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23310810555293233/2024-1053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温金融函〔2024〕2号
- 成文日期:
- 2024-06-21
- 发布单位:
- 市金融工作中心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J0506号建议案答复的函
蔡秦怡、蔡丽娅、林妙霞、蔡友祥、蔡永乾、丁茂正、许华君、金永增、王安妮、戴金一、郑华君、金伟代表:
你们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优化金融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第2024J0506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上阶段工作情况
(一)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全市信贷总量保持稳健增长。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市本外币贷款余额3156.45亿元,同比增长18.05%,较年初新增482.5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41.89亿元。全市存贷款余额6248.66亿元,同比增速16.05%,1-12月份平均增速为18.86%,高于台州市均值1.02个百分点。
(二)优化金融信贷结构。一是强化重点领域支持。引导银行机构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破解制造业融资难题。截至12月末,我市制造业贷款余额853.53亿元,同比增长12.26%。二是强化“专精特新”领域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加大人才、科技、绿色、旅游支持力度。2023年末我市绿色贷款余额329.68亿元,科技型中小微贷款余额244.07亿元,人才创业企业贷款余额1.96亿元。三是强化小微领域支持。深入推动个体工商户综合金融服务集成改革,全面走访采集个体工商户数据。2023年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4.8亿元,同比增长18.6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2.49万户,同比增加1.09万户;全年累计拓展首贷户超2200户,涉及金额80亿元。
(三)推动降低融资成本。自台州市小微金融改革以来,我们推进小微金融“由小至微及末”,成果显著,小微贷款余额占比55.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以上。因小微贷款风险成本、运营成本更高,其利息相对较高。积极推动银行减低融资成本。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市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72%,同比2022年下行76BP。2024年3月份,全市银行机构利息净收入22.73亿元,同比增幅为1.96%,远低于全市贷款增速19.01%。
(四)创新金融产品。一是持续推动金融创新。推动银行机构持续开拓科技企业、人才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设备动产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方面金融创新和服务创新。截至12月末,我市共有人才支行3家,科技支行8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80亿元,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3%;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9亿元。二是大力推动金融数字化全面推动“贷款码”融资服务,为市场主体搭建线上融资“绿色通道”。加强信保基金“云融担”数字服务平台推广力度,为企业提供“找担保、找贷款、找政策”等一系列线上金融服务。三是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对银行机构的供应链金融开展情况实施考核,推动银行机构依托人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供应链集采平台,向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集成化金融解决方案。2023年全市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约55亿元。
(五)政务服务增值化。一是打造融资辅导体系。建立台州市首个融资辅导分中心,组织金融专家,为企业提供融资诊断、融资辅导等方面公益性服务。2023年,推动融资辅导温岭分中心开展精密制造集群实施专项融资辅导工作,提升企业融资精准度和获得感,共走访企业53家次,助力企业完成专案业务融资落地27家次,落地金额12035万元。二是打造政府性担保为企增信。由市政府出资组建运营我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温岭分中心,担保费率仅为0.75%;由供销社运营农信担保公司,担保费率约为1%;通过政策性担保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减少企业互保,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能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信保基金陆续推出了创业担保、“500精英”、上市专项、股改专项、小微板、成长板、新三板、进出口专项、守合同重信用、农户贷款担保等多项创新产品,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持续改进产品设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力度。2023年末信保基金在保余额26.15亿元,担保放大倍数超过了20倍,远高于担保公司10倍的最高标准;农信担保在保余额1.61亿元。三是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召开政银企融资大对接、国企及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会、涉俄贸易收回对接会等多次会议,通过政银企三方协同发力,促进融资对接民营企业,引导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
二、存在问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绝大部分小微企业缺少长远发展目标、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意识较为淡薄,难以有效扩大资金需求量,同时也容易受到经济金融政策冲击。同时,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产品竞争力不强、可抵质押的资产不多、资产负债率较高等现象,银行往往无法给予充足信贷支持,导致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现象仍然存在。
(二)金融多元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地方金融服务种类较少,尤其缺少风投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有证券服务资质的会所、律所、咨询公司等金融配套服务机构,难以充分满足项目、企业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企业上市未能体现经济实力。当前,我市上市企业家数虽暂居台州前列,但和天台、临海差距微小,规上企业上市占比则远远落后于上述县市。
(三)银行机构创新能力潜力有限。受国家银行监管政策要求以及国家信贷政策限制,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潜力有限。同时,在温的银行机构大多数是支行级别,对于产品设计、产品创新、信贷政策方面等无法决策,且因为级别较低向上审批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以“四个融合”为主线,推进普惠金融和产业政策融合发展、数字金融与金改共富融合发展、跨境金融与开放经济融合发展、金融管理服务和金融安全融合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科创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扎实落实《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关于开展金融赋能民企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信贷产品,比如工商银行的浙科E贷、平安银行的科创贷、民泰银行的新市民贷、泰隆银行的“妇联+金融”等,扎实推动金融高质量支持实体经济。积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重大战略项目的金融支持,加大对泵与电机产业链、科技型企业、人才型企业、小微企业等重点行业、重点产业融资支持,服务好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做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召开不定期召开融资对接会,向市内金融机构介绍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优秀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做好资金对接工作。
(二)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引导完善特色化的基层网点体系。持续下沉普惠金融网点服务重心,优先支持在偏远乡镇、薄弱区域增设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小微专营支行等服务机构,探索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切实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二是引导提高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深入开展行业金融需求分析,完善针对性的准入、产品、风控、协作体系。加大对“七张清单”制造业企业以及高科技新兴产业的支持。按照“一企一链一策”要求为重点产业链定制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探索弱核心企业或无核心企业的小微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三是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加强科技金融、人才金融、绿色金融等金融产品开发力度。四是持续深化小微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注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等微弱经济体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连续贷+灵活贷”等金融产品服务。五是引导开展新市场主体和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着重对近三年新注册、需求未满足市场主体和无贷户、新就业形态、新市民等重点群体开展信息共享、精准服务。鼓励应用数字化手段,对市场主体进行逐户建档、综合画像,切实提升服务质效。六是引导推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完善分层分类评分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将当地特色种养殖资产及其相关的土地资产纳入资产池,支持各银行机构依托该模式推出专项信贷产品,以金融信用撬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三)多维度提升金融政务服务质量。一是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持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聚焦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中心所能,实现金融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优质化、增值化”。通过将贷款服务、担保服务、保险服务、上市服务等内容入驻企业服务中心,选派专人受理,提供“一条龙”服务,不断推进我市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提高信保基金服务水平。推动信保基金加大信保授信力度,提高信保基金服务面,优先扶持生产经营相对较好小微企业平稳度过产业转型升级期;推动信保基金降低担保费用,2024年,对于绿色企业和新增的科创企业贷款担保费率为0.55%;和农业银行的企业端客户贷款担保费率0.5%。加强信保基金与相关部门合作,已与信保基金开展多次对接,通过鼓励相关部门设立产业增信风险资金池,专项扶持特定产业。促进信保基金与银行的创新型合作,推出新型业务模式和产品,落地温农商的“强村集租保”、中国银行的“农业批量化”、国有行的“余值保2.0”等业务。三是继续完善融资辅导体系,推动融资辅导中心业务扩面增量,聚焦绿色、科技、普惠、数字、养老金融等领域,协同政府部门、融辅中心、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精细化专案辅导,配对合适的金融餐品,提升企业的融资水平和融资能力,实现服务增值化。
(四)推动企业借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培训力度。联合北交所,指导、组织券商的专业力量,分行业、分镇街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北交所上市业务培训,提升企业抢抓北交所改革机遇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企业登陆北交所积极性,有效引导企业借力北交所发展、拥抱北交所改革。二是深挖上市后备梯队。按照“分层指导、精准对接”的思路,继续深挖上市后备企业,重点关注北交所上市企业,催生雁阵效应。聚焦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的企业,推动北交所直接上市。建立北交所上市重点企业名单库,实行“一对一”宣传督导,争取申报北交所。充分发挥台州苗圃板孵化功能,做好后续梯队培养。三是清除企业上市障碍。重点关注拟上市挂牌企业,服务股改企业,针对企业上市股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予以解决。充分发挥股权基金、“双创苗圃”基金作用,助力企业加快走入资本市场。
感谢你们对金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金融发展科 联系人:陈舜伟
联系电话:81625869 邮编:317500
市金融工作中心
二〇二四年六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