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奏鼓

发布日期:2025-03-07 11:38: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字体:[ ]
分享至:

大奏鼓原名“车鼓亭”,是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一带流行的一种渔村传统舞蹈。福建《惠安县志》和《琅轩陈氏宗谱》记载,箬山陈姓为17世纪中叶由惠安迁入,大奏鼓(当时叫“大典鼓”)亦随之带入,距今有360余年历史。

在民间传说中,箬山人的祖先还居住在福建惠安时,大奏鼓是女人们演的。移民之后,风俗发生了变化,浙江本地一般不允许女人抛头露面,舞者才替换成了男人。

男扮女装是大奏鼓表演的独特之处。演出过程中,男演员脸部以重彩化妆,头戴羊角状装饰和大耳环,赤脚扮成“渔婆”,边走边扭。化妆很简单,用牙粉加水涂于脸上,再用红纸在两脸颊印上鸡蛋大小的红圈。最初的服装为闽南惠安女子打扮,老式大襟便服,花布衫,头饰用布条、纱巾,装上羊角尖发簪,两耳挂大耳环,赤脚套脚环。后改成上穿深蓝色斜襟短袄,下穿橘黄色大口裤,衣衫边角绣上橘红色鱼纹图案花边,头戴橄榄形黑色羊角帽,两耳挂金花、戴耳环,赤脚板,套上手镯脚镯。打鼓者为男装,对襟短袄,头扎红布条。

大奏鼓最初由八九人表演,后来发展到数十人,最多时可达60人。大奏鼓基本动作是扭腰、甩胯、摇头,有扭腰打垮、马蹲跃步、摆浪步、颤肩四方步、小踏步等舞步,队形变化十分丰富,常用的队形图案包括“一箭绕八”、“双箭翻浪”、“半月绕八字”、“滚浪翻花”、“龙门阵”等。 [1]大奏鼓有场地表演和行进表演两种形式。在游行表演时,由于场地囿于镇子里相对狭窄的街巷,其表演队形较为简单,若是围观群众人数过多需要开道,木鱼演奏者则可走到队伍最前部;而在固定场地表演时(如舞台、千年曙光园、广场、海滩等),因场地较大,一般采用较为复杂多变的传统几何队形:传统的有十门阵、圆形阵、方形阵、三角阵、倒三角阵、双剑门阵、元宝阵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