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经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政协提案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202402117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07-08 09:53 信息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次数:

贲卉委员:

       你在温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制鞋业绿色高端印花中心项目建设的建议》(202402117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规范化综合整治环境

       1、源头替代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挥发性、高固态的油墨、涂料和胶水等原辅材料,优先使用水性原辅材料。

       2、过程控制采用自动化智能设备替代部分工序减少废气无组织排放量。

       3、废气收集通过设备表面密闭,产污点位废气收集,密闭隔间加强废气效果。

       4、末端治理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活性炭进行吸附,推动分散收集,集中再生的模式提高处置效率降低处置成本。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针对制鞋业印花环节存在的环保问题和技术瓶颈,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高端印花技术。同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制鞋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二、数智化推动传统转型

       从印花工艺流程比较来看,数码印花作为新兴的印花方式,将凭借其效率高、打样成本低、印制效果好、污染少等优势,满足市场日趋多样的中高端需求。

       有关数据显示,使用传统印花设备进行印花时,大约有30%的染料用量不能与纤维结合,在水洗时被洗去而产生污染;而数码印花工艺采用墨水直喷工艺,染料用量只有传统的40%左右,而且仅有5%的墨水在后处理时被洗去,产生的污染量仅为传统印花工艺的1/15-1/25。也正是数码印花机具有方便、快捷、环保等优点,企业对数码印花的需求呈现逐年大幅递增的情况。此外,虽然目前数码印花的成本仍是传统印花的2-3倍,但是数码印花的投资收益却比传统印花高出3.5倍。

       三、多元化发展项目优势

       一是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以绿色高端印花中心为核心,向上游延伸至原材料供应商,向下游拓展至销售渠道,构建完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加强制鞋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推动温岭制鞋产业从高污染转型为绿色发展产业,实现制鞋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宣传与推广。通过举办技术研讨会、产品展览会等活动,加强绿色高端印花技术的宣传推广,提高行业内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推动制鞋业绿色高端印花中心项目的国际化发展。

       四、绿色化建设集聚发展

       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粗放、技术落后等因素,缺乏专业环保技术人员,且难以负担高昂治污费用,无法完成废气、废水治理。

       下一步,一方面将继续调研论证绿色高端印花中心以园区化方式集中治理项目可行性。在全市鞋业重点镇街道谋划1-2个后整理行业微工业园区,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理念建设供多个经营主体共享的公共基础设施,例如针对集中后印花加工企业的设计一套共享废气处理设施和废水预处理等设施,解决制鞋产业补链、强链工作。以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的理念,通过专业设计和技术革新来有效降低的治污成本。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不明显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完成环境治理,实现制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做好政策保障。市税务局将依法严格落实这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15%税率优惠,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购进环境保护设备10%抵减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环保税减征等。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将根据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制鞋工业》和《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纺织和印染工业》等相关要求,在后续相关的项目规划和项目环评审批过程中,积极配合做好审批服务工作,并严格要求企业落实项目废水、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感谢你们对鞋业提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中小企业科联系人:汤敏芝

       联系电话:86225010邮编:317500


                                                                                                                                                                        温岭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〇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