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1%!创温岭历年最好成绩 | |
| |
7月19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了 2022 学年高校新生(浙江籍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在86个县(市、区)总成绩合格率排名中,我市93.01%位居14位,台州市第一;86个县(市、区)总成绩优良率中我市25.36%排22位,居台州第2。 合格率从2020年的59位到2022年的14位,优良率从2020年的50名到2022年的22名,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次跨越?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不是偶然。2022年,针对我市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久居全省中后水平的情况,温岭教育把阳光少年体育工程列为当年四大工程之一,集中力量补齐短板。 开足上好体育课,让运动更普及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体育老师”是最“体弱多病”的老师。这句话当然不是真的说体育老师体质差,不过是主科老师以“体育老师生病”为由占用体育课的玩笑罢了! 针对这一问题,“阳光少年”体育工程中明确要求学校根据《温岭市学校体育学期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进程,并在每学期开学初上交学期计划进度表。为让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市教育局成立了体质提升工作组,组织每周一次对部分学校进行随机听课、抽查大课间,并对学校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进行指导。 同时,市教育局把全市各学校的大课间评比、学生体育比赛、学生健康测试成绩等都跟学校年度考核挂钩,特别是学生健康测试监测。 市教育发展研究院体育学科首席导师王敏杰称,“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学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程,杜绝体育课移用现象”。 自“阳光少年”体育工程实施以来,各校“各显神通”,因校制宜,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让校园真正“动”起来。太平小学克服场地限制,全校一起跑操并分班练习篮球技术;箬横二小运用“走班制”上活三大球课;滨海小学依托本校教资,开展全员武术操;新河中学采用选修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的选择更广泛...... 同时,为了让体育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市教育局联合市融媒体中心推出了系列运动打卡活动。今年推出的暑期“三大球”技能挑战更是得到了家长学生的喜爱,每天打卡数逾20000人次。 开设专项体育课,让运动更专业 据了解,我市目前虽然有全国体育特色学校17所,但普遍存在体育教学不系统的问题。可能一年级进来学习的是拍球,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只会拍球。“长期重复同一个动作,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王敏杰说。 为此,2021年市教育局将全市范围内的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完全中学,今年之前被任命的各级各项目的特色学校也要重新申报创建温岭市星级体育特色学校。鼓励各校根据本校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学生喜好等申报建设项目,建议从篮球、排球、足球、武术、跆拳道羽毛球等大部分学生喜欢又容易开展的项目中选择一项或多项。 此外,为了让体育教学更系统化,市教育局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同一学区的初中和小学要进行同一项目(或者两个项目)的捆绑式教学,让体育教育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 市教育局还鼓励各校通过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技能培训与运动训练,推进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项运动技能。“不管是捆绑式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技能培训,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1-2项体育项目,并且爱上这些运动。这将受益终生!”王敏杰表示。 丰富体育活动,让运动更多彩 除了每年的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市教育局还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每年要开展一次大型体育节,并要求高中每月、初中每两周、小学每周有小型体育比赛,学生参与率要达到50%以上。 “我们把体育节分成了体质测试项目、趣味性项目以及限学类项目三类。”王敏杰说,跳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体前屈等是学生体质测试项目;趣味性项目包括家校联谊赛、袋鼠跳、拔河、众星捧月、趣味保龄球等;限学类项目主要是篮球、足球、啦啦操等。 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挖掘校本特色,组织各位比赛。如城北小学根据温岭本土民谣、农事活动等自创民俗运动,进行日常的大课间活动,并开展民俗运动会。长屿小学、温峤二小等充分利用学校多民族特色,开展民族运动会。瑶族的竹竿舞、侗族的篝火舞,彝族“阿克登登土”“跳火绳”、壮族“背篓球”等民族趣味运动项目深受学生们喜爱。 去年上半年开始,针对50米、立定跳远、长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体质测试项目,市教育局体质提升工作组还专门进学校抽测。几所体测成绩薄弱学校,全部高三学生每月需测试全部项目;而其余学校则对弱项项目进行一月一测。市教育局体质提升工作组会及时向学校反馈、分析成绩,并指导、帮助学校补差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