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发布日期:2025-06-18 09:24: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技术支持

字体:[ ]
分享至:


据本站调查分析,今年早稻中后期病虫害主要为二化螟、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叶枯病潜在威胁大,预计总体发生趋势中偏重。目前我市处于梅雨期,雨日雨量多,适温高湿天气十分有利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及叶鞘腐败病、云形病等穗期混生病害发生,也有利于“两迁”害虫不断迁入和繁殖。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田间检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抓好预防治工作。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二化螟:预计中偏重发生。据灯下监测,第一代二化螟自6月中旬开始蛾量上升,前峰出现在6月15—16日,蛾量较大,高峰日诱蛾大溪197头、新河265头、东片11头,预计前峰卵孵高峰期将出现在6月24日左右,对早稻威胁很大。

2、白叶枯病:潜在威胁大。近年来我市早、晚稻发生白叶枯病点多、面广,连续偏重,田间菌源充足;今年早稻种植品种大多感病,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有利白叶枯病发生,目前在新河、大溪老病区已出现发病中心,受6月15日夜大风暴雨袭击,预计病情将会进一步快速蔓延。当前处于梅雨期,气候条件适宜,有利白叶枯病暴发流行,必须高度警惕。

3、纹枯病:预计中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今年纹枯病发生期早于常年,据田间系统调查,新河直播稻初见6月5日,与去年相同,比常年早4天。新河6月15日平均株病率 3.78%(0.86%- 7.06%),高于去年同期0.71%,低于常年同期5.33%;大溪平均株病率1.24 %(0.4 %- 2.05%),高于去年同期株病率0.54%。预计近期该病会急速上升,危害趋势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工作。

4、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预计中至中偏重发生。据灯下观察,第三(1)代白背飞虱6月15—16日出现迁入峰,大溪33头,新河26头,东片农场6头。田间系统调查,6月15日新河平均百丛虫量 72.7 头(白背63.3头,灰飞虱9.3头),高于去年同期平均百丛虫量58.6头(白背51.8头,灰飞虱6.8头),低于常年同期96.2头(白背62.4头,灰飞虱33.8头);大溪平均百丛虫量61.1头(白背55.9头,灰飞虱5.2头),高于去年同期平均百丛虫量30头(白背27.1头,灰飞虱2.9头)。当前天气条件十分有利白背飞虱不断迁入繁殖,要密切注意其发生动态。

5、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发生。据灯下观察,新河初见5月18日比去年4月19日迟29天比前年迟20天,比常年迟9天;大溪初见5月23日,比去年4月29日迟24天,比前年迟22天,比常年迟4天。第三(1)代稻纵卷叶螟灯下于6月15日出现蛾峰,高峰日新河9头;田间系统赶蛾,亩蛾量10头左右。近期连续阴雨天气,气温适宜,有利稻纵卷叶螟不断迁入和繁殖,应密切关注其发生动态。

6、稻瘟病:为气候型病害,今年气候条件有利该病发生,目前主栽品种中早39、中组143等对稻瘟病抗性下降,预计发生该病风险较大。

二、防治意见

根据当前早稻病虫发生趋势,要重点抓好二化螟、纹枯病防治,兼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蓟马等。要加强田间检查,密切关注白叶枯病、稻瘟病发生动态。对于白叶枯病出现发病中心立即用药控制,间隔5天左右再防一次,施药时要先施未发病区域,后施已发病区域,避免施药顺序不合理造成病菌快速传播;对感稻瘟病品种要重点抓好破口抽穗期和齐穗期预防。

防治时间:6月24-26日

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选用阿维·甲虫肼、甲维·甲虫肼,或选用阿维菌素+喹硫磷或杀虫单或二嗪磷混用;

防治稻飞虱、稻蓟马:吡虫啉、噻虫嗪;

预防治纹枯病: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噻呋·嘧苷素、戊唑·嘧菌酯;

预防治白叶枯病:噻菌铜、噻唑锌;

预防治稻瘟病:三环唑、春雷霉素、肟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

上述药剂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合理混配,亩冲水50千克均匀喷雾或加水2.5-3L无人机飞防,田间灌水保水,确保防效。

三、注意事项

1.施药时须做好安全防护谨防中毒,施药后及时回收废弃包装物。

2.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制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