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31 17:09: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2022年,温岭市委、市政府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发展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承压向好态势。
一、规上服务业整体运行情况
(一)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22年,温岭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7家,共实现营业收入128.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从全年情况来看,温岭规上服务业企业承受住了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展现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全年增速虽然略有波动,但是始终保持在全台州市的中上水平。
(二)行业发展“七升三降”,三大门类引领增长
分行业看,服务业十大门类呈现“七升三降”的局面。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总部经济等行业的带领下实现营业收入19.29亿元,同比增长56.8%,拉动整体增长6.5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5.97亿元,同比增长16.3%,拉动整体增长10.0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新入库企业的带动下,实现营业收入20.17亿元,同比增长24.1%,拉动整体增长3.7个百分点。三大行业成为引领温岭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三驾马车”。
表二 2022年温岭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分行业营业收入及增速
行业门类 | 营业收入(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 128.08 | 20.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0.17 | 24.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75.97 | 16.3 |
房地产业 | 2.90 | 4.4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9.29 | 56.8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4.50 | 12.3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91 | -1.9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0.75 | -2.2 |
教育 | 0.16 | 1.6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0.56 | 11.9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87 | -18.2 |
(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
2022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共有12家,占全部企业家数13.8%,比重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04.18亿元,同比增长24.9%,高于整体增速4.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6个百分点。
(四)企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2022年,全市规上服务业资产总计86.21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高出5.1个百分点。其中资产总计增速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44.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5.1%。
二、规上服务业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亏损企业增加,部分行业盈利能力较弱
2022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反复的影响,部分行业亏损较为严重。全年亏损企业22家,亏损面达25.3%,亏损企业家数同比增长175.0%。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4亿元,同比增长68.9%。但主要是由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拉动的,两个行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25.3%和112.2%,拉动整体利润增长81.6个百分点。其余行业盈利表现平平,利润降幅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下降1645.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下降146.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同比下降29.5%。
(二)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经营发展信心不足
2022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2家,1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10家,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18家,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44家,1000万元以下13家,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差,面临的发展困难较多,2022年有38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22年四季度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显示,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不足、用工成本上升是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80%以上的企业认为下阶段行业运行状况为一般或不乐观,说明企业对后续的发展信心不足。
(三)新增企业较少,整体运行缺乏足够潜力
新增企业是规上服务业的关键增长点,对整体运行起到强力提升作用,但2022年以来我市月度新增单位只有1家,年度新增单位5家,省外转入1家,且大部分都规模较小,拉动作用有限。目前,温岭市规上服务业增长主要靠重点行业和个别大企业带动。由于企业规模有限,一旦大企业营业收入达到饱和,如果没有新增潜力企业的加入,势必会成为温岭市规上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力推企业升规纳统,为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做好新增入库工作是保持规上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针对服务业企业有主管单位多、涉及行业广、各行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市场、税务、发改等部门和各镇(街道)要加强对接,实时摸排。建立服务业企业重点库,跟踪监测服务业企业成长情况,培育出一批业态先进、附加值高、带动突出、竞争力强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为后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扶持企业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呼吁和关切,切实缓解服务业市场主体的成本压力,帮助企业恢复发展,保持全市服务业运行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调研,针对个性分企施策。各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在政策覆盖方面给予倾斜,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及时掌握企业最新生产情况,鼓励企业强化管理,实施降本增效,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行业
加强市场分析研判,培育扶植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一批模范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推动服务业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