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创协同增值服务体系  温岭好做法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4-06-26 09:35: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人民政府

字体:[ ]
分享至:

走访调研80个设区市、县(市、区)以及省级新区,挖掘、梳理一批各地在提升企服中心运行质量、数据赋能涉企服务提质增效、谋划打造产业链“一类事”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日前,省委改革办发布了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专题调研典型案例集,涉及全省27个典型案例,《温岭市构建科创协同增值服务体系 赋能泵与电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亦入选其中。

作为“中国泵业名城”,温岭是国内最大的泵业产业基地,全市共有泵与电机企业3000多家,形成了泵与电机整机以及电机、铸件、电缆、漆包线等零部件企业协同的产业链体系,小型水泵产量更是居全球首位。2023年,泵与电机产业集群实现产值670多亿元,其中规上产值达337亿元。

为进一步巩固延伸优势产业,推动泵与电机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温岭聚焦“三支队伍”建设,紧扣公共技术瓶颈、工程师人才短缺等问题,探索推行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加速、人才引育、自我造血“五位一体”的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工程师孵化“大容器”,赋能机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电机、流体、电控”关键技术,温岭引进清华大学、江苏大学等行业一流高校共建联合研究院,并投入1亿多元创建国家级水泵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向行业企业共享23个高端实验室和1100多套仪器设备。同时,推动设立16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配套投建4700多平方米的小试基地,为高校智力成果落地转化提供研发、试验、测试等全周期服务。目前已完成技术成果转化31项,如“环保智能切割式排污装置关键技术”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投产当年即实现产值超1100万元。

期间,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自建3.5万平方米中试产业化园区,利用中心实验室和工程师团队产业化优势,助力人才项目顺利完成小试和中试,并组织行业内20家龙头企业成立“高端机电及智能装备企业创新联盟”,参股优质人才项目,打通项目从孵化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中心已集聚专职工程师67人、兼职工程师221人,为社会培养输出机电类工程师112人,成功培育人才项目(企业)24个、上规4个。

为推动多主体协同共赢,我市还建立了海内外机电行业专家和工程师智库,开放吸纳行业企业,精准匹配工程师团队,实现“市外专家+市内兼职工程师+主体企业工程师”三方合作的技术攻关模式,并通过共享实验室,最大程度释放人才协同优势,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如今,中心已经为2760家泵和电机企业提供了服务,并与8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通过为企业解决370项个性技术攻关,中心节省了企业重复研发设备投入成本超过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泵阀产业大脑,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还以数字化方式常态分析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和供应链断点问题,精准绘制“推广永磁电机、补齐电控短板、储备磁阻技术”等机电产业链升级路线图,通过开放共性技术、孵化产业链空白节点项目的方式,引领行业走出同质化竞争、价格战内卷。目前,中心累计完成共性技术攻关18项,填补本地产业链空白2项,比如孵化的电机控制器和传感器企业,有力驱动行业整体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