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2331081002680978W/2024-1055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4-06-26
- 发布单位:
- 市体育局
温岭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关于对市十五届政协三次会议第202405503号提案答复的函
赵静、江伟等委员:
你们在温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公共健身器材建设及管理的建议》(第202405503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确保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根本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深化“省体育现代化市”创建成果,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
一、与财政联合出台《温岭市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资金补助办法》,持续推进体育提升工程建设。2023年将“全民健身工程”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共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在全市实施建设智能健身驿站5 个,体育设施进公园10个,百姓健身房8个,球类场地50个,体育设施进小区10个,共计95个体育设施建设类项目。严格实施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按配套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共完成小区方案评审14个,验收21个。至2023年底,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6㎡以上。
二、出台《温岭市基层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基层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主体责任,每半年开展一次巡查,各镇(街道)由体育专员和体育委员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巡检,市级部门建设的体育场地设施由管理单位或第三方负责巡检和维修。同时,搭建“岭优健”场地设施管理平台,创新“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设施全周期闭环管理。实施场地设施“红、黄、绿”三色管理制度,分别对应设施报废、维护保养、实时监测三项不同级别的个性化管理方案,厘清器材接收方、供应商、体育部门等各方职责。提升管理常态化、维护便捷化和使用规范化水平。此外,我们还制定《温岭市基层体育委员绩效评估办法》,为基层体育委员开展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三、坚持建管并重,提升运营水平。一是强化体育设施“网格治理”。深入实施基层体育委员机制,加强辖区内健身器材日常梳理盘点,及时对老旧破损的公共健身器材进行更新维护,切实提升群众日常健身满意度。二是推进体育设施“智慧管理”。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加快提升体育场馆智能化水平,在条件成熟的场地,采用无人值守智能化管理,24小时向公众开放,满足群众随时就近健身需求。如,万昌中路沿河篮球场和九龙汇公园滑板场则是由一家体育中介公司投资建设并管理,允许低收费向公众开放。三是创新体育设施“运营模式”。完善体育设施管理机制,引进体育社团、体育公司等参与运营,既能提升体育设施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又能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如与市级体育社团签订管理协议,将足球场委托给市足球协会管理,并按规定向公众提供公益足球培训和赛事活动。
下阶段,我们将持续推进体育设施“建、管、维、用”工作。一是进一步落实基层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主体责任。根据《温岭市基层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办法(试行)》,每年年底,由各镇(街道)体育专员和体育委员对全市范围内长期侵占公共空间、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影响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的体育健身器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通过“岭优健”场地设施管理平台,对全市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制度,分别对应设施报废、维护保养、实时监测三项不同级别的个性化管理方案,厘清器材接收方、供应商、体育部门等各方职责。
二是做好器材维修工作。我们将安排30万器材维修经费,通过各镇(街道)上报,对需要保养维护的器材进行维修,提升管理常态化、维护便捷化和使用规范化水平。此外,我们还制定《温岭市基层体育委员绩效评估办法》,为基层体育委员开展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三是进一步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今年计划新建球类场地25个、百姓健身房5个、新增环浙步道35公里;继续做好室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护专项治理工作,完成问题设施器材的维修、迁移和更新,更换室外健身器材1000件,逐步优化全民健身环境,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四是积极开展各类赛事活动。积极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宣传好全民健身理念,以基层体育场地为载体,着力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管用维”工作,着力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性体育活动,着力提升农村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倾力打造农村文化礼堂“体育共富空间”。2024年,我们将开展体育进文化礼堂赛事活动500场次,其中“我们的村运”体育走亲活动300场次、“乡村体校”全民健身培训200场次。
感谢你们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群体科 联系人:周海绍
联系电话:86206609 邮 编:317500
附件:本提案采纳清单
温岭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