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796788/2025-11055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6-25
- 发布单位:
- 市科技局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J0107号建议的答复
孔冠杰代表:
你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全域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温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5J0107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科技局全力推进“创新突破年”行动,不断完善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为“两城两湖”精彩蝶变提供有力支撑。
(一)积蓄创新动能,科创平台层级初显
一是大孵化集群成效明显。推动芯片控制系统、泵业智造、电子信息三大“千亩产业园”和“浙东光谷”等特色产业平台逐步丰满。围绕“两城两湖”创新格局发展,强势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布局40宗3585亩570万平方米产业孵化平台,目前建成投用18宗909亩,建筑面积94.5万平方米。2024年新增台州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新入驻飞地孵化项目6项,才创园、孵化器新入园人才项目12项。
二是重点平台建设稳步推进。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国家和浙江省重大战略需求,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建一批联合创新中心,推动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攻关落地,助力打造温岭工业母机与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高地,助推浙东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温岭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温岭(海宁)科创大厦等重大平台建设全速推进,环龙门湖科创带孵化园区、新城智谷等平台开工建设,国家水泵产品质检中心(浙江)成立运行,泵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绩效评价连续3年优秀。
三是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围绕与电机、机床工具等领域,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持续提升江苏大学、华中数控、台州学院等6家高校温岭研究院技术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共实施行业发展共性技术攻关项目15个。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选聘机制,先后与爱仕达、利欧、浙江申林汽车零部件公司、瑞丰五福等加工制造类企业开展订单班的合作办学。新设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台州学院与温岭企业共建实践基地13个,中轻检验认证温岭公司研发项目获2024年段镇基皮革和制鞋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二)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一是强化科技攻关力度。创新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攻关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攻关模式,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产业链,围绕泵与电机、机床工具、激光电子、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年入选省级“尖兵领雁”科技计划项目2项,新增温岭市级“揭榜挂帅”重点研发项目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共有3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
二是完善梯次培育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主业精耕细作,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向“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成长。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台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2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139家。24年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1家(温岭首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市级研发中心74家。
三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通过技改数等多种转型方式积极转型,扩大优势。2024年以来,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装备等主导产业产值增速均在12%以上。新兴产业引育并举,建链成势。通过深化“一盘棋”链式招引、“高精尖”集群培育,2024年落地纬景储能、弗勒驱动等多个新兴产业项目。未来产业在抢滩布局中聚力蓄势。瞄准低空经济、半导体、机器人三大未来产业,布局谋划464亩“低空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150亩“新城智谷”半导体园区、50亩宇泛精密智能终端项目,钱江、云曲线、昌泓等机器人本体企业释放增量,奏响新质生产力进行曲。
(三)汇聚创新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是锻造人才与企业家队伍。紧扣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推动海内外战略人才集聚。全年完成自主申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62人,落地到岗入库省级以上引才计划人才6人。积极推进新老传承,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岭商薪传”培育工程,创新“316”导师培育机制,推动镇街商会新生代企业家组织全覆盖,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创新平台+商会”的多方联动培养模式,新生代企业家人才库扩至800人,发布全省首个企业内腐防范指引,相关做法在全省“两个健康”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二是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深入实施技能型社会建设、现代“新农人”培育和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等行动,推进技能人才“培育+评价+共富”三合一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曙光匠才”评价办法,新认定第二批“曙光匠才”60名;推进技术工人浙里岭跑省级试点,推行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才3人(其中青年2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三才”队伍,实施现代农业发展“三业”培训,优化“新农人”培育“三个生态”,培育新农人4080人、乡村振兴产业“头雁”27人、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才1人。
三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调整完善“500精英”创业人才(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和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500精英”人才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助力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发展动能激活。深化“青燕归巢”“百校引才”等系列活动,推动青年人才引进和回归。为人才创业涉及的相关手续、政策兑现、生活安置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创业企业注册等项目落地工作实施全程办事代理。
(四)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创新要素集成能力
一是创新打造特色支行。全市共有人才支行3家,科技支行10家,高层次人才及创业贷款余额4.0669亿。构建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创新开发设备动产质押贷款。探索政银担合作、投贷联动等多样化业务模式,支持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人才型企业快速发展。引导银行机构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供应链中企业提供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服务,提高融资效率,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二是深化精准服务。产业大脑公司自主研发“产业大脑2.0”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以混合异构算力网络为支撑,融合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已为数百家企业提供服务。针对企业差异化需求,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一企一策”定制化改造。通过采用5G网关+UPF传输技术,实现10毫秒超低延迟和0.003%数据丢包率,为利欧集团智能工厂建设奠定基础,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5G智慧工厂示范项目。
三是强化政策落实。牵头修订出台《温岭市激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放大政策效应;落实税收政策,全市1117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37.74亿元,同比增长4.91%;全市187家企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3.42亿元。发挥科技金融撬动作用,设立2亿元科创基金,对12家人才创业企业投资4950万元。
下阶段,围绕建议中提出的建议,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全力助推科创平台能级提升
以九龙湖科创中心、环龙门湖科创带两大科创板块为核心主平台,聚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孵化中试-加速-产业化”全链发展,持续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建成投用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温岭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温岭(海宁)科创大厦等重大平台,高效推进创新工厂、环龙门湖科创产业园、新城智谷等平台建设,基本形成“2+16”全域创新格局,2025年预计新增孵化、成果转化空间超40万㎡。推动存量孵化载体向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提档升级,引进专业机构运营孵化载体。有序推进高新区调区和创建工作。
(二)全力助推企业升级转型
加大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大企业率先转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企业加快应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加速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深度转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应用效果显著的“未来工厂”。支持龙头企业前瞻性布局前沿科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升等行动,迭代完善科技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成长库”梯次培育机制,推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扩面。2025年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高能级研发机构,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20家以上。
(四)稳步打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
深化“曙光匠才”技能型、工匠型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实施“股权激励”改革,加快建设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以寒暑假为契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创新场景体验等活动,打造人才集聚、产才协同、行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持续推进“岭燕归巢”行动,建立完善温岭籍高校大学生信息库,开展温岭籍大学生“返校日”等活动,让温岭籍青年人才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着力优化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以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全方位改革的总抓手,围绕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平台管理等方向谋划改革举措,积极探索科创平台牵动的“科教人贯通”,推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管理更加高效,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突出支持重点,放大政策效应。深化科技金融,用好科创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充分释放基金撬动效能;探索先投后股等投拨结合模式,助力科技项目发展壮大。提升现有高校院所在温研发机构自我造血及公共服务能力。
感谢你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 联系人:程程
联系电话:0576-86121314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科学技术局
二○二五年六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