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7-07 15:27: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改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优化督导评价三方面入手,全面实施“阳光少年”体育工程,依托特色学校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学校体育赋能学生健康成长。今年,中小学生近视率较去年下降1.28个百分点,温岭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逐年提升,优良率超过60%,温岭籍大一新生体质测试优良率排名全省36名,已达全省中上水平。2022年是省运会年,温岭学子共参加了10个大项的比赛,均赛出了水平,共获得23.4枚金牌、20枚银牌、14枚铜牌,金牌数排名台州市第一。因为疫情今年很多大型比赛都没能正常举办,但我市运动员仍然在乒乓球、排球、跆拳道等项目中成绩喜人,乒乓球运动员向鹏(新河小学输送至省队)在WTT马斯喀特站获双打冠军、单打季军,在WTT常规挑战赛萨格勒布站获单打亚军;男子排球运动员张景胤、张冠华(新河中学输送至省队)代表中国参加亚洲杯,时隔十年再获冠军;王艺婷(新河中学输送至省队)参加亚洲女排U20锦标赛获得亚军;跆拳道队林选(箬横中学学生)获全国锦标赛季军。
一、夯实基础,全面改善教学条件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制度体系。围绕《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制定《温岭市阳光少年体育工程行动方案》《温岭市中小学(幼儿园)“等级健康校园”评定细则》等5个配套文件,从课程优化、特色创建、考核评价等方面推出系列措施,全面指导学校做好体育工作。
二是加大投入,升级运动场地。严格落实中小学校每年体育资金投入不少于公用经费支出4%的规定,逐步配齐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去年至今共投入6538万元,专项用于22个学校运动场改造和体艺馆建设。同时,鼓励各校与社会联合,初步实现中小学校与社区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共享。
三是确保师资,培优体育教师。目前全市共有专职体育教师451人、兼职体育教师200多人,近两年组织1070名教师开展中小学音体美全科教师培训,有效缓解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以教研赛课、基本功考核、论文课题评比等形式,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师资培训体系,提升体育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二、守正出新,努力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守住课程设置底线。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证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并制定“上课有教案、课堂有常规”等十项体育教学要求,指导体育教师规范体育课堂教学。结合“双减”工作,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托管时间,开发社团活动课、课外活动课等校本课程,全市各校基本达成“学生每天在校活动1小时”的刚性要求。此外,积极合理设计体育课外作业,如泽国二小、百丈小学等以“健康存折”形式激发学生家庭健康锻炼热情,保障学生校外体育活动1小时。
二是培育体育特色品牌。力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创建活动,已创成各级体育特色学校34所。开展“大课间”活动评比,鼓励学校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如三星小学的足球运动、箬横中学的跆拳道操、育才学校的军事技能课等,形成“校校有特色项目、人人有体育特长”的生动局面。同时,以“镇域一体化”为方向,探索同一学区的初中和小学进行特色项目捆绑式共建,成效初显。
三是开展多样竞赛活动。全市层面,每年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包含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跆拳道等七个项目。学校层面,整合体质测试、趣味性、限学类等项目,每年开展一次大型体育节和多次小型体育比赛,确保学生全员参与,打破“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旧模式,达到“勤练”“常赛”目的。此外,鼓励各校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兴趣小组等,开展课外体育技能培训与运动训练,挖掘、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
三、注重过程,完善督导评价机制
一是优化体育学业评价机制。构建“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平时表现、进步程度、锻炼习惯等综合评价体育学业成绩。推进体育考试改革,科学设置“耐力+上肢力量+下肢力量+技能”共计40分的中考体育项目。
二是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以各学校统测和教育局抽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测试结果同步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以动态掌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状况,并对学校整体数据予以公布,营造校际体育工作竞争态势。
三是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组织责任督学对学校体育课程开设、运动会举办情况、体育课教学质量等,开展常规督导和全覆盖督导。将学校“四节参与率”“学生体质监测”纳入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学校,予以约谈问责,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效。
四、重视竞技,发展青少年网点学校建设
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点学校是我市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多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我市参加各级教育、体育部门组织的竞技体育比赛和输送省队的运动员均从各网点学校中选拔产生,因此建设、管理好基地学校是出成绩的关键。目前我市共有网点学校34所,建有项目有田径、排球、跆拳道、举重、皮划赛艇、柔道等。每年年底教育和体育部门都要联合对各网点学校进行考核,评出A、B、C三个档次。2023年开始要进行新一轮的省运会周期,因此市网点学校也要重新布局,今年的网点学校采取学校申请加教育、体育部门审核的方式,全市各中小学校根据本校的条件(条件包括:学校意愿、场地、器材、专项教师配备等)向教育局基教科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训竞科进行申报,教育、体育两部门联合通过实地考察条件及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审核、布局,最后发文通报新一轮的是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点学校。
五、主要问题与分析
1.体育专职教师严重不足。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截止目前,我市体育专职教师缺编300余人。希望能实行政策倾斜,有针对性的增加体育教师编制,逐步缓解乡镇学校及校区体育教师紧缺的现状。
2.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家长对他们的孩子参加体育和美育活动持反对或消极应付态度。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更多倾斜政策或优惠政策。
六、发展思路与整改措施
1.更新观念,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结合体育与健康课标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理念,遵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2.抓好硬件设施建设。重视校园体育场地改善和设施设备的添置,逐年加大投入,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条件。
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争取政府支持,配齐配足专职体育教师,同时组织兼职体育教师培训,充实体育教师队伍。
4.以专业的教育教学为基础、以深入的教研成果为指引、以科学有效的训练为目标全面育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