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790107/2024-1057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温教函〔2024〕71号
- 成文日期:
- 2024-06-19
- 发布单位:
- 市教育局
关于对市十五届三次党代会第2024010号提案的答复
温教函〔2024〕71号 A
邓念英代表:
你在温岭市十五届党代会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呵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第2022010号)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温岭市教育局始终以“健康第一”思想为坐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将心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融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截至目前,温岭已有省级亲子教育示范学校2所,省级家庭教育创新基地2所,省中小学一级心理辅导站5家,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 15 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 所,并建成台州市首个县市级心理辅导中心、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今年温岭被评为浙江省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目前,已有A证教师63名,B证教师352名,C证教师7846人。针对呵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心育工作
1.健全心育机制,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八条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量化纳入学校工作目标考核指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导月(每年10月),全链条规范心育工作体系。树立系统理念,指导学校从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开拓育人资源等方面重视源头管理,从实施心理普测、落实全员辅导、加强日常预警、完善应急处置等方面强化过程介入,全方位提升心育实效。开学季,心理健康落实“八项重点”工作全覆盖,完善“三机制三清单”任务分解、动态跟踪,深化、细化开学“七个一”工作。同时,完善心理辅导室档案建设,对于心理辅导室各类档案表格、一生一档一策清单,提供菜单式参考模板,规范档案建设。坚持以“预警网格化、阵地标准化、课程规范化、引导多元化、活动常态化”五化并举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功能。始终抓牢“用心复盘、细心跟踪、潜心学习、精心策划、全心护航”的“五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态势,夯实心育工作。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职初青年教师成长计划。2023年,我市新增专业专职心理老师,初中4位,2024年专业专职心理老师还需招聘2位,按上级文件要求全市学生规模千人以上小学和所有中学配备至少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结合各校实情,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转岗、转业控留工作。重点加强5年内的专职心理教师培养,启动职初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升心理教师的胜任力。另外,抓好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持证比例。推进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全覆盖,在新教师培训中加入心理健康培训,包含团体辅导、生涯规划等。2023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研训、送教活动21场,培训教师1350人,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同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工作,提升持证比例,计划2024年新增A证教师13位,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到2025年,中小学教师C证持证率达到98%以上、B证及以上持证率达到30%。
3.聚焦心育课堂,提升育心实效
加强教材建设,今年安排心理健康教材专项资金150万元。督促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课表,常态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发挥教材作用,提升心理课堂质量,助力学生心灵成长。同时,组织“1+N+X”心理健康研训团队开展常态化的推门听课活动,进校园听课、评课、议课,提升教师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育心实效。
4.聚焦心理摸排,落实精准预警
开学初开展心理普测,建立档案,针对六类重点人群(患有精神疾病、严重心理问题、明显性格偏差、严重网络成瘾、严重亲子关系不良以及未及时到校的学生)深入家访,对特殊学生家庭落实“地毯式”摸底,全面评估重点人群心理状况,筛查出高危学生并建立一生一档一策,由班主任、心理老师负责动态跟踪、校中层以上领导负责结对帮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送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充分的家校沟通基础上及时干预、科学转介。
二、注重协同育人,共促向阳而行
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实施以来,温岭市教育局努力构建学校家庭教育组织体系,做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工作,将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机构年度工作任务,加快形成市青少年家校共育服务网络,完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1.“专班+制度”完善家校协同体系
有计划、有预案、有队伍,科学有序推进家校联动。各校成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学校家庭教育热线制度,畅通家长求助途径,加大假期、课后的家庭教育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逐步构建多类型的家长互助机制,帮助家长实现在家庭教育中的自我服务和自助式发展。组建家庭教育专班,提升实务指导能力。2023年暑期选派了 62 位学校家庭教育负责人,参加省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班;多位教师加入温岭市婚姻家庭协会,并任职理事、副会长等;组建由近年退休教师、心理骨干组成的家庭教育帮扶志愿者团队。
2.“普遍+特殊”提高家校服务质量
落实期初心理普查,定期开展心育讲座。每学期初重视心理普查,对心理高危学生动态跟踪,建立“一人一档一策”落实好校级领导或中层结对帮扶。做到及时干预,畅通家校沟通,做好科学转介。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定期开展面向师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培训。每年 10月,围绕学校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八条建议,对全市各学校开展了专项督导。
3.“线上+线下”深化家教实务指导
组建市级阳光家教讲师团,开展“家校社企”系列活动目前已累计讲课 500 余场次,录制浙江省“之江汇教育广场亲子实践金课 15 节,开展“家庭教育进企业、校园、社区”系列活动 19 场。通过“线下解惑,云端同步”的方式,传递“做智慧型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在舜浦帽业开展的“博士进企业,助力家庭教育”线上直播同时在线8万余人。在太平小学举行的“榕树告诉你”家校社协同育人推介会暨家庭家教家风促进论坛,家庭教育问题警示、家长育儿能力提升等,以掌上温岭 APP为主平台,结合广播、自媒体等向全社会开放。开设《家长的陪伴攻略》系列讲座,推送“相约星期五”37 期和“一句话的伤、一个字的光” 103.6 电台节目 43 多期。
4.“项目+科研”注重家教品牌培育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与妇联联合开展了家庭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申报。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心育下乡”系列活动,分别组织了“家校协同向阳而行”石桥头中学、滨海中学、大溪小学、潘郎小学,红军小学5个专场。各学校“亲智教育”进企业、进村居、进礼堂,开办“共情性家长训练营”“未来家长训练营”等家长工作坊。
5.“中心+基地”构筑家校联合阵地
投资 500万打造温岭市青少年健康发展中心,专设温岭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全市正面临青少年教育困惑的家庭提供专业化、一站式的成长服务。同时,发挥“中心+特色校”的“1+N”阵地作用,“1”即温岭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N”即N个校家社协同育人特色校,近两年已评选培育校家社协同育人特色校(园)27所。通过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统筹示范校发力的多点联动,形成区域引领、精准帮扶温岭市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局面。
三、抓多部门协作,共促同向发力
1.联部门,促协作,同向发力
联合卫健系统建立覆盖所有学校、及时便捷、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打通医校之间双向联系绿色通道。建立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应急、跟踪机制,指导学校分类统计学生心理筛查情况,重点关注有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的学生,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进行危机干预或转介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做到及时预防、精准帮扶、有效追踪,有效减少学生危机事件,凸显育人“效度”。通过医学专家入校讲座、诊疗等方式,提升学校心理危机识别精准度、干预有效性。温岭市第五人民医院院与温岭中学、第四中学、城南小学项目合作医教结合,为1300多名师生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矫正等服务。携手市妇联成立区县级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站,设立心理援助热线,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家长提供进一步咨询辅导。
2.建阵地,强师资,夯实“心基”
高效运行青少年健康发展中心,包含青少年成长赋能中心、教工关爱中心、德育研训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四个中心。为全市正面临青少年教育困惑的家庭提供“专业化、一站式”的成长服务。开辟自助服务渠道,运行“心理大数据云平台”,为所有学校、全体师生开通账号,随时随地提供自主测评、经典推荐等服务,智能化采集全市学生心理健康数据。以师生心理健康与生涯测评指导、网络与面对面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育送教活动、公益心育课堂为保障,筑牢师生心理健康的安全屏障。
成立阳光心使团,以“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为服务主旨,以“阳光心使1+1”模式服务师生。采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热心老教师组团模式,促进“专业理论+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开展读书会、专题分享日、名师研训班等活动提升“阳光心使”团队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需要一群人一起努力,众志成城,方能致远,开创育人新局面,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束恩泽的暖阳。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温岭市教育局 联系人:叶海兵
联系电话:0576-89935640 邮 编:317500
202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