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796788/2023-9736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3-07-03
- 发布单位:
- 市科技局
市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市科技局认真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省市级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袁家军书记在温岭主持召开的科技创新座谈会精神,立足“两个先行”目标任务,聚焦市委市政府“两城两湖”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创新制胜工作,跻身2022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14位。
一、2022年重点工作
一是重点研发指标提升明显。持续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攻坚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总量达40.3亿元,增速达7.6%,总量居台州首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91%,同比提高0.38个百分点;2021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38%(2022年预计达2.6%),比上一年度提高0.36个百分点。落实省制造业企业“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覆盖率分别达96.2%、50%,其中规上研发活动覆盖率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介绍。
二是高新产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标杆企业链式培育。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22家、省级科技小巨人2家、省级科技领军企业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9%,分别比台州市、全省平均水平高4.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3.8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3.78%。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支持优势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全年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新界泵业、海天机械)、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居台州首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2家、台州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
三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围绕环龙门湖科创带、环九龙湖科创中心,聚力打造滨海新城重大产业科创平台,加速品质新城创新平台建设。2022年,省级高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研发强度达4.49%;省级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落地经济开发区;华中数控温岭研究院正式运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工程顺利推进;市创新产业园区完成用地摘牌;温岭(海宁)科创大厦完成土地摘;省级泵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绩效评价优秀名单并通过三年建设期验收,省级工量刃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通过年度验收。
四是关键技术攻关成效凸显。深化“揭榜挂帅”等技术攻关制度,1-12月,今年共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47项,发布金额11200万元,其中“揭榜挂帅”校企签约项目18项。列入市级首批“揭榜挂帅”重点研发项目13个,技术领域覆盖四大主导产业;支持清华大学、江苏大学、华中数控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清华大学“泵用永磁电机驱动器”等2个共性攻关项目立项产业化,华中数控总投资1.5亿元的“中高档数控技术升级及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支持企业向上争取科技项目,热刺激光等5个项目获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立项,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成功争取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961万元。
五是科创项目招引持续发力。加快创新资源引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9家高校、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科创中心设立服务窗口。持续发挥科创飞地招才引智作用,贯通省级才创园、孵化器等孵化载体资源,推动创新资源向平台集聚、高端科技项目向我市转移。1-12月,高端单模激光及激光医疗、增材制造等6个科技项目落地温岭,新增省级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1家、省、市级众创空间2家、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六是科创生态不断优化。制订出台《坚持创新制胜 打造“两城两湖”科创发展新格局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温岭市坚持创新制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有力、精准、高效的科技政策扶持体系。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1-12月,全市财政科技支出3.5亿元,同比增长30%。开展2021年度科技创新20强工业企业评价,全面落实税收优惠、创新券等政策,全市1113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35.25亿元,兑现科技政策资金超1亿元。组建科创基金,拟投资立项移动智能显示屏中核心光引擎的产业化等4个项目。强化科技金融结合,截至12月底,8家科技支行科技型贷款余额为30.83亿元。建立创新型乡镇评价体系,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落实科技强农,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省绩效评价。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瞄定高水平建设面向长三角、引领未来的区域创新策源地、先进制造业科创高地的战略目标,坚持创新制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构建‘两城两湖’发展格局,谱写‘两个先行’温岭篇章”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实施八大跃升行动:
一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实现新跃升。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揭榜挂帅”为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建立新型、高效的技术攻关机制,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争取更多省“双尖双领”项目,实施一批市级揭榜挂帅研发项目,形成一批重要科技成果。2023年,力争新增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项目3项;实施市级“揭榜挂帅”重点项目15项,争取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依托清华大学、江苏大学、台州学院、华中数控等创新资源,实施共性技术攻关项目8个以上。
二是加快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新型创新体系构建实现新跃升。加快构建以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以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2023年,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国际合作基地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家、台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家。省级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营,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温岭)挂牌运行。
三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科创湖区能级实现新跃升。以打造龙门湖、九龙湖两大标志性“科创湖区”为主核,围绕十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建设,提升平台竞争优势。加快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市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温岭(海宁)科创大厦开工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研发强度达4.6%以上。进一步提升泵业、工量刃具等产业创新综合体服务效能,深化建设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继续引进创新资源和优质平台在温岭设点。
四是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创新指数实现新跃升。深化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攻坚行动,加强研发投入统计动态监测与跟踪服务,强化宣传指导,推动形成全行业、各领域共抓研发投入的良好态势。2023年,争取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9%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创新指数在全省排名实现进位。
五是融合创新链产业链,创新主体培育实现新跃升。推进“双倍增”“育苗造林”计划,壮大创新型头部企业队伍。2023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1家以上、省级科技小巨人1家。聚焦四大传统产业及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持续推进“双招双引”,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3%。
六是建强聚人留才载体,人才雁阵格局实现新跃升。落实《温岭市“聚人兴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推进产业引人,新入选省市级海外工程师4名以上,力争自主申报入选省级以上“万人计划”人才实现零的突破。推进平台聚人,提升科创飞地引才引项目能力,支持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提升全市创业平台引育承载能力。2023年,新增台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2家(累计10家),新增在孵企业(项目)25家、新毕业15家以上。
七是强化惠农富民,科技支撑共富实现新跃升。深化科技强农,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特派员项目15项、农业揭榜挂帅项目5项,全面提升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深化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星创天地”建设。围绕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组织实施社会科技攻关项目70项以上,提升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知识价值导向,探索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促进科研人员“扩中提低”。
八是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创新生态优化实现新跃升。推进《坚持创新制胜 打造“两城两湖”科创发展新格局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落实《温岭市坚持创新制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稳进提质。以倍增翻番的力度持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水平。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发挥科创基金效能,助力科技型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加快创新型乡镇建设,提升乡镇科创指数,激发乡镇创新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体系,力争技术合同登记额年增15%。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当年全市在研的校企合作项目35项以上,金额达200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