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水稻病虫发生和防治意见

发布日期:2024-07-02 10:21: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法制科)

字体:[ ]
分享至:

目前我市早稻大多处于灌浆期(特迟熟早稻处于破口抽穗期),由于稻作类型复杂,苗情不一,病虫发生差异大,各地要根据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的病虫发生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主的病虫防治工作,对晚稻要继续做好“治虱防矮”,特别关注白叶枯病、稻瘟病等的发生和预防。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二化螟:预计中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据灯下观察,第二代二化螟于6月15-17日出现高峰后,27-28日再次出现高峰,高峰日诱蛾新河263头,大溪378头,东片农场25头,预计近阶段蛾量会持续较高。据6月1—30日诱蛾量统计,大溪2207头低于去年同期5477头,高于常年同期910头;新河1893头低于去年同期4584头,高于常年同期1303头;东片农场184头低于去年同期415头和常年667头,预计7月6日左右出现低龄幼虫高峰,对早稻和早插单季晚稻危害大。

2、稻纵卷叶螟:据灯下观察,四(2)代稻纵卷叶螟于6月27日出现高峰,高峰日诱蛾新河21头,东片农场16头,大溪48头。据田间系统赶蛾,6月26-28日出现高峰,早稻新河亩平均蛾量64头(23-136头);大溪163头(86-267头);东片农场59头(15-103头)。预计近日蛾量持续较高,预测田间低龄若虫高峰在7月5日左右。

3、稻飞虱:根据灯下监测,以白背飞虱为主,四(2)代6月25-27日出现小迁入峰,大溪诱虫40头,东片农场28头,新河诱虫37头。田间系统调查,6月30日新河早稻平均百丛68.8头(白背飞虱59头,灰飞虱9.8头)高于去年56.5头(白背飞虱49.7头,灰飞虱5.5头)和常年同期100头;大溪早稻平均百丛47.8头(白背飞虱45.2头,灰飞虱2.6头)高于去年43.7头(白背飞虱40.1头,灰飞虱3.6头)。

4、稻瘟病:为气候型病害,今年气候条件有利该病发生,同时在新河镇河头梁村发现连片穗颈瘟,发病面积400亩,严重田块丛发病率90%,为历年罕见;目前主栽品种中早39、中组143等对稻瘟病抗性下降,预计发生该病风险大。

5、白叶枯病:流行风险大。今年早稻白叶枯病初见6月22日,比常年提早5余天,目前大溪、新河、泽国等地均已见发病中心,发病面积1000亩,严重田块丛发率50%以上。若气候适宜,将迅速蔓延,流行速度快,防控难度大,对产量影响极大,必须高度警惕。

二、防治意见 

防治策略:根据当前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危害趋势,各地要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抓好防治工作。7月5—7日对早稻、早插单季晚稻、连作晚稻秧田主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兼治稻飞虱、晚稻蓟马;对于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要密切关注发生动态,加强台风暴雨后及时预防,已发病田块要继续做好防治,周边地区要加强田间检查,一旦出现发病中心立即用药控制,施药时要先施未发病区域,后施已发病区域,如遇气候条件有利发病,第一次药后5—7天再次开展防治,对于连作晚稻秧田重点抓好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带药下田预防工作;对感稻瘟病品种,应在破口期施药1次,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

防治药剂:

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乙基多杀菌素、阿维·甲虫肼,严重地区再混配适量杀虫单或喹硫磷或二嗪磷;对连续使用乙基多杀菌素、阿维·甲虫肼地区可选用阿维·抑食肼与杀虫单或喹硫磷或二嗪磷混配。

防治稻飞虱:吡蚜酮或烯啶·吡蚜酮;

预防细菌性病害:噻唑锌、噻菌铜、春雷·噻唑锌;

预防稻瘟病: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

上述药剂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合理混配,亩兑水早稻50千克、单季晚稻30—40千克喷雾或加水2.5-3L无人机飞防,田间灌水保水,确保防效。

注意事项:

1、目前处于高温季节,要特别注意安全用药;要求田间灌水,早晚用药,喷足水量,确保防效。

2、阿维菌素及复配剂要求在阴天或临近傍晚施药效果好。

3、注意早稻用药安全间隔期:乙基多杀菌素14天、阿维·甲虫肼30天、吡蚜酮7天、烯啶虫胺14天、阿维菌素14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