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群英谱|王恩平: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青涩小伙,转眼成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中年汉子。回首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他,就是温岭市公安局松门派出所刑侦民警王恩平。199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2012年参加公安工作,这些年来,他荣获嘉奖4次,年度优秀公务员3次,优秀民警2次,曾获评“温岭市人民群众满意民警”等等。光荣的桂冠大多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这一路走来,栉风沐雨。
侦查打击的“战斗员”
“每一位刑警,都有一个神探梦,我也不例外,每当在一团迷雾中拨云见月,在和狡猾“狐狸”斗智斗勇中巧破僵局,我也很有成就感,不过比起破案带来的成绩,我更希望无警发生,天下太平!”
2022年5月17日凌晨,松门派出所接到一车主报案称其停放着的轿车车内物品被窃,损失一万多。接警后,王恩平和同事马上投入到了案件的侦办当中。在进行视频追踪时,一名戴着帽子、口罩,拿着袋子的男子进入了王恩平的视线。
“这人有点怪啊,空旷大路不走,爱往车辆多的地方靠,夜深还遮得这么严实,挡月光吗?”说话间,他把视频帧率慢慢放大进一步查看。原来,嫌疑人在经过车辆时貌似无意接触,实则在试探车门是否上锁。
“哎,这人怎么看着像沈某啊……”虽然对方将自己“全副武装”,还是被眼尖的王恩平认了出来。
但这个沈某,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是一名劣迹斑斑的惯偷,为人狡诈,多次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打击,他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是难啃的“硬骨头”。
果然,沈某到案后,拒不承认犯罪事实。“没去过,我不是,我没有”就是他惯用的话术。为此,王恩平早有心理准备,“你不说没事,我用证据说话”。他对被窃物品进行研判,努力找寻案件的突破口,通过大量的线索摸排,成功搜集到沈某销赃的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最终以“零口供”移送审查起诉,让嫌疑人得到应有的惩处。
矛盾调解的“排头兵”
基层派出所的工作繁琐复杂,在他平时的工作中面对最多的并不是犯罪分子,而是老百姓的“鸡毛蒜皮”。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参与调处矛盾纠纷不计其数,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心得,多次收到群众的致谢锦旗。
2022年5月1日晚,王恩平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人在松门医院核酸点因插队发生纠纷。接到报警后,王恩平火速到达现场平息纠纷,并将双方带回所里了解情况。原来,当晚市民应某携妻子一起来医院做核酸,因还要给女儿挂号,于是应某让女儿先替他排队,挂完号后,他再替回来。这一幕,被维持秩序的保安大哥看到,他认为应某这样属于插队,于是上前批评了他几句,应某不服辱骂保安,最终双方从口角之争上升至相互推搡拉扯,并误伤了上前劝架的应某妻子余某。
了解情况后,王恩平对这起纠纷调解多次,均未能成功,双方都觉得自己没错,各不相让。对此,王恩平并不气馁,多年的工作磨炼早已将他的性子打磨得坚毅柔韧。他主动添加当事人微信,时不时关注余某伤势情况,在持续一个多月的交流中,王恩平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把双方劝服,达成和解协议,避免了一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群众眼中的“王警官”
“王警官,又下村来检查工作了?”
“不是的,张大妈,我在执勤点遇上一个迷路的阿公……”
“哎呦,这不是老李头吗……”
今年清明节,王恩平在朝阳公墓卡点执勤时,发现一位约莫80多岁的阿公不停在路口转来转去,疑似迷路,可能还摔倒过,衣服上也沾了不少泥巴和树叶。
此时,王恩平忙迎上去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阿公胡言乱语,讲不清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于是王恩平把阿公先扶进警车里坐好,一边拍照上传工作群查找人员信息,一边耐心与阿公交流。期间,阿公迷迷糊糊讲出“市场路”三个字,王恩平推断阿公家是松门老水产市场这边,遂带着阿公到这一带寻找。
类似这样的事对于王恩平来说时有发生且微不足道。十年间,无论是护送迷路老人小孩,还是走访帮助调解纠纷,多到数不过来,辖区里的男女老少也渐渐熟悉他。有时,碰到棘手的事情,群众还指定要找他处理。
“我们相信王警官,他说的我服。”这句话经常出自一些当事人或嫌疑人之口,这句话也是对一个人民警察信任的最好解。
王恩平自2013年分配到松门派出所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十个年头。十年间,他默默耕耘,无问西东,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兢兢业业,用汗水,守护万家灯火,用坚守,走过似水流年,用行动,践行那股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