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796788/2024-10543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温科函〔2024〕2号
- 成文日期:
- 2024-06-25
- 发布单位:
- 温岭市科技局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J0632号建议的答复
钟治平等代表:
你们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化民营企业创新驱动举措,助推强工兴市战略走深走实的建议》(第2024J0632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正如你们所言,受政府政策引导不足、地理区位劣势明显、企业经营理念落后等原因的叠加影响,当前我市民营企业面临着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投入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系统创新意识不强等严峻问题,对此,你们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非常感谢。为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下阶段我们将积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1)深入开展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健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细分领域或关键环节,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隐形冠军”,全力培育产业“链主”、领军、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2)落实《温岭市新生代企业家“岭商薪传”培育实施方案》,举办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班、科技型企业家培训班、企业家大讲堂等活动,采取专家授课、现场教学等形式,重点引导企业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实践模式创新、市场创新,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保值增值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力、产业带动力、全球竞争力和现代治理能力提升。
二是集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行动,强化市人力资源产业园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园,重点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打造“人才大脑”,实现企业人才需求、高校院所人才信息、求职人员个人信息等数据自动匹配,进一步解决企业人难找、求职者职位难寻等痛点。(2)围绕人才“引、育、用、留”,贯彻实施《人才创业项目落地成长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办法》,为人才创业企业提供落地、初创、发展、壮大全周期的跟踪服务机制,完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吸引高素质人才扎根,全力促成院士项目、高端人才项目落地温岭。(3)增强本土人才培养能力,完善“曙光匠才”评价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台州第一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推进“工学一体”“赛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级工毕业生培养,持续为产业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鼓励支持企业参与编制省重大科技项目指南、温岭市重点研发项目需求榜单,深入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各类科技计划,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持续做优产业创新服务,夯实整合泵业、工量刃具2大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江苏大学流体机械温岭研究院等实体研究平台资源,全力建好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组织实施平台攻关,提升赋能产业升级质效。(3)鼓励支持产业链内企业成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动共同体内企业在研发、生产、供应等环节开展合作,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努力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产业链韧性。(4)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创新。
四是打造协同合作开放的科创生态。(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注重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2)构建开放式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引进合作外部创新资源,夯实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高校创新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需求对接、项目合作等科创增值化服务,提升本地创新活力。(3)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整合提升孵化载体、高校技术平台、科技金融、科创基金、科技中介、知识产权平台等科创资源,融合政府侧、社会侧、市场侧服务力量,精准破解企业实际诉求,促进校企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创业项目孵化成长,营造优良的企业创新创业生态。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高新技术科 联系人:何叶明
联系电话:86128060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