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长屿古火山”考察取得重要发现

发布日期:2024-02-05 09:12: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体局

字体:[ ]
分享至:

2024年1月16至25日,方山-长屿硐天旅游开发服务中心联合北京科技大学贺振宇教授团队开展长屿古火山联合野外考察。考察取得重要发现,进一步深入认识了长屿古火山的喷发特点、各类喷发产物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升了长屿古火山的科学价值,为世界地质公园考核评估、讲好长屿火山故事、园区研学活动与科普活动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依据。

考察发现:

一、认识到长屿古火山具有多火山口同时喷发的特点,火山口沿环状断裂的环形分布。初步确认的火山口有白峰山、楼岙和晋岙等,以大量集块岩为标志,是火山口清扫扩大阶段的产物。这种喷发方式和火山口分布代表了经典的破火山形成特点,在国际上具有典型代表性。

二、揭示了长屿火山的喷发方式为普林尼式喷发,在长屿火山岩中发现大量分布的浮岩碎屑,有时具明显的定向分布,浮岩碎屑较软弱,易风化,在岩石表面形成较多孔洞。此外,火山岩中普遍含有角砾、粗火山灰等碎屑,反映长屿火山喷发具有高度爆炸性,为高硅岩浆普林尼式喷发的特征。

三、在水云硐、观夕硐、八仙岩等地揭示了大量典型的火山喷发和流动的地质遗迹,以及富集角砾和集块的火山岩层等,反映了长屿硐天巨厚凝灰岩形成于多次火山碎屑流的渐进式堆积过程。长屿硐天千年采石历史形成的大量洞窟揭露了宝贵、难得的火山岩剖面,应加大科学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力度。

四、此外,联合考察组还前往方山考察了发育球泡构造的流纹岩和强熔结凝灰岩。在方山景区内的岩壁上可以观察到成层分布的熔结凝灰岩,上部岩层发育厘米级的大球泡,球泡被后期形成的水晶和玛瑙充填,部分球泡脱落在岩壁上形成密布的孔洞,下部岩层熔结条带发育,内部有气孔,在岩壁上显现出较小的透镜状孔洞。方山剖面为研究流纹质火山岩中球泡构造的多种成因和特殊的结晶条件提供了典型对象,值得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普等活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