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J071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6-07 17:24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体局 浏览次数:

杨丽君鲍庆祥张正福金灵慧王晓敏邬蔚林方婷赵守卫潘剑盟管敏成张东升等代表:

你们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体育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倡导全民健身运动的建议》(第2024J0717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全民健身设施建管用情况

  一是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2020年以来,我们积极利用创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市为契机,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温岭市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资金补助办法》等政策文件,编制《温岭市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温岭市桥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等规划,在全市新建或改建了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环浙步道等。同时每年通过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农村(社区)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维修更新室外健身器材,逐步补齐基层全民健身场地器材短板。2023年,我市新建各类体育场地100个、智能改造20个,建成环浙步道117公里,新增体育场地面积39.3万平方米。现全市共有全民健身设施5634个,总面积达427.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6平方米。

二是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建立“岭优健”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系统,创新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管用维”,实现城乡体育场地设施统筹管理。按照“一码一设施”,对新建场地设施实行健身设施建设“一条龙服务”,申请、审批、建成、验收均在“设施管理平台”完成。同时制定《温岭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细则(试行)》,建立基层体育委员设施巡查机制,明确市镇村三方职责和健身设施管理维护流程。设施管理实行“三色管理”原则,对超过使用年限、荒废闲置、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设施赋“红码”,根据实际予以拆除或更新;对轻微损坏、可再利用的健身场地设施赋“黄码”,按照属地管理职责进行维修;对正常的健身场地设施赋“绿码”。2023年,共体育设施巡查40433件次,拆除室外健身器材2000多件、更换1000件,维修体育场地256个。

三是着力实施全民健身指导培训服务。努力以体育场地设施链接群众健身需求,以健身需求推动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基层体育场地建管用良性循环。近年来我们创新推出“乡村体校”公益培训品牌,由27个体育社团、30家体育俱乐部对接基层体育委员,线上线下同步发布,以点单方式供群众选择,送上免费“体育大餐”。2023年共开展乡村体校200场,培训学员2872名,并荣获中央宣传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唯一体育示范项目。共组织“我们的村运”300场,各类赛事活动5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开设全民健身科学讲堂400课时,开展体质监测下乡服务3952人次,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4%。

二、下阶段打算

我们将加大力度建设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出台推动体育事业尤其全民健身工作的政策文件并予以落实。制定出台《温岭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实施计划,出台《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贯彻落实措施。编制《温岭市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温岭市桥下空间利用规划》等。结合“两城两湖”城市发展格局,以“一场、两馆、一中心”和“一镇一品”为重点,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市级、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同时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布局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布局进行有效衔接;与教育部门、机关企事业部门积极沟通,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对外开放制度,盘活体育资源,缓解供需矛盾。

 

感谢你们对温岭文旅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体育科           联系人:张晓雄

联系电话:18989626275        编:317500

 

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二四年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