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资讯 > 政务要闻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发布日期:2024-05-31 08:52 信息来源: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近日,温岭市民迎来了一项文化盛事——市文化中心正式启用,并以越剧现代戏《第一缕阳光》的华丽上演开场,为市民献上了一道精彩绝伦的文化大餐。

这座全新落成的文化中心,是温岭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这里将成为市民学习文化、享受艺术、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和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文化阵地不断拓展、文化活动日渐丰富、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在这片文化繁荣的热土上,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圈渐成气候,彰显着文化自信的温岭正崭露头角,迈向“诗与远方”。

综合文化空间加速构建

5月初,九龙大道一侧,市民文化休闲又多了新去处——“三馆一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各自独立又有机统一,组成了功能完善的市文化中心,同时穿插富有自然亲和力及文化气息的公共交往空间,成为集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客厅”。

从“三馆一院”到书城、非遗馆,从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到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从家庭图书分馆到乡村文化客厅……近年来,我市以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工作,文化服务的触角不断深入基层。

每逢节假日,凭着阳光照临、海天在目的宜人借阅环境,石塘镇海利村的“海山生活”文化客厅书香四溢,座无虚席。这是一个设于石屋民宿内的“升级版”家庭图书分馆,也是我市创新打造的32家乡村文化客厅之一。独立的双层书屋在船模、海螺等饰品装点下,滨海文化气息十足,内配有阅读阶梯、咖啡机、音响等,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文艺闲适的借阅空间。“我们与市内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时常开展小型阅读分享活动,并为部分游客提供远程图书免费邮寄归还服务。”民宿负责人张德友说。

目前,我市已建成基层文化阵地1221个,其中包括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礼堂、图书分馆等,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6个,实现文化资源有效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群众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每周二晚7时,新河镇山园村文化礼堂内,乡村艺校戏曲课程准时开始。15名学员在老师陶海燕的带领下练习越剧唱腔,随着音乐节奏,婉转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

陶海燕是我市首批文化特派员之一。2018年起,我市在文联各协会会员、驻堂讲师、非遗传承人等队伍中,选聘了一批青年文艺爱好者担任文化特派员,全域营造人才下沉、文化下乡、服务“三农”的浓厚氛围。

目前,我市共选拔下派文化特派员34人,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设文化课堂、指导乡村艺术团队建设等形式,为基层群众送去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如陶海燕组织和参与的“国潮来袭 我在礼堂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六个一”活动,设置了文艺展演、非遗展示、文创集市等内容,今年春节期间累计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

这是温岭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生动缩影。2023年,围绕重大节庆主题,我市搭建文化展演平台,打造系列品牌活动,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全年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6万余场,参与群众超500万人次。

其中,我市持续实施的“乡村艺(体)校”文体惠民工程,为群众搭建了家门口的文化艺术培训平台,并以其丰富的课程内容、显著的培训效果和积极的学员反馈,赢得了广泛好评和热烈反响。自2020年以来,温岭“乡村艺(体)校”开展培训2500余期,培训学员5万余人次。

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

“滔滔东海水,轻轻崖岸拍,八面风来,又见东方白。红红天边云,暖暖人间爱,心扉敞开,一缕阳光照进来……”继4月初献演国家大剧院后,5月9日至11日,越剧现代戏《第一缕阳光》开启家乡“返场”,在市文化中心连演6场,场场人气爆满,掌声不断。

“第一次看越剧现代戏,家乡的真实故事很有代入感,还穿插了大奏鼓等非遗表演,观众不自觉沉浸其中。”90后市民陈姹姹说,像这样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她和亲友都想看、爱看。

《第一缕阳光》由我市联合杭州越剧院共同创排,以温岭“民主恳谈”成功经验为背景,呈现了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人民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率先走出省域治理现代化之路的生动图景。

该作品集结了来自杭越及全国越剧界顶尖的编剧、导演、作曲(唱腔)、视觉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方面主创人才,自2022年底启动以来,历经2年打磨,呈现出一台主题鲜明、明丽、温馨、浪漫的越剧现代戏。该剧还荣膺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这是温岭出品的文艺作品首次入选我国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展演活动。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文艺精品高地”为目标,深化文艺创作改革,加强文艺人才培养,优化文艺创作环境,量身打造了《我家在东方》《赶海归来·睦邻》等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温岭摄影家颜劲松还获中国摄影金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