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经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J1501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1-20 14:57 信息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次数:

李宣敏、李素娟、陈如林、陈培菊、陈斌斌、江于明、王根明、陈士菊、颜晓意、黄正才:

各位代表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奋力实现强工兴市战略的建议》(第2023J1501)已收悉。提案所提的建议十分中肯也非常有针对性,结合代表们的建议和工作实际,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温岭靠工业起家,以实体经济见长,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包括全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等都在这里诞生。但过去的辉煌让不少企业陷入了路径依赖陷阱,产品款式、生产模式、经营理念都没能跟上经济发展。

一、问题和现状

(一)外部形势急剧变化,经营难度不断加剧。前三年疫情,企业经历了封控生产,集装箱难求,物流不畅、汇率波动、外汇结算困难等问题的冲击。今年以来美国为首的各国央行不断加息,市场流动性减少,市场消费需求减少,外贸订单减少;同时随着疫情逐渐过去,国外本土产业链逐渐恢复,一些订单开始回流;欧美在经济领域不断施压,国际贸易秩序遭到破坏;外贸受阻后,出口企业纷纷布局内销市场,在国内市场没有明显的大增量的背景下,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低价抢单、产品虚标都问题不断冒头,企业经营难度加剧。2023年1-4月,实现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下降26.5%。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4.3%,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4个百分点。

(二)内部转型滞后,深陷路径依赖陷阱。不少企业仍守着以前的功劳簿,在产品款式、生产模式、经营理念上并没有顺应经济发展变化。一是低小散现象突出。我市工业源自全民创业,也形成了散似满天星的产业格局,工业点和居民区交叉存在,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工业企业家数有1.4万多家,1275家规上企业企均产值仅为8426万元,远低于周边其他地区。二是“小富即安”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经过初期发展后,依然维持家族小企业状态,既不与其他企业联合与合并,也不愿被其他企业收购和兼并,企业难以壮大。三是重生产销售,轻品牌服务。很多企业依赖人口红利发展壮大,但发展后没有进行及时的转型升级,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选择低端加工环节为主,弱势日显。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除一部分从事精加工、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以及科技型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在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品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较弱。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4.5%、4.4%

二、主要措施

(一)腾笼换鸟,全域推进空间优化。一是有力腾退,拓展土地存量。2022年以来,我市围绕“两城两湖”战略布局,将整治范围拓展至全市域,提前完成城东高架两侧54宗940亩产业用地、礁山渔港片区等近8000亩沿海土地、滨海新城区块船舶修造及水产冷冻产业31家企业850亩土地的征迁收储,共计新增城镇规模1.3万亩,腾出产业空间1.1万亩,入选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市。二是有机更新,盘活发展空间。精准布局小微园区建设,引导“工业入园区、生产进厂房”,统筹推进100个老旧工业点改造、100个零地技改、100个数字化改造“三个100”工程,源头打破低端锁定。已投产小微园41个,占地3300余亩,建成厂房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1200余家,创成省五星级园区3家、数字化示范园区4家。其中,泽国汇富春天电商产业园集电商、快递、仓储、人才培训、鞋业供应链服务为一体,日均发货量达25万件以上;横峰街道将零散分布的工业用地重组利用,统一建设标准园区标准厂房,容积率从0.8提升到2.0,拉动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三是依法整治低效企业提升集群发展空间。筛选出一批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的企业清单,实施“一企一方案”分类整治,腾出重大产业项目、高附加值企业发展空间。实现土地利用低效企业和产出低效企业的动态出清。

(二)产城链群生态招商,做好强链补链延链。基于我市产业发展定位、区域资源禀赋和竞争力基础,构建全产业链条的产业生态招商模式。一是“产城+平台”,紧扣两城两湖战略规划。高标准谋划半导体控制器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明确产业投资布局导引,细化产业指导目录,制订标准化、可视化的产业招商地图,形成精准适配的招商场景体系。二是“链长+链主”,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围绕“431”全景图谱,实施“链长+链主”双链式推进机制,由市领导领衔,相关部门牵头,落实“九个一”工作模式,即“一条产业链、一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招商队伍、一套工作机制、一本招商地图、一个配套政策、一支产业基金、一条龙服务”,构建起链式招商的系统推进机制。三是“境内+境外”,探索双循环招商新路径。面对后疫情时代招商新风口,主动适应“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商新常态,积极谋划走进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开展招商,切实招引一批境外优质项目。

(三)数字创新赋能,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数字产业化发展往高攀升。建立数字经济规模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统筹谋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项目,深耕产业赛道,壮大数字产业。2022年,新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1家,截至目前共有74家,川能伺服电机、华发光电等项目顺利竣工投产,爱科赛智能科技的永磁智能水泵控制系统V1.0软件产品列入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目录,2022年全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150.3亿元,同比增速达7.4%。

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向新进军。围绕泵与电机等主导制造产业,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推进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体系建设,强化智能制造竞争力,全速进军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2022年,启动建设144个数字化改造项目,完成投资9.5亿元,新增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家、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企业2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10家。

三是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以融提效。聚焦新载体、新平台、新基建,实现数字经济系统智联融通,赋能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建设现代化。泵业产业大脑成功入选省“揭榜挂帅”名单,14项应用场景及服务覆盖1079家泵阀行业企业;“政策计算器”数字应用正式上线,汇集各级涉企政策7270条,完成政策匹配493次;5G基础设施建设“一件事”改革优化工作高效落实,2022年全年完成点位建设820个。

(四)调整空间布局,提升产业能级。高标准谋划“两城两湖”发展新格局。明确以九龙湖为中心,推进中心城区、泽国、大溪“大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品质新城;以龙门湖为纽带,向海图强,推动温岭经济开发区、松门和石塘一体化发展,合力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从而有力分担主城区功能,承接重点制造业外溢。持续发力临港产业带建设,不断做大做强“精密智造城”和“未来汽车城”。今年印发了《温岭滨海新城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强化滨海新城与主城区的联动式错位发展,重点深化产业功能转移集聚、滨海旅游功能延伸发展,打造成高端制造引领区、临港产业先行区、滨海旅游样板区、未来城市示范区。

(五)梯度培育,壮大企业队伍。以头部企业引领、中型企业引导,小微企业入统提升,差异化设置企业培育目标,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围绕“雄鹰企业”、“小巨人”、“凤凰行动”、“单打冠军”、“隐形冠军”、“瞪羚企业”、“小升规”等培育工作,逐步提升我市民营经济整体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营造良好格局。截止到目前,共有制造业上市企业12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1家、省级隐形冠军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0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3家、省级科技小巨人2家和省级科技领军企业1家。

(六)创新发展,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总量达40.3亿元,增速达7.6%,总量居台州首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9%,同比提高40.3个百分比,比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3.78%,比省平均水平高8.52个百分点。我市创新指数上移11位,进入全省第二方阵,成功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14位,入选“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城市名单。


感谢你们对全市工业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综合运行科联系人:赵灵勇

联系电话:15105765009邮编:317500


温岭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三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