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经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J0310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1-20 14:25 信息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次数:

陈指福等代表:

你们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工量刃具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建议》(第2023J0310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工量刃具产业是温岭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市拥有工量刃具生产企业600多家(规模上企业36家),产值规模约50亿元。拥有商贸公司4000多个,从业人员超14万。产业形成了“温岭工具卖全国,全国工具温岭卖”的发展格局,培育了一批如力锋刀具、美戈利、甬岭数控等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企业。温岭市先后荣获“中国工具名城”“浙江省机床工具产业(温岭)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标准品牌建设。打造温峤镇工量刃具产业主要集聚区,以“标准联盟”为抓手,以标准引领促技术转化,抢占行业话语权和主导权。累计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55项,列入工信部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25个,主导制定“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12项,美克工具入选省级标准国际化试点。成立工量刃具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依靠温岭工量刃具品牌指导服务站,积极实施企业“创名牌”战略,涌现出了“德力通”“恒大”“汉斯卡”“精工”等一批先进企业。注册“温西工具”集体商标,推动全国首笔制造业集体商标质押贷款,累计为全市220多家工量刃具中小企业发放近9亿元贷款,并降低融资成本超2000万元,入选全省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十大典型案例。

(二)坚持创新平台服务。成功创建省级高档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机床关键技术国产化高能级平台,主攻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与优化、数控机床高性能关键零部件等2大方向。成功引进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分中心、华中数控(温岭)研究院,开展以数控加工为核心技术的精密制造方向研究。建成清华-浙江温岭电机与驱动联合研究中心,开展机床电主轴、驱动方向研究。依托工量刃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先后引进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上海大学机自学院温岭研究院、四川大学先进刀具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等5家单位,开展金属陶瓷刀具的研发制造等领域研究;建设工量刃具涂层研发中心,开展“碳基硬质涂层研发应用”项目研究;搭建刀具质检中心,成立台州捷信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等,累计提供金相检测、硬度检测以及成分检测等服务400余家次。全市累计建成“浙江省工量刃具检测与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多元化科创平台46家,辐射带动行业整体提升。

(三)坚持关键技术攻关。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或与高校院所组建联合体协同创新,攻关关键技术,部分主导产品在国内细分领域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美戈利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成立美戈利成都研究院,共同研发“钢轨铣磨车用长寿命铣刀”解决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力锋刀具开展的“高性能WC硬质合金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填补国内高性能WC硬质合金制备技术的空白;甬岭数控U型钻和上优刀具精密复杂齿轮刀削刀具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

(四)坚持产销互促发展。坚持“以产带销、以销促产”,目前拥有浙江东南机床城、林祥工贸、泽国第二旧机床交易市场、泽国机电五金城等四大成熟的机床集中交易市场,年销售额超3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较大的机床交易集散地。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工量刃具专业交易市场,2020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年销售额超50亿元。建成工量刃具电子商务中心(阿里巴巴温岭工具产业带和温岭工具品牌馆)、网上营销中心、信息物流中心、行业价格指数中心,成功举办第三届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论坛、2023温岭机床工具展览会等活动,工量刃具价格指数成为行业“晴雨表”“风向标”。

(五)坚持高端人才引育。引进台州学院国家级人才弗拉基米尔教授团队7人,四川大学赵海波教授“高精度数控工具系统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台州市“500精英计划”B类人才项目,元素六精密工具、京瓷精密工具、工巢科技等一批成长性工量刃具中小企业获得政府人才项目资金补助。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台州第一技师学院成功摘筹,通过“工学交替”“导师进校”“入企研修”等方式重点培养技师、预备技师、高级工等高技能人才,其中高级工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多元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联合企业开发了机械类等相关专业(工种)的高技能短期培训教材,全力助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二、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强化顶层设计,拉响集群“集结号”。抓好产业规划,围绕“两城两湖”战略部署,以十四五产业规划为指引,以省级“415X”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核心区为依托,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加大刀具研发力度,组织涂层技术攻关,发展硬质合金、超硬材料制造能力,组建刀具质检中心和产业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产品往高速高精化方向发展。抓好集群建设,聚力优化青屿工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性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的集群发展格局,提升工量刃具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强化公共服务,汇聚发展“强磁场”。重点推进工量刃具产业服务综合体建设,聚焦产业升级和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加快台州学院温岭研究院开展先进涂层技术与新材料、高端装备与工业大数据等产业发展上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引进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引导温岭企业研发对接航海航空航天刀具供应体系;对接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轨道交通专用刀具研究院,引导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发挥好已建成的机床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供需平台、华中数控“一司一院”、数控机床产业大脑等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构建共性技术和自主可控的中高端零部件供应体系,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为企业加大资源支持和技术服务。对接中国机械研究总院集团、科德数控、中南大学,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补链强链工程,提升热处理、基础零部件等加工能力。打造高技术、专业化的检验检测平台,联合成都工具研究所争取获批CNAS和CMA资质认证,推动产业“标检认”体系建设,提升刀具设备性能,争取行业话语权。

(三)强化技术攻坚,提升发展“竞争力”。聚焦先进涂层技术与新材料、高端装备与工业大数据等领域,争取国家政策倾斜,鼓励美戈利、力锋等骨干企业“揭榜挂帅”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标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在刀具数字化设计、高精度全自动刀具、智能化制造等领域进行攻关突破,争取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和研发能力,加快国产化替代。向上争取省级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温岭,实现行业内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等零的突破。推动美戈利、甬岭数控等一批企业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样板,加快数字赋能变革。

(四)强化标准品牌,打造产业“金名片”。实施“品牌标准+”联动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推动企业由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转型,做好“温西工具”集体商标的推广和使用工作,加强“温岭机床工具”区域品牌应用,充分发挥集体商标区域品牌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今年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家,牵头制修订“浙江制造”标准1个以上。加快数字电商发展,建设电子商务中心,联合“刀具联盟”网络平台,引导整合交易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电商服务资源,探索建设工量刃具产业拼单集采平台,促进线上线下的良性融合。在巩固传统淘宝天猫平台销售的基础上,鼓励商户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微视频平台,发展直播经济、流量经济,扩大产品影响力。

(五)强化企业引育,构建发展“新方阵”。建立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工量刃具产业链细分领域高精尖冠军企业和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能引领工量刃具产业向高精端方向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有影响力的“温岭制造”高端品牌。持续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推动纳载智能科技年产500台五轴数控刀具磨床项目、华升纳米年产100台高端碳基涂层设备项目、森泰英格年产300万支高端数控刀具项目等多个高成长性、强引领性项目落地建设,进一步优化本地产业链条,带动本地企业高端转型。

(六)强化企业服务,提升企业“成长性”。深化人才引育工程,积极发挥温岭市人才交流中心(温岭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作用,吸引优质人才和中介进驻。打造海内外优秀工程师团队,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加大本土中青年企业家和“二代企业家”的培养力度,打造企业家人才梯队。同时加大本土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向培养为重点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与台州第一技师学院等市内外职业技术学校合作,通过专业设置、订单培养等合作办学模式,为企业重点培养一批工量刃具产业本土人才。深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支持工量刃具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技院所产学研合作,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优化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充分运用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高价值专利组合、专利导航、专利预警、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等知识产权杠杆,引导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深化交流平台建设,全力争取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温岭,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论坛之一,提高产业影响力和行业地位,加快温岭机床工具产业对接全国市场。继续支持举办工量刃具展会,加强产品展示交流、展览展销,发布温岭-中国工量刃具指数,增强我市工量刃具产业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

 

感谢你们对温岭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投资与装备科    联系人:陈  倩

联系电话:86556155        邮  编:317500

 

温岭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