床位5163张。建成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1家(含老省心综合体),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87家。深化医养结合,全市共建成温岭市家和养老院、温岭市朗高医养护理院、城北中心卫生院等医养结合机构8家、乡镇级康养联合体16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养协作签约率达 100%,提供急性治疗、慢病管理、失能护理等“一站式”医康养照护链条,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需求的有效对接。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对其居家环境关键区域或部位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专业照料、远程监测等居家失能养老服务。2024年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70张,将专业养老机构的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有效破解‘养老不离家’难题。 交旅集团积极推进“公建国营”养老改革,开展养老机构的申办、运营工作,目前温岭市城北第五养老院已经投运,泽国健康驿站适老化建设已经启动,预计在7月份可以投运,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优质、可持续的养老保障。

四、优化投入,重点保障“一老一小”。2025年安排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项目12248.5万元,为常住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优孕优生服务、儿童健康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孕产妇纳入系统管理,提供健康指导、追踪随访等服务;安排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补助经费615万元;安排托育补助、生育补助等资金431.66万元;推行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补贴制度,即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餐补助3元,9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就餐费用全免(仅限中餐),2024年兑现补助资金1842.5万元。

五、稳步推进,积极探索“长期护理险”。2025年我市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同步参保长期护理险,目前按每人每年90元的标准定额筹资。除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全额资助参保外,还需落实全市70多万的城乡医保参保人60元/人的财政补助。当下长期护理险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下一步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衔接、整合工作,日后将根据上级政策规定和我市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情况,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资金筹集能力等因素,稳步扩大保障范围,逐步调整待遇标准。

下阶段,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完善政策、整合资源、优化服务等措施,全面提升老年人和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感谢你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人口家庭与妇幼健康科  联系人:张力尹

联系电话:86128085              邮  编:317500


二○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附件

提案采纳清单

采纳意见

体现方面

加大“医中办养”力度

今年横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溪镇中心卫生院、温峤镇中心卫生院3家基层医疗机构计划改扩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全面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工作。

构建三级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形成市、镇、村三级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为全市托育机构高质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及样板标杆。托育机构与辖区卫生院签约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