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796788/2025-11055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6-25
- 发布单位:
- 市科技局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J0102号建议的答复
江作巍代表:
你们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做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共进,全面促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第2025J0102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达47.79亿元,同比增9.2%,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97.2%。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推广《省级工业新产品开发立项及评价导则》,动员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发、新场景应用。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持续提升江苏大学、华中数控、台州学院等6家高校温岭研究院技术服务能力,新设立温岭技术转移中心3家、试运行3家,2024年在温科研院所新签订合同121项,合同金额达3877.6万元,实现营收超5801.8万元。
二是大力推进重点平台建设。围绕“两城两湖”创新格局发展,强势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全年布局40宗3585亩570万平方米产业孵化平台,其中建成投用18宗909亩,建筑面积94.5万平方米;在建14宗,用地1533亩,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谋划实施8宗,用地1144亩,规划建筑面积208万平方。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温岭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温岭(海宁)科创大厦等重大平台建设全速推进,环龙门湖科创带孵化园区、新城智谷等平台开工建设,国家水泵产品质检中心(浙江)成立运行,泵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绩效评价连续3年优秀。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联合体,以填补国内空白和替代进口为主攻方向,开展技术创新协同攻关,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截止目前,我市共有3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支持科技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产学研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入选省级“尖兵领雁”科技计划项目2项,新增温岭市级“揭榜挂帅”重点研发项目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
四是大力推进人才建设。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聚焦高端装备、泵与机电、光电等核心产业,重点围绕上市企业、“专精特新”标杆企业及激光电子、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构建“产业+人才”双链协同机制。通过引进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院士团队及“500精英”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强化“头雁效应”,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耦合,形成“聚才兴产、产才共荣”的生态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依托温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行“双导师制”“工学交替”等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企业命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订单式育人机制,定向输送契合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五是大力推进金融支持企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打造科技支行、人才支行等特色支行,支持科技创新。截至2024年底,我市共有人才支行3家,科技支行10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50.29亿元,高层次人才及创业贷款余额4.0669万。推动质押融资创新,一方面构建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创新开发设备动产质押贷款,2024年贷款余额达1.85亿元;另一方面探索政银担合作、投贷联动等多样化业务模式,支持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人才型企业快速发展。对标高精专新企业培育,大力推进专利权、商标权、“专利+商标”、“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多元混合质押融资,促进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提面。截至2024年12月末,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9.66亿元。
诚如建议所述,科技创新是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下一步,为更好做实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融合共进,早日实现温岭“双千计划”翻一番目标,计划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全市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10%以上;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1%以上,力争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2.85%。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现有高校院所在温研发机构自我造血及公共服务能力,全年达成合作100项,实现营收6000万元。
二是助推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以九龙湖科创中心、环龙门湖科创带两大科创板块为核心主平台,聚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孵化中试-加速-产业化”全链发展,持续推进科创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建成投用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温岭(海宁)科创大厦等重大平台,高效推进创新工厂、环龙门湖科创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基本形成“2+16”全域创新格局,2025年预计新增孵化、成果转化空间超40万㎡。温岭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投用后将重点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高校研究院、科技服务机构等,打造区域科技产业创新高地。新城智谷项目建成后引进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形成新材料集聚园区,提升平台能级,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升等行动,迭代完善科技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成长库”梯次培育机制,推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扩面。2025年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高能级研发机构,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20家以上。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紧盯省部级战略攻关计划要求,强化有组织科研,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我市企业新参与实施的省级“双尖双领+X”攻关项目、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5项以上,力争入围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目成果2项。
四是推进教科人融会贯通。凝聚合力支持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全国一流科创平台、科教人一体化示范平台。建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试验证、产业化等四大平台,重点加快高端数控机床及关键技术中试验证基地建设,力争列入国家发改委项目。2025年计划新增国家级引才计划人才5名以上,引育省市级高端人才20名以上,为产业升级注入核心动能。全年目标新增技能人才378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超40%。同步完善民营企业职业发展通道,构建技术与管理并行的“双轨晋升”体系,形成“技能提升—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良性循环。
五是做大科技金融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引导信贷投向,积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重大战略项目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好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做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实体经济的融资对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统筹做好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资金与科技企业的对接,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持续助力企业降成本、去杠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特色金融,加强科技支行、人才支行等特色金融发展,加强专属金融产品开发力度,实现应贷尽贷、应保尽保,助力科技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数字化金融,鼓励金融业机构丰富线上产品,推广科技金融线上化应用。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科技合作科 联系人:陈辰
联系电话:86216494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科学技术局
二○二五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