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田间检查 切实抓好晚稻穗期病虫防治

发布日期:2022-09-23 14:43:5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字体:[ ]
分享至:

当前单季晚稻处于灌浆乳熟期,连作晚稻处于抽穗期,近期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二化螟、稻飞虱等发生危害,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仍有扩展趋势。为此,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克服麻痹思想,加强田间检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抓好防控工作,确保晚稻丰产丰收。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稻飞虱:当前以褐飞虱为主,由于前期迁入虫量偏少,目前绝大部分田块虫量较低,测区田间虫量明显低于去年和常年同期,但个别前期失治或防治质量差的田块,由于虫源累积作用,可能虫量会偏高。据9月20日田间系统调查,新河单季稻平均百丛67.5(20-151头)(褐飞虱55.5头、白背飞虱11.5头)低于去年同期平均百丛79.5头(褐飞虱63头,白背飞虱16.5头);大溪单季稻平均56(24-92头)(褐飞虱13.5头、白背飞虱42.5头)低于去年同期百丛94头(褐飞虱80.8头,白背飞虱13.2头),新河连作稻平均36(16-88头)(褐飞虱29.5头、白背飞虱6.5头)高于去年同期百丛31.5头(褐飞虱18头,白背飞虱13.5头);9月21日对新河、大溪、滨海等地普查,单季稻23块平均百丛虫量137.3头,最高570头(短翅型成虫70头);连作晚稻23块平均百丛虫量为52.6头,最高290头。据灯下观察,第六(4)代褐飞虱于9月16-17日出现高峰,高峰日新河诱虫95头,东片农场12头,预计9月27日左右将出现初孵若虫高峰。当前气候环境和食料条件有利褐飞虱迅速繁殖,尤其对前期失治田块必须高度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

2、二化螟:据灯下观察,第三代二化螟于9月18日再次出现蛾峰,高峰日诱蛾新河184头,东片农场117头,近期蛾量持续偏高,预计9月28日左右出现低龄幼虫高峰,对迟嫩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威胁大。

3、细菌性病害:主要为白叶枯病,受台风“轩岚诺”和“梅花”的影响,今年单季晚稻白叶枯病在老病区已零星发生,目前总体偏轻,预计还会进一步扩展,对晚稻仍有潜在威胁。

4、稻纵卷叶螟:第六(4)代稻纵卷叶螟灯下9月17-18日出现高峰,高峰日诱蛾新河355头、东片214头;田间系统赶蛾,9月21-22日出现高峰,高峰日单季稻新河亩平均蛾量149头(57-303头),连作晚稻209.6头(95-445头)。预计9月28日左右出现低龄幼虫高峰,对迟嫩单季稻和连作晚稻还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防治意见 

1、防治时间:

第一次防治:9月27—29日主治二化螟、稻飞虱,兼治稻纵卷叶螟,对前期失治当前稻飞虱虫量特别高的田块要立即开展防治;继续重点关注白叶枯病已发病地区的发生动态,尽力控制发病中心,加强台风暴雨前后的及时预防。

第二次防治:10月10日左右做好田间检查,对稻飞虱实行指标化防治,防治指标为:齐穗灌浆期8—10头/丛,乳熟期15头/丛。同时,对迟嫩连作晚稻还要做好二化螟兼治。

2、推荐药剂:

防治二化螟兼治稻纵卷叶螟:乙基多杀菌素、乙多·甲氧虫、阿维·甲虫肼;

防治稻飞虱:烯啶·吡蚜酮、呋虫胺、三氟苯嘧啶;如后期虫量特别高且田间无水时,可使用敌敌畏拌毒土撒施。

预防治细菌性病害:噻唑锌、噻菌铜、噻霉酮;

按照防治对象及使用说明书要求,合理选择,交替使用,亩兑水50—60千克喷雾,田间灌水,确保防效。

三、注意事项:

1、早晚用药,喷足水量,田间灌水保水,晚稻后期不建议使用植保无人机。

2、根据害虫发生实际,选用对口防治药剂,禁止使用菊酯类及高毒高残留农药,保证防效,注意安全;

3、做好药后防效检查,对防效差的田块,及时进行补治;

4、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乙基多杀菌素14天、阿维·甲虫肼30天、吡蚜酮7天、烯啶虫胺14天、阿维菌素14天、敌敌畏7天、乙多·甲氧虫21天。

调查: 李程巧               预报:冯永斌               签发:莫云彬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