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科技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J130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6-25 17:17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

陈钢代表:

你们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措施提高温岭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建议》(第2025J1308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温岭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概况

一是强化创新主体梯次培育。2024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1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14家;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1家(温岭首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市级研发中心74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达47.79亿元,同比增9.2%,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97.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2.7亿元,同比增长12.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9.0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12.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2.6%。支持科技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产学研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去年入选省级“尖兵领雁”科技计划项目2项,新增温岭市级“揭榜挂帅”工业重点研发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

二是系统构建全链条人才引育体系。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部署,持续优化“两城两湖”人才科创平台布局,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2024年,全市新引进院士创业项目1个,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人,培育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7人,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双突破”;新增台州市“500精英”创新创业人才14人,人才战略成效显著,相关经验在台州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做专题交流。

三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持续提升江苏大学、华中数控、台州学院等6家高校温岭研究院技术服务能力,新设立温岭技术转移中心3家(上海电机学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试运行3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2024年在温科研院所新签订合同121项,合同金额达3877.6万元,实现营收超5801.8万元;台州学院与温岭企业共建实践基地13个。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2024年新出台的《关于印发温岭市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温政发〔2024〕19号)、《温岭市激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温市委办〔2024〕15号)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加强企业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台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7家,通过市-省-国家级,进行梯度培育。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联合体,以填补国内空白和替代进口为主攻方向,开展技术创新协同攻关,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截止目前,我市共有3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

五是深化“项目攻坚年”行动。打好“政策处理、督查晾晒”组合拳,抓好全要素保障、全链条破难、全周期服务,为重点项目推进提供坚实保障。2025年至今,科技创新领域共有4个项目列入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总投资3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亿元,1-3月已完成投资2.52亿元,投资完成率63%。共有11个项目纳入温岭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0.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26亿元。

二、下一步计划

诚如建议所述,温岭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市将深度思考和布局科技创新体系,补好温岭创新领域的短板,进一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是持续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升等行动,迭代完善科技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成长库”梯次培育机制,推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扩面,切实推动全市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确保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1%以上,力争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2.85%。

二是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实施“战略人才提质工程”,动态更新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图谱,引进战略科学家、创新创业团队等“塔尖”人才,以顶尖人才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力争新入选国家引才计划人才5人以上,引进“500精英”创业创新人才10人以上。建立海外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完善风险评估与权益保护,提升海外人才到岗率。强化本土人才培育,推进“小城大才”培养改革,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开展卓越工程师遴选,新增台州市级以上卓越工程师5名。

三是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我市现有1家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高校研究院6家、技术转移中心13家在内的“一心四体六院十转移”的科创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在各行业间凝聚合力,开展联合攻关,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探索高层次人才“双聘全时”“互聘共享”机制,实施“首席科学家”“科技副总”等选派计划,促进人才跨主体流动,破解“人在高校、干在平台、转化在企业”难题。打造“科教人一体化示范平台”,推动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试验证基地,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是完善政策配套体系。依据《温岭市激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加快出台研发投入激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奖补细则。同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今年将重点推动中试平台建设,破解中小企业中试资源获取难的问题,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无缝连接。优化人才服务生态,迭代升级“领航英才”人才服务平台,集成“温岭人才码”应用场景,实现人才就医、子女入学等“一键响应”。

五是加强项目要素保障。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切实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项目建设规划的衔接,合理安排土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通过积极向上争取、盘活存量土地、开展土地整理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打破部门壁垒,推行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建立联合审批机制,各部门同步开展审批工作,缩短审批时间。持续深化“拿地即开工”改革,协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推动企业加快开工建设。强化项目协调推进。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项目机制、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等多个工作机制,对项目建设进度、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定期调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开展政策处理专项行动,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政策处理存在的难点,采取集中攻坚行动,清除推进障碍,加速项目进展。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科技合作科     联系人:陈辰

联系电话:86216494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科学技术局

二○二五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