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796788/2025-1106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6-27
- 发布单位:
- 市科技局
关于对温岭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202502301号提案答复的函
科技界、松门镇委员联络组:
你们在温岭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环九龙湖、环龙门湖科创带建设的建议》(202502301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2022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两城两湖”发展新格局,为温岭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历经近3年的规划建设,以九龙湖科创中心、环龙门湖科创带为核心的科创湖区逐步实现三大转变:
(一)空间布局实现从规划起步向全面建设的转变
坚持差异化布局、联动式发展,统筹推进两大科创湖区建设,着力激发创新潜力、产业活力。目前,九龙湖科创中心和环龙门湖科创带城市设计已完成编制。在九龙湖科创中心,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即将完工投用,创新工厂已全面结顶,“工业上楼”新城智谷、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正在施工,我市首所大学——温岭职业学院一期工程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在环龙门湖科创带,科创带EOD项目入选省第二批试点名单;创新转化服务中心已于5月动工建设;产业孵化园区一期项目预计6月结顶,二期、三期项目即将动工建设,孵化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8.3万平方米。“两城两湖”关键交通纽带——太龙快速路预计明年6月交付通车,届时将实现全程无红绿灯15分钟通达,构建半小时城市交通圈。
(二)产业集群实现从传统主导到攀高向新的转变
立足“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总目标,依托两大科创湖区产业发展基础和创新资源优势,推动泵与电机、机床装备等传统产业提能焕新,加快海陆机芯光医等新兴产业集聚成势。目前,新界泵业、鑫磊股份、飞越机电未来工厂和钱江摩托智造等重大产业升级项目相继建设并部分投产。深化“十链”精准招商,上海电气、纬景储能、天弘激光、中昊芯英、宇泛智能、晶能微电子、狮门半导体、嘉合劲威、弗勒驱动等重大战新产业招引项目成功落地,部分已经投产。
(三)创新生态实现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合作的转变
围绕产业创新需求,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等协同创新模式,有效集聚外部创新要素,构建“一心四体六院”科创服务平台体系。目前,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核心枢纽作用初显成效,依托浙江大学等高校资源,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3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助力浙东工业母机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引进江苏大学、台州学院、华中数控等校院在我市建设研究院6家,市科创中心集聚浙大台州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技术转移中心15家,推动创成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家、省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1家,科技供给能力逐步提升,每年新增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约100个。
下阶段,我市将重点围绕“4+6+X”产业发展需求,以两大科创湖区为核心,“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构建五大体系,打造配套设施完善、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氛围浓厚、服务体系健全的城市科创大走廊,加速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平台提能升级。
一是构建科创发展空间体系。加快布局建设多层次、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投用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推动科创资源向产业平台集聚,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底座支撑。九龙湖科创中心将以省高新区创建为牵引,围绕“一核九心”建设,探索实践“工业上楼”等新型开发模式,重点发展科研机构、技术研发、企业总部等核心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创新活力区。目前,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即将投用,将重点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高校研究院、科技服务机构等,承担区域金融、办公、研发及总部经济等功能,接下来重点是把空间丰满起来,欢迎广大企业、机构入驻。核心区总部中心南区一期工程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环龙门湖科创带将紧扣争创国家经济开发区目标,围绕高端智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一心六园”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产业科创功能区。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年内将完工投用;扎实推进环龙门湖创新转化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后将集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打造温岭科技创新的核心枢纽;加快谋划零碳产业园、新质生产力产业园等项目,各项目分步推进、逐步形成“1带+1心+N园”的创新生态新格局。
二是构建创新孵化集群体系。围绕产业高端发展和创新服务需求,“一盘棋”谋划建设全域孵化集群,加速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孵化-加速-产业化”功能的全链条孵化格局。整合国有科创空间资源,拓展孵化物理空间,围绕园区主导特色产业定位,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和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技术平台,助力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强化“招商+孵化”,精准招引延链、补链项目,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鼓励“龙头+孵化”,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布局孵化载体,以大带小培育上下游关联企业,增强产业链韧性;探索“高校+孵化”,支持孵化器与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协作,促进成果落地转化孵化。
三是构建科技企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省级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高能级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壮大科技企业队伍。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主业精耕细作,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向“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成长。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鼓励大企业率先转型、引领带动,全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创新发展。进一步释放省创中心赋能作用,联动华中数控温岭研究院,加快突破一批传统产业“卡脖子”技术,辐射带动数控机床产业跃升、加速下游产业提质。夯实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积极推动江苏大学、台州学院等校地平台进一步融入企业创新体系,参与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和技术攻关,协作破解技术难题。目前,温岭(海宁)科创大厦即将投入运营,运营方案和相关政策已基本明确,支持我市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海宁,以“研发在外、转化在内”的创新模式接轨长三角。
四是构建人才梯次发展体系。因地制宜推动教科人一体发展,有效融合市内外资源,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壮大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化人才集聚提质,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多层面多渠道广揽英才,大力引进以带技术、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持续推进“岭燕归巢”行动,重点关注海内外在读硕博学生群体,开展温岭籍大学生“返校日”等活动,推动青年人才引进和回归。建立产业人才需求图谱,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探索“双聘全时”“互聘共享”等人才流动共享机制,开展“科技副总”选聘,帮助企业引进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应用型技术专家。创新“企业认定、政府认账”人才自主评价模式,深化“曙光匠才”评价,激励企业引进实用性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支持台州科技职工学院温岭学院、台州第一技师学院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产业学院”、“订单班”等形式,提高本地产业人才培养和供给能力。推动省创中心与浙江大学、台州学院探索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五是构建开放包容生态体系。聚力“人城产”深度融合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精准高效服务项目用地,建设“生态化、年轻化、国际化、高端化”的宜居宜业宜创科创湖区。推动空间、景观、商业、交通等功能要素和科技创新高度耦合,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积极打造科创社区和街区,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优化人才公寓、青年公寓供给,采取“短租+长租”供给模式,精准保障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多元化居住需求。强化科创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引导耐心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积极破解初创企业、招引项目融资难问题。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设身处地帮助企业化解难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让企业安心扎根、茁壮成长。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 联系人:程程
联系电话:0576-86121314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科学技术局
二○二五年六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