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结果】2023年上半年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报告
一、工作进展情况
1.培训+抽查,强化食品从业人员责任意识。组织开展食品经营者培训188场,组织开展宣传活动174次,受训家宴厨师(含帮厨)218人、其他各类食品安全管理员和从业人员近3000人,因健康证问题责令改正26人次,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或过期问题有效改观。
2.数字+智控,促进生产企业持续保持规范。按照“赋码上链一批、培育成熟一批、广泛储备一批”目标,深入推进“GM2D”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结合温岭地方特色,打造二维码迁移新场景,制定方案计划,加快推进食品生产全域赋码,巩固糕点行业批次码赋码成果。挖掘企业潜力,探索推进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在线喷码对预包装食品实体赋批次码,并与箱码进行“码码关联”,实现有效期管理。目前,我市148家在产食品生产企业接入浙食链系统,在产企业上链率100%,已实现90%在产品种在包装上实体品类码赋码(一维条码和商品二维码并存),超额完成半年度自定目标。同时持续推进生产企业“阳光工厂”建设。在肉制品、包装饮用水等重点品种生产企业中应用“阳光工厂2.0”场景,对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研发管理、采购验收、生产控制、出厂检验、运输交付和人员管理等关键环节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实时、全程、智慧监管,实现食品生产安全风险监管由“人盯”向“数管”转变,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预警能力。目前,在产食品生产企业均已激活“浙食链”,在产企业上链率100%,在产食品生产企业“阳光工厂”已实现全覆盖,在产的15家肉制品、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已全面应用CCP风险智管系统。
3.排查+抽检,深挖严查各类不合格产品。落实《浙江省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督促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和销售者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查验责任,查验并留存食用农产品可溯源凭证和产品质量合格凭证,依法严厉打击采购、销售来源不明、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深化肉类、蔬菜类、水果类和水产类风险隐患源头传导机制建设,通过检测不合格数据集成应用或靶向检测主动管控等有效方式,对被检出使用禁限用药物或农兽药残留超标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源头责任传导,实现食用农产品风险隐患发现、处置和责任传导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已开展流通领域蔬果、畜禽肉、蛋、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69292批次,出动监管执法人员292人次,检查经营主体584家次,全市共有2起食用农产品安全责任向源头进行传导。
4.线上+线下,严查外卖在线餐饮食品安全。积极有序推进外卖餐饮单位“阳光厨房”建设。结合年度餐饮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加大外卖商家线下检查力度,对外卖商家的“阳光厨房”、外卖封签、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后厨环境卫生、限塑管理等进行全要素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外卖商家,将使用餐饮红黑榜进行曝光,倒逼外卖商家积极落实整改,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督促外卖商家在“浙江外卖在线”商户端上传食材进货信息、消毒记录、外卖封签等三项台账。及时处置“阳光厨房”离线、视频异常和AI违规抓拍等信息,实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闭环管理。目前,全市共有美团、饿了么平台有效外卖商家2944家,已安装阳光厨房2902家。行动开展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120人次,检查外卖商家3026家次,发现隐患256处,全部整改到位。
5.品种+环节,全面深化“浙食链”提质扩面。以校园食材配送单位、大中型食品批发经营者、大型商超等为重点主体,进口冷链食品、乳制品、桶装水、食盐、肉类、牛蛙、豇豆、韭菜、鳊鱼、黄鱼等 10 类高风险食品品种和杨梅、桑葚两类季节性品种为重点品种,督促食品批发市场、商超、农贸市场、配送单位等上下游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报备、进出扫码,建立涵盖产品产地、检验及供货信息的电子化追溯。截至目前,已激活5819家流通环节“浙食链”应用单位,涵盖3家农批市场、34家农贸市场,全市154家商超门店,42家学校配送单位 ,138家农批市场经营户和1504家农贸市场经营户,106家生鲜零售单位和5家社区团购自提点激活应用“浙食链”系统。
6.节日+校园,紧盯热点守牢群众舌尖安全。针对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等节日群体性聚餐易发食品安全问题现象,加强备案指导工作,共备案指导农村集体聚餐9次、酒店集体聚餐56场次;开展春季开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检查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306家次,校园周边餐饮单位204家次,责令整改25家,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深入推进排查处置工作情况
1.生产环节:我市共有生产单位354家,截至目前共检查食品生产单位240家,发现问题隐患数17个,完成处置率达100%。同时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切入点,全力建设11家省级、36家台州市级民生实事阳光小作坊。现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累计202家,其中建成阳光小作坊69家,目前,均已完成“浙食链”账号激活、视频监控安装、加工场所设施设备改造,并完成1133条相关数据录入,建设完成率达80%,等待上级验收。
2.餐饮环节:“守查保”专项行动以来,加强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风险隐患排查,摸清底数,及时部署,科所联动,截至目前,共检查6343家餐饮单位,检查覆盖率达58.18%,发现问题隐患数501个,完成处置率100%。近两周,共检查餐饮环节832户次,其中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在岗从业人员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手部清洁,无留长指甲、涂指甲油、饰物外露等情形和餐厨废弃物的存放及清理符合要求等内容位列风险类型前三,风险占比分别达到23.81%、21.43%、14.29%。
3.流通环节:目前,我市共检查9208家食品销售单位,检查覆盖率达64%,发现问题隐患数653个,完成处置率100%。近两周,共检查销售环节613户次,其中场所及布局、许可及备案、购销过程控制等三项内容位列风险类型前三,风险占比分别达到33.33%、24.07%、16.67%。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压实主体责任。以“两个责任”落实为契机,督促企业开展自查工作并提交整改报告,实施企业主体责任主动上报制度,有效规范企业主体行为,实现落实主体责任可追溯,防控措施到企到人。通过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手册、外卖封签等多种方式,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范等宣传培训,切实提高餐饮单位法人、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员的食品安全意识,营造人人关心餐饮食品安全、个个重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氛围。
二是继续推动数字改革。积极推进农批、农贸市场、校园食品集中配送、生鲜门店等流通环节单位加强应用浙食链和赋码上链,关注水果、畜禽肉、水产品类等重点品种全链条无纸化交易,发现问题及时溯源倒查,推进“浙食链”覆盖面、活跃度、扫码率、赋码率等显著上升。联系移动、电信两大运营商加快建设“阳光厨房”,通过清死角、消盲区、破难点,督促外卖商家全面建设“阳光厨房”;及时处置“阳光厨房” 离线信息和AI违规抓拍图片,纠正不规范行为,提高“阳光厨房”在线率。监管人员在日常监管中充分利用智慧监管平台,以生产条件持续合规为目标,督促相关企业主动开展自查,积极做好企业的整改工作,实现“互联网+监管”应用率达100%。
三是继续加强“回头看”。针对前期排查出来的重点风险隐患,结合省、台州市各类明查暗访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一次整改成型、一次整改到位,坚决杜绝敷衍了事走过场现象。注重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回头看”,确保隐患问题不回潮;同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加强面上宣传教育,力争整改一个问题、规范一个领域,持续提升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