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温岭市规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23-04-11 16:17: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字体:[ ]
分享至:

2022年,面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一系列外部不利因素,温岭全市上下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行业表现出了较强韧性,工业经济实现筑底企稳,在我市经济运行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一、工业经济总体情况

202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市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不断优化防疫方式方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9.72亿元,比2021年下降4.8%,但较2020年增长10.4%(两年平均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3%,该比值较2021年回落0.9个百分点,但较2020年仍上升1.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领域基本保持稳定。

不过,尽管全市经济总体保持了相对稳定,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从横向情况看,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台州市平均5.1个百分点,位居台州市9个县市区末位,(疫情)三年平均增长5.0%,低于台州市平均0.6个百分点;从纵向情况看,温岭规上工业增加值为2016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工业面临较大发展压力。

地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2020

2021

2022

三年平均

近两年平均

台州市

4.40

12.4

0.3

5.6

6.2

椒江区

2.50

12.6

-0.7

4.6

5.7

黄岩区

6.00

4.6

2.7

4.4

3.6

路桥区

6.00

13.1

3.9

7.6

8.4

玉环市

2.20

15.4

0.6

5.9

7.7

三门县

12.10

14.6

-1.3

8.2

6.4

天台县

7.50

13.3

-2.1

6.0

5.3

仙居县

2.40

6.4

5.0

4.6

5.7

温岭市

4.70

16.0

-4.8

5.0

5.1

临海市

4.70

13.1

2.9

6.8

7.9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从短期看,主要存在三大阶段性不利因素,表现在三个更敏感上。一是重工业占比高,对周期波动更敏感。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占比为74.3%,高于台州市平均8.7个百分点。而重工业行业一般属周期性行业,受宏观环境的冲击要大于轻工业,当前总体需求锐减,对重工业增长造成更大压力。2022年,温岭规上重工业增加值下降7.7%,慢于轻工业增速11.2个百分点;台州市重工业增加值下降0.9%,慢于轻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温岭形势较台州市更为严峻。二是出口依赖度高,对国外市场更敏感。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为30.2%,位居台州市第一,高于台州市平均4.7个百分点。2022年,虽然出口交货比值降低到了28.4%,仍高出台州市平均2.4个百分点。而且,我市出口市场中,欧美占比约为56%,而近些年来欧美经济景气度不高,对我市大多数外销型规上工业企业造成较大影响。三是私营企业、小型企业占比高,对亏损行为更敏感。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中,91.6%的企业为私营企业,高出台州市平均3.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对市场行为普遍持保守态度,追求利润、追求不亏损胜于追求扩张、追求产值。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中亏损101家,亏损面为7.9%,比台州市低6.3个百分点,为台州市各县市区最低。1187家小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05亿元,同比增长0.4%,低于全市全部规上工业2.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额3.94亿元,增长18.3%,低于全市全部规上工业9.3个百分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短期不利因素是当前经济筑底背景下特有的劣势,它可以随经济环境的好转而转化,当前的“危”是有可能转化为将来的“机”的。

(二)从长期看,主要存在三大累积性不利因素,表现在三个“低”上。一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我市产业层次偏低,不少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2022年,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70万元/人,低于台州市平均4.9万元/人,位居台州市县市区第9,只有三门的45.2%(存在不可比的核电企业)、天台的64.9%,第8路桥的81.9%。二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制造业比重低。高技术企业成长性强,对产值、增加值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我市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技术企业少、战略性新兴企业少。2022年,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仅为5.6%,较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而台州市2021年、2022年占比分别为16.5%和18.5%。我市要远低于台州市平均。三是小升规企业质量偏低。2022年,我市共新增180家小升规企业,但只有1家企业产值略超1亿元,9家企业产值5000万-1亿元之间。180家企业虽然产值增速达到了13.9%,但仅拉动全市产值增长0.6个百分点。

(三)从发展进程看,主要存在三大成长性不利因素,表现在三个“弱”上。一是制造业投资拉动力弱。我市2020年、2021年制造业投资分别负增长1.3%和5.2%,2022年虽然制造业投资增长了32.1%,但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17.9%,分别低于同处强市板块的临海、玉环10.9个和10.3个百分点。1275家规上企业中,只有247家企业在2022年度有计划总投资500万上在投项目,年度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以上的只有95家。二是百强企业活力弱。全市百强工业企业中,大部分都是老企业,新企业少、高增长企业少。百强企业中,2010年及以前注册成立的有83家,其中47家是20年前成立的;而近5年(2018年及以后)注册成立的仅5家,招商引资成效不够明显,精准供地效果不够显著。三是龙头企业拉动力弱。从我市情况看,目前尚未形成营收突破50亿的制造业企业,营收超1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也仅10家,只有台州市(78家)的12.8%,而临海、椒江、路桥、黄岩分别有18家、14家、10家、9家。2022年,全市共有亿元上产值企业187家,较2021年减少12家。剔除存在不可比因素的电力公司后,亿元上产值企业实际增速为-1.8%;资产总计777.01亿元,同比增长10.7%,营业利润47.39亿元,增长6.4%。

三、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超出预期的多重压力挑战,温岭工业经济保持相对稳定实属不易,下阶段,更要牢牢把握中央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要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实现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

(一)要加大惠企服务力度。健全企业服务工作机制,聚焦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困难领域,推进惠企政策落实落细。营造积极宽松的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用工、用地、物流等要素成本负担,适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开放市场、资金、创新、平台等要素资源,促进企业健康成长;抢抓时间窗口,组织企业以参展、包机、洽谈等方式抢订单、稳订单,增强企业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二)要梯度培育新增长点。一方面,要深挖规上工业潜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通过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等行动,推进“亩产论英雄”,利用差别化电价、气价等政策,推动优胜劣汰,提升产业能级。另一方面,要把升规纳统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一环来抓,主管部门要牵头完善“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库,落实专人形成“一对一”的服务机制,及时了解库内企业需求并协调解决困难;要遴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梯度培育壮大计划,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内生动力。

(三)要持续开展“双招双引”。一是要围绕产业链招引。通过产业链招引,打通上下游对接渠道,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围绕新兴产业招引。加快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命健康等产业的引育集聚,形成制胜未来的竞争优势。三是要加快推进招引项目建设。要聚焦招引项目,加大要素保障,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产,要开展招引项目全方位评估,在项目招引前要做足功夫、备好功课,在项目建设中要了解困难、做好服务,在项目竣工后要开展综合评价,真正引进优质项目、好项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