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公共法律服务

企业合规风险提示与预警信息2024年第5期(总第27期)

发布日期:2024-06-14 11:57 信息来源:市司法局 浏览次数:

本期摘要

2023526日,温岭市司法局在“温岭普法”微信公众号推出“企业合规”专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本期整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典型案例(第三批),提供合规提示以供参考,助力企业在合法合规中提高竞争力。

 

新规速递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

【合规资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能源局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发改环资〔2024165号,以下简称《目录》)。

  《目录》是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修订形成。《目录》共分三级,包括7类一级目录、31类二级目录、246类三级目录。《目录》及其解释说明,明确了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低碳转型重点产业的细分类别和具体内涵,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为各地方、各部门制定完善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提供依据。

【合规提示】

建议相关企业对照《目录》的内容和要求,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高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节能减排水平,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资讯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

【合规资讯】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金规〔20241号,以下简称《评级办法》),自202428日起施行。

《评级办法》共五章二十二条,包括总则、评级要素、组织实施、评级结果与运用和附则,从总体上对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工作进行规范。一是明确监管评级要素与方法。《评级办法》设置公司治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能力、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信息科技管理等6项评级要素,分别赋予10%10%35%20%15%10%的分值权重,并对评分原则进行规定。二是明确监管评级组织实施流程。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按照初评、复评、审核、反馈监管评级结果等环节进行。监管评级结果从优到劣分为1-5级和S级,监管评级结果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大,需给予更高程度的监管关注。三是明确分类监管原则与措施。规定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监管机构制定及调整监管规划、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并作为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分级分类监管的审慎性条件。

【合规提示】

建议汽车金融公司根据《评级办法》设置的6项评级要素,加强企业合规管理;建议重点围绕服务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提升专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议丰富汽车消费信贷产品供给,满足居民购车消费多元化金融服务需要。

 

 (资讯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执法动态  

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典型案例(第三批)

【合规资讯】

为持续推进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第三批20起典型案例。

包括: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杭州天武餐饮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销售包装空隙率超标茶叶案、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深圳市福田区绿欣茶庄销售包装空隙率超标茶叶案、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市场监管局查处蓬溪邻你超市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包装空隙率超标茶叶案、河南省商丘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河南茶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销售包装空隙率超标茶叶案、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新吴区锡翠茶行生产销售包装空隙率超标茶叶案等。

【合规提示】

建议企业应树立简约适度理念,细化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管理要求,加强从设计、开发、制造的全链条管理,使用简约包装,优化商品包装设计,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

(资讯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声明】

1. 本期信息内容由温岭市司法局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2. 本期信息仅做分享与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或建议;

3. 任何主体均不应当以本期信息及所载内容作为分析和判断的基础;

4. 企业在做出任何可能影响经营管理的决定前,建议咨询合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