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服务助力“全周期”成长 温岭泵与电机大步迈向“千亿级” | |
| |
日前,我市举办“十链百场万企”泵与电机产业链专场活动,推动泵与电机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众多泵与电机产业链相关企业现场带来了轴承、电容、智能控制器等王牌产品,对标提高,向“高”跃升。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专场活动,为泵与电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造一个对接交流的平台,从而强链、补链、延链,达到产业链整体提升的目的。”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泵与电机作为温岭第一大支柱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跨越,小型水泵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成功创建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农用机械排灌用泵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获得“中国小型泵业名城”等荣誉称号。2022年,集群实现产值650多亿元,其中规上产值达32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达16.3%。 为全面推动泵与电机产业整体提升,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实施泵与电机产业全链增值服务改革,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牵引,全面升级质量、品牌、人才、科创、法律等综合服务,持续发挥增值效应,加速打造泵与电机千亿级产业集群。 “质量管家”指导 助企降损增效逾6500万元 借力数字化,位于大溪镇的善若泵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上线了MES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建立了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和潜在风险隐患,就可以追溯到源头。”总经理卢阳说。 数字赋能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是温岭推动“质量管家”服务模式下,善若泵业所发生的变化。 去年6月,在市市场监管局的邀请下,中国计量大学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志玲成为了善若泵业的“质量管家”,并带着专属的“质量特派员”入驻企业,为其进行质量问诊,开出提升质量的“良方”。 “一方面,我们从供应商出发,帮助企业建立了供应商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帮助企业梳顺了采购、研发、生产等全流程,减少质量损耗,提升生产效率。”徐志玲说。作为“质量管家”,她和她的团队帮助善若开展了全面的质量案例诊断与分析,为企业提出了44项对策措施。 近年来,我市全力构建首席质量官、质量管家、质量赋能小站专业化“一站式”质量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推动40名质量管家、12名质量特派员入库,培训企业首席质量官208人,累计解决泵与电机质量问题239个,企业质量损失率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助企降损增效逾6500万元。 与此同时,温岭还聚焦泵与电机全产业链提升,从设计研发、自主创新、标准研制、质量管理、商标品牌、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企业融资等方面,打造泵与电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一站式”平台以国家水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为载体,靠前建设小微园区质量赋能小站4个,为企业提供委托检验、计量校准、产品分析、标准技术、型式试验、出口检验、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等全链条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服务企业5200多家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1个,免费培训企业技术人员1460人次,因此获评省级示范点。市水泵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入选长三角示范试点,系台州唯一。 多形式技术帮扶 产业创新力跃升 今年7月份,浙江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度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绩效评价结果,温岭泵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再次拿下“优秀”,第二次成为全省“优等生”。 “优秀”评价的背后,是温岭泵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力以赴,集聚研发、设计、标准、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助力泵与电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补齐泵与电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严重、核心技术研发不足、人才缺乏等短板,近年来,综合体引进浙江省泵与电机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纳联机电、金融服务中心等18家泵业服务机构,与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浙大台州研究院、浙工大、中国计量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共建温岭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累计服务产业集群企业超2000家,服务收入近1.5亿元,攻关泵类技术难题57项,合作研发泵类项目100余项,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围绕突破千亿级体量的目标,我市以产业链为主线,深入推进“链长制”,以补链、延链、强链为抓手,加速沿链聚合、聚链成群,塑造高能级产业生态。 期间,温岭以“强创新”为驱动,打造了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以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目前,已建成全省首批、台州首个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省级高效节能泵企业共同体,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省级创新平台36个,累计服务企业1万家次,开展产学研合作605次,共性技术攻关36项,帮助解决产业技术难题49项。 不仅如此,我市还依托浙江省泵与电机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搭建了专利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打造清晰直观的“多维”功效矩阵分布图,形成产业规划建议书、专利挖掘布局报告和专利预警分析报告,引导泵与电机行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效率。目前,已成功培育水泵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2个、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14个。 正是在这样形式多样的技术帮扶下,当地泵与电机产业加快了技术溢出和创新发展的步伐。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3家;拥有省级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3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76项。 同时,为了掌握行业话语权,增强市场竞争力,至2022年底,温岭共有45家单位主导或参与制定泵与电机国家、行业标准120项,其中国家标准48项、行业标准72项,发布的《泵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团体标准更是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泵业产业大脑 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向云端” 近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了2023年度先进计算典型应用案例公示名单,温岭泵阀(泵业)产业大脑成功入围。 温岭泵阀(泵业)产业大脑是2021年揭榜的浙江省第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之一,于2022年正式上线,已建成数字化能力组件中心、供应链集采平台、金融供应链平台三大平台,收录全国企业超6万家、泵业人才2万余人、国内外技术专利2万余项,通过“归集数据—贯通数据—分析数据—引用数据—共享/开放数据”的全链条管理闭环,实现了产业业务、数据、系统“三贯通”。 “泵阀(泵业)产业大脑是高效率数据感知、多场景融合应用、全链条迭代升级的智慧大脑,通过融合产业侧和政府侧数据,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加速生态链和要素资源汇聚,为泵与电机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仓储物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将离散的产业治理转变为产业链综合协同治理,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强大合力。”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温岭中小企业代表,浙江澳滨泵业有限公司吃到了产业大脑的红利。 “不用自己专门招聘水力模型领域相关人才,也不用购买软件,通过平台就能把所有参数模拟计算出来,不仅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难题,而且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其研发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连接泵阀(泵业)产业大脑平台后,通过其中的高效水力模型智能共享平台,和江苏大学流体机械温岭研究院有了更深度的合作,在他们的帮助下,自主研发的低碳节能型冷凝管道泵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泵阀(泵业)产业大脑只是温岭以“数智化”为牵引,推动发展模式变革升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挖数字经济潜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向云端”,如今已拥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项目5个、“两化”贯标企业10家、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9个、省级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和无人工厂培育创建”入选省工业与信息化重点领域提升发展试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