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共服务 > 文化活动

走近温岭非遗 | 温岭石雕

发布日期:2022-09-13 11:07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体局 浏览次数:
分享:

台州自古有民谣:“黄岩蜜桔雁荡松,太平石工天台钟。”太平即现今的温岭市。宋名臣王居安墓前的石虎、石羊,明代兵部尚书赵大佑墓前的石兽等雕塑,《台州地名通览》称它们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明清时,温岭就有石板建造的房屋。新中国成立后,温岭石雕建筑重新复兴。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让温岭石雕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温岭传统手工技艺的一大特色。

温岭石雕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其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石料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温岭境内山峦起伏,蕴藏着丰富的石材资源,长屿、肖村的白石,岙环等地的青石,沿海的花岗石,为石头建筑、各类石雕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据《温岭县志》载,温岭石矿开采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温岭各地可开发利用的石矿总分布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

温岭石雕大体有装饰石雕和建筑石雕之分。反映在一些大型的石建筑、石雕作品中,如牌坊、牌楼、塔、亭、廊、巨型的石雕塑像等。按营造技法分有:素平、线雕、沉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减地平面阴刻等。温岭石雕的风格独特,以硬气著称,以立意见长,粗犷奔放,外观有凝重感,内涵有历史感,质朴浑厚,虽静止而不僵硬,虽无声却传情。温岭被称为“中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历代石雕能人巧匠辈出,石雕艺人主要分布在城东、箬横、松门、城南等地。近几年,温岭石雕艺人采用股份合作经营机制,集聚人才、资金,发展石雕基地。不少乡镇还专门划出土地,将石雕企业集中在石雕园区;提供配套设施,制订优惠政策,使石雕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温岭石雕产业的发达,还推动了石雕工艺技术的输出。如今,温岭石雕艺人走南闯北,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安装,足迹遍布全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温岭石雕正是通过“师带徒、徒带徒,代代相传”的方式,在历代艺人、大师间流传。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和延续,目前,温岭石雕行业涌现出潘禹祥、陈允祥、林法清、潘雨青、屠子德、许友良等代表人物。


松门镇潘雨(禹)祥和潘雨青兄弟俩,均是石匠出身的石雕工艺师。他俩善于根据石料的质地、形状、特征,巧妙构思,精雕细刻,所雕出的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雕刻出的各种人像惟妙惟肖。东阳市南门广场直径10米的“九龙戏珠”巨型石雕、杭州7米高的释迦牟尼雕像、桐钓台碑林景区历代名人雕像群和中心广场21米大型城雕、天台山高明寺悬崖石雕千手观音等,均出自潘氏兄弟之手。潘雨青在温州、广州、大连等地雕刻的各种佛像还有:观音、十八罗汉、三官佛等喜怒哀乐,神态各异。

箬横镇从事石雕的工匠众多,他们除部分人留守在当地加工公墓花板、桥梁栏板等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石雕艺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该镇的陈允祥自小就拜石匠亲戚为师,后来,通过日积月累,一斧一凿,石雕技艺掌握得相当娴熟。他的作品有“守株待兔”、“凿壁偷光”等的连环画式成语石雕、雁荡山九龙壁、普陀山释迦牟尼印化事迹、桃渚风景区24米高的观音坐像、长屿硐天景区里的观音壁群雕等。



石雕是一门石材艺术,蕴涵着石材禀赋的朴实品质,凝聚着劳动人民非凡的艺术智慧。是各个历史阶段地方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体现。如今温岭石雕已经与仿古建筑、园林景观建设等紧密结合,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民间建筑装饰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作为传统手工技艺,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作为一个产业,具有不可小视的经济价值。

成百上千的温岭石雕工人组成的建筑队在全国各地从事此行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但是,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温岭石雕的传统技艺已经受到影响。现今的石雕工艺不再是传统的榔头加铁凿,除了运用电动切割、电动磨光、电动钻孔等先进工具外,更有一些采用电脑设计和人工雕刻相结合的方法。尽管石雕艺人的日工资较高,但石雕艺人挣的是辛苦钱,整日和石灰粉尘打交道,容易得职业病。所以现今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习此技艺。为了弘扬温岭石雕文化,温岭市组织了石雕行业协会,采用“父传子、师带徒”的方法,传承发展石雕技艺。温岭市文化部门将在温岭非遗展示馆内设置石雕展览区和专门的石雕展卖区,一方面展示温岭传统的石雕技艺,另一方面促进温岭石雕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