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市场监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政协提案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20240410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06-27 20:32 信息来源:市市场监管局 浏览次数:

王文军、林腾等2位委员:

你们在温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202404102号)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和监督下,我市以“四个最严”为遵循,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等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舆情的底线,巩固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市建设成果,通过国家农安市创建考评,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

(一)强化赋能提升,推进食品产业提升。开展产业赋能提升工程,积极实施“五大攻坚提质”行动,实行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清单化监管,建立农安诚信示范基地12个,规模生产主体农安信息公示挂牌391个。持续推动连锁餐饮智慧监管,完善总部食品安全驾驶舱建设,指导连锁餐饮企业食品安全智慧管理体系。深入挖掘辖区产业潜力,比如城南高橙、松门鱼鲞、新河乌饭麻糍、石桥头绿豆面、坞根红糖和小土豆、松门石塘水产行业,落实具体措施帮扶特色产业整规提升,进一步推动小作坊产业改造升级。

(二)加强科普宣传,打造社会共治局。巩固报纸、电视、电台、户外大屏幕、微信公众号等新老媒体宣传阵地,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四进”等活动,开展电话调查、电视广播、出租车广告等多样化科普宣传,去年累计在各类媒体及公众号上发布食品安全信息300余篇次,畅通投诉举报热线,共处理食品类投诉举报1865起,发布餐饮红黑榜18期,着力提升群众食品安全知晓率、认同感、满意度。聘任社会监督员,邀请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走进商超、养老机构、学校等单位,每月一主题组织“百姓点检”公众互动,去年开展“直播查餐厅”3场,发放倡议书1200多份,加强社会共治。

(三)健全责任链条,织密食安监管网络。坚持“党政同责”,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不断调整健全温岭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出台《温岭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进一步厘清29个职能部门监管职责。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对监管部门和各镇(街道)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健全食安述职制度,层层传导压力。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实行网格化监管,充分发挥全科网格员、食品安全协管员的风险隐患“吹哨人”作用。推进镇(街)星级食安办建设,不断延伸监管触角,打通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16家基层食安办实现星级建设100%全覆盖,其中五星级3家。

(四)运用数字平台,实现实时智慧管控。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规定》,推进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工作,积极推进农批农贸市场、校园食品集中配送、生鲜门店等主体应用浙食链和赋码上链,严格落实进货报备、进出扫码,建立涵盖产品产地、检验及供货信息的电子化追溯,发现问题及时溯源倒查。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激活应用“浙食链”系统,建成“阳光小作坊”86家、“阳光工厂”144家、“阳光厨房”4263家,针对不规范操作进行AI自动抓拍,并与智能留样冰箱、紫外线灯消毒监测器等设备进行物联,提高监管效率。全省首创养老机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集中驾驶舱。全市2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纳入智能化监管系统,实现数字化智能监管。

(五)强化靶向监管,打造风险综合治理。印发《温岭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健全部门间风险监测结果定期会商、通报机制,每年召开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暨风险会商会,共享问题清单,强化部门协作。今年试点建设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成立60家风险监测哨点,涵盖农贸市场快检室、检验机构、媒体等7类主体,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强化监督抽检,每年监督抽检合格率97%以上,不合格批次均严格落实核查处置,核查处置率100%,并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上公示食品相关抽检信息。食安数字化实验室通过验收,建成台州唯一县级公安机关食药环快检实验室试点。

(六)加强部门联管,提升执法打击效能。公安、卫健、农水、教育、市场监管、港渔、行政执法等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拳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系列行动。定期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联席会议,共同分析食品领域违法行为规律特点、趋势动向,强化行刑无缝对接。去年,入选公安部、省公安厅督办案各1件、省市场监管局典型案例4件、全国食品安全执法稽查十大优秀案例1件。

(七)聚焦外卖餐具,加强专项监督检查。一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制定餐饮业行业规范,督促企业按照《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定期自查制度,及时完成塑料制品使用情况的报告,督促餐饮企业淘汰类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企业提供多种奖励机制。二是加强专项检查。制订下发《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监管。针对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实行每月检查、每季度监督抽检,确保集中消毒餐饮具卫生。全市2家机构都纳入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智能化监管系统。同时,加强生产销售领域食品相关产品(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加强智慧监管。推行网络餐饮“阳光厨房”建设,要求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厨房关键点位安装摄像头,实时公开餐食加工制作过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消费者可以在美团外卖、饿了么APP“明厨亮灶”“后厨直播”版块在线监督。大力推行“浙江外卖在线”应用,督促商家规范食材采购、餐具消毒记录、外卖封签使用、外卖餐具存放。“外卖在线”开通摄像头喊话功能,实现“线上巡视、线下巡查”。推行“外卖封签”制度,定期培训骑手,定期清理消毒送餐箱,防止送餐过程中餐饮食品交叉污染。四是加强宣传普法。走进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宣传普法,督促企业守法经营、规范经营。要求餐饮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制止浪费纳入生产、加工、服务的全过程,减少餐厨垃圾,并根据客人要求提供“半份、半价”“小份、适价”的餐品服务,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理念,培养绿色消费习惯。充分利用“食品安全宣传月”“3.15”活动,向市民发放宣传小册子,讲解如何鉴别餐馆、酒店使用的集中消毒餐饮具是否卫生安全,营造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二、下阶段工作重点

(一)用好数字赋能工具,深化智慧监管。依托“浙农码”“浙食链”等精密智控系统,推进数字化追溯工作。落实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落实重点果蔬产地合格信息首站全报备、经营主体交易流转全扫码,形成完整闭环上链。通过物联、风险AI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关键环节风险智能感知和预警。对低风险主体,降低抽查比例、减少检查频次,完善“非现场执法”模式,做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

(二)办好民生实事工程,增进百姓福祉。今年,中小学校“示范食堂”、“阳光食品作坊”“百姓点检”、养老机构“阳光厨房”等5项老百姓密切关心的“关键小事”,都纳入了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其中建设省级中小学示范食堂25家,全省示范性食品作坊31家。下阶段,将以民生实事工程为抓手,推动食品行业业态转型升级,护航舌尖安全,提升老百姓获得感。

(三)抓好风险隐患治理,强化闭环管控。重点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综合治理工作试点,健全完善风险监测哨点,加大重点风险领域、农副产品、流通领域抽检比重,今年食品检验量预计达4批次/千人、年风险监测食品样本量1件/千人。健全部门风险预警交流会商会,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风险治理。

(四)育好区域特色产业,打造有感服务。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注重区域品牌的升级打造。开展“农博会”、第六届美食节等活动,推动“特色产业+旅游+文化+品牌”融合发展,充分借力“曙光首照地、东海好望角”地标IP,打造形成一批区域特色品牌,提高本土特色食品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抓好部门联合监管,提升执法效能。进一步深化跨部门、跨辖区协作,深入实施“铁拳”“亮剑”等系列行动,继续关注餐饮具企业智能化监管系统,及时处置风险预警和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开展日常性的监督检查和“一季度一抽检”工作,确保餐饮具消毒质量。 健全食品安全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加大“监转案”涉嫌违法线索移送力度,提升打击违法犯罪工作效能。

(六)做好社会共治文章,提升满意度。巩固新老媒体宣传阵地,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每月“百姓点检”等活动,完成“你送我检便民服点”20家,提供免费快检服务2400批次以上。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常态化开展社会监督活动,畅通食品安全问题投诉举报渠道,着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三率”。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质扩面。强化政府、企业、公众、媒体等之间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避免和减少社会恐慌。

 

感谢你们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食药安全协调科       联系人:梁霄

联系电话:0576-86144342        邮编:317500

 

                   

                      温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