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温岭开发区管委会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计划总结

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06-11 15:21 信息来源:市经济开发区 浏览次数: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温岭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聚焦聚力“两城两湖”发展主线,不折不扣落实主题教育各项部署,重点围绕滨海新城一体化建设,紧盯目标加压奋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提升产业规模。1-12月,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28.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4.71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36.6亿元),财政收入6.7亿元,研发投入9.02亿元,全区研发强度占比达4.51%。

一是招商引资接续发力,蓄势添能助力发展。高规格举办首届中国·温岭激光装备发展高峰论坛,激光产业发展被卢山副省长批示肯定。目前,推动项目落地7个,出让工业用地883亩,主要包括上海电气、鑫磊股份、激光电子装备产业园、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人工智能工业视觉技术产业化院士项目。强化项目招引储备工作,前期谋划一批、对接洽谈一批、签约落地一批,于岭商大会签约项目8个,签约金额达50亿元;谋划梳理重点招引项目计29个(其中14个具备落地条件),近期将落地纬景储能、三和数控,积极争取武汉点金激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激光熔覆项目落户孵化园。

二是项目建设高歌猛进,如火如荼提速发展。高标准推动工业项目完成工业性投资36.6亿元,居全市前列。坚持推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已投产晟强新能源、汉马激光、颐顿机电等17个工业项目;开工钱江摩托、鑫磊股份、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3个项目。坚持“亩均论英雄”改革,着重抓亩均产出低效企业,引导企业提档升级,实施“一园一策”,对标提升、达标销号,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效率提升、动力提升。今年来,共完成32家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亩企业整治提升,计1289.59亩;完成21家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计390.07亩,腾出用能1214.8吨标准煤。

三是创新制胜迸发活力,急流勇进驱动发展。高要求打造“一带一区一中心”科创新格局(即环龙门湖科创带、高端装备高新技术园区、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创新中心并积极推进科创成果转化。11月,推动东部中小企业孵化园被省经信厅列为第一批浙江省专精特新产业园(创建)名单。强化精准化培育,今年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6家。

四是产城融合顶层突破,精益求精强化发展。高质量编成环龙门湖科创带和滨海新城核心区块城市设计,推动环龙门湖EOD项目纳入省EOD目录库。谋划布局了孵化园区、创新转化服务中心等项目并已完成前期工作,谋划制定了龙门湖三期“一带一心一湾一岛两区”建设方案,如期开工海塘安澜一期工程、龙门湖湿地二期工程、北区租赁房项目、南区青年公寓、南区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验收迎光路、泽曙巷等项目,完工14街、紫荆路等项目,开工建设诗海路等项目,推动“湖光湾影·浙东光谷”特色产业风貌区列入省2023年度第三批城乡风貌样板区名单,改造提升曙光湖并通过省级美丽河湖验收。

五是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多措并举促进发展。高效率开展营商服务14000余次,走访服务4500余次,助企解题416个。全力推进产业合作共赢,对标学习省“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创新实施“多链协同、全链融合”行动,推进以利欧浙泵为主导的泵与电机产业和旨恒机床、巨鑫机床、沈田精密机床等机床装备产业加速融合共同发展。强化“全生命周期闭环跟踪管理”,推行项目全流程服务、全过程跟踪、全周期问效,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产得出。健全企业诉求快速办理和事后回访机制,深化万名干部入万企行动,通过更大范围、更加精准、更高效率的联企服务,破解发展痛点难点。

六是护航亚运全员出击,凝聚合力保障发展。高要求实行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累计出动排查人员800多人次,排查企业、场所3400多家次,发现隐患2200多处并全部完成整改,立案查处8起。打造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队伍,签约机构4家,分别负责30-60多家企业,9月开展“工业企业隐患大起底”专项行动,通过交叉检查的形式,对全区企业进行“专业体检”,现已检查企业59家,发现633条隐患,完成整改233条。打造专岗专用企业安全员队伍,由企业设立一名专岗专职专用的安全管理人员,形成工作专班,保障生产一线的除险保安能力。目前,已完成2023年度第一轮安全管理人员证书考试工作,正在制作企业安全管理员花名册,现已摸排企业232家,形成有效登记199家。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温岭撤县设市30周年,更是经开区“三十而立再出发”的起步之年。全区上下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4+1”新期望新要求,一以贯之推进“两城两湖”建设,按“干最好、当标杆、争第一”的要求,扎根“五大战略”,勇力担起“科创新高地”“滨海新城主战场”“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向海图强桥头堡”定位使命,全力全速推进滨海新城一体化建设,奋力将经开区打造成“发展之核、创新之城、魅力之区”。

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工业项目供地超1500亩,完成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完成工业性投资超35亿元。

一是强产业、促转型,在推动经济实力提档上奋勇争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经开区安身立命之本、主责主业之基,要突出产业发展这一根本核心,突出招商引资这一根本路径,突出项目建设这一根本重点,突出营商优化这一根本手段,突出提档升级这一根本目标,高质量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经济新高地。

紧抓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机遇和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建设契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科创平台,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聚焦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围绕“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目标,结合发展实际精准施策,持续壮大优势产业,着力推动激光电子信息产业做强主体、形成带动,新能源产业壮大规模、成为主导,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转型、提高品质。全力推进三大园区建设,2024年加快建设占地222亩的激光电子装备产业园,并同步开展激光企业盯引,力争产业园集聚激光企业10家以上;推动占地33亩的龙门湖科创孵化产业园于二季度开工建设;以上海电气为中心谋划打造新能源产业园。

二是强招引、抓项目,在推动项目转化提质上奋勇争先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接续奋斗“项目推进年、双招双引年”,全力推动高质量项目和高端人才向经开集聚、在经开结果。

持续优化完善招商机制,着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产业基金招商、数字化招商等等,重点加强“链主”企业培育,以上海电气、热刺激光、钱江摩托等“链主”企业为半径辐射带动产业链发展。强化要素保障精准直达招商一线,面对大项目、好项目,做到全员高效联动、敢拼敢争,努力在土地、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招商最有力的支撑。全年主动谋划招商项目20个以上,签约引资并落地5个项目以上,其中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个以上,力争招引投资额超100亿元。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提速攻坚重点项目,推进上海电气储能项目、纬景储能项目等4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力争上海电气电机项目和纬景储能项目实现当年摘地、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加速投产臻力智能装备、高性能螺杆空压机等9个项目。2024年争取完成工业性投资超35亿元。

三是强建设、提能级,在推动城市品质提标上奋勇争先

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围绕滨海新城一体化建设目标,全盘梳理、系统重塑,谋划好项目,加速推进经开区、松门镇一体融合,坚持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品质,提升城市能级。

开工建设龙门大道西连接线、虎山路工程、松门东南工业园区滨海大道改造提升项目等等;开工建设台州湾大道连接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做好29街及外延道路市政工程前期谋划,全面完善对外交通循环体系。积极向上申报总金额28亿元的EOD项目并力争成功入选,同步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龙门湖二期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龙门湖“一带一心一湾一岛两区”三期工程。启动科创带孵化园区二期建设项目、城市科创湾建设工程、龙门湖游艇码头、商业中心建设工程、龙门湖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祥云街、腾龙街、湖滨路等科创带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联合市交旅集团全力推进南片人才公寓、北片高标准厂房、南片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配套项目赶超进度。

四是强保障、问民需,在推动民生共富提优上奋勇争先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创优人居环境,做好配套服务体系,让全区百姓群众能够更好地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围绕区内企业招工难题,优化经开区零工市场运营服务,遵循统筹推进、合理布局、灵活高效、优化服务的原则,积极探索线下渠道和线上平台融合机制,围绕企业需求和群众需要,有针对性地布局建设零工驿站,同步开发“零工驿站”微信小程序,实行动态更新监测零工招工信息和从业信息,为企业、群众提供全天候、不打烊、24小时服务。积极主动对接松门镇,共同推进校共体、医共体建设,持续提优政策、体制、服务、要素,实现品质教育、优质医疗覆盖全区。持续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优化提升“湖光湾影·浙东光谷”特色产业风貌区。加快建设海塘安澜一期项目,2024年完成工程投资1.4亿元;加速完成海塘安澜二期项目前期报批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标杆园区创建工作,落实企业雨污管网摸排并推动整治提升。完成碧海湖东侧绿化工程(太龙一级-诗海路段)等节点景观工程营造。

五是强队伍、建机制,在推动融合发展提效上奋勇争先

坚定不移推进滨海新城一体化融合发展,坚持“一盘棋”统筹谋划,调整经开区、松门镇两地工作职责、撤并工作机构、优化干部配备,实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职能配置更加优化、运行管理更加高效。

坚持高位推动工作机制,通过顶层设计顶格抓,强化制度供给。进一步优化滨海新城建设规划议事决策机构,落实经开区、松门镇日常议事决策制度,根据深度融合的原则有序推进各项机制健全完善。深化站所融合,实行“一班人马”办公,一体管理。强化干部编制保障,对照滨海新城发展现状,与市层面做好对接,推进经开区、松门镇统一管理使用编制、人员、职数,干部交叉任职,人员统一安排,相同待遇;提请市选派年轻干部和专业人才支持滨海新城开发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抽调骨干力量组成20人的专业招商团队,全力支持招大引强。强化思想教育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激发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强化作风建设,建立作风建设责任追究与绩效考核挂钩实施办法,大力落实“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全力保障重大项目、重要事项、重点指标落地落实。强化廉政教育管控,完善内部制度,对各项规章制度做进一步梳理,根据实际进行修正完善,进一步做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六是强平台、优载体,在推动集团运营提速上奋勇争先

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在构建滨海新城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海城集团实体化运转,完成海城集团领导班子配备和三定方案编制工作,内设机构和人员在第一时间进驻办公,并做好管委会与集团的工作衔接工作。完善集团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集团董事会和经营层议事机制,建立集团市场化投资决策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优选择项目开发,提高投资收益。建立滨海新城一体化统筹开发机制,经开区和松门镇根据发展规划,将区域范围内将资产资源和规划方案优先安排海城集团。启动集团资产运营,全面梳理集团内各子公司的主营业务和资产资源,加强海城集团在陆海资源开发和产业投资发展项目的要素配置和投资引导能力,开展城市运营服务、推进资源开发合作、参与主要产业链企业投资,打造成为项目投资与运营收益良性循环的AA+运营主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