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计划总结

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7-14 10:38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浏览次数:

2021年温岭“三农”工作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乡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两项指标”,紧抓“5-84”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159.3亿元,增速5.6%,其中农牧业增速8.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67元,增速9.4%。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农业农村领域

1.稳产保供底线夯实有力守牢“米袋子”“菜篮子”,连续两年大幅提高水稻规模种植补贴,全面推广“早稻-西兰花”等高效种植模式,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8.01万亩、产量11.43万吨,其中早稻12.14万亩,占台州市早稻总面积的41%,实现产量八连增,省粮食增产保供成绩突出集体、连续两年获省“产粮大县”称号,连续三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整县制推进县。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推进新希望、创利养殖项目建设,实现生猪产能21万头,生猪总存栏4.1万头。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严格保护15.4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年实施高标准田新建和改造提升3.6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2万亩,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平原区域全覆盖。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全市“非粮化”摸底调查,全面完成耕地抛荒整改,完成“大棚房”问题项目核查,坚决守牢耕地红线。

2.农业“双强”行动开局有力。召开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大会,出台“一政策两方案”,发布“九张清单”,明确25条支持政策,抢抓机遇,精准发力,确保“双强行动”相关工作走在台州前列。聚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全省唯一提供规模化钵苗育秧服务,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8.82%,被列入全省“双强行动”全域宜机化改造(水稻)试点县。创建农业(畜牧)“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完成1个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和3个畜牧养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数字改革,高品质科技示范基地3个3家数字农场、1家数字牧场入选省第一批数字工厂“浙农码”温岭农机掌上通应用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第一批“优秀应用”,智慧农业工作获刘小涛副省长批示肯定。

3.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有力。谋划规划布局,完成市域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编制,积极构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一轴·两横·四纵·五区”空间布局,布局打造7条200公里精品线路,计划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域美丽大花园目标。推进美丽乡村系列创建,建设“一轴”即十里田园画卷精品线路,目前进度达80%;全面完成2个精品区块、4个精品村、160个省级达标村、2个示范镇创建,被评为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优胜县。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实施垃圾、公厕、庭院“三大革命”,启动“镜头扫地”,美丽乡村基础得到全面夯实,连续5年蝉联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

4.乡村美丽经济提升有力。围绕“串珠成链、功能集成、引领示范”的指导思路,有效利用沿线乡村资源和乡村产业,因地制宜开发农家乐、家庭农场等农旅产业,完善沿线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使美丽乡村景观带与美丽经济产业带同步融合。如大溪镇突出景区优势,打造环方山农村康养基地;新河镇结合长屿硐天创建5A级景区和省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县项目,全力打造寺前桥“清明上河图”项目和硐天南石文化特色项目;温峤镇以峨嵋山历史文化重点村为核心,发展“醉·峨嵋”项目;石桥头镇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创建,充分利用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步建成乡韵文化创意园;坞根镇依托革命老区优势,开发研学体验游线路,以红色旅游助推全域旅游,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5.农民建房工作突破有力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民建房133三年行动“五动”工作法引导,打出“十二法”组合拳,通过实施精准摸排、制订指导意见、规范审批流程、盘活存量用地,全力破解农民建房难题,我局获省农村宅基地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相关做法被农业农村部简报刊登向全国推广今年以来,共审批农房5360间(套),拆除应拆屋6865间,审批无房户357户(全面完成全市无房户清零),完成建设用地复垦419亩,盘活利用农房存量建设用地260多亩,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其中:通过实施箬横镇团结村城中村等农民建房改造项目,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宅,满足群众住房的多元需求和财产增收双保障。

6.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有力。产业发展平台初具规模,我市已有省级认定的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3个、特色农业强镇2个,农产品特色优势区1个。其中:南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验收,园区实现年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以上。强链补链延链提质升级,建成冷藏库1.8万立方米,辐射面积达3000亩西兰花、雪菜等蔬菜产业形成生产、加工、营销、连接农户一条龙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业品牌工程加快推进,成功培育“温岭农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品牌示范基地13个,授权4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个产品使用,品牌认知全面提升

7.农民富裕富足促进有力。挂牌成立温岭市乡村振兴局,紧扣乡村振兴20字方针和五大振兴目标任务,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创新“幸福码”开发安置公益性岗位,实现困难群众增收。全面推进救助基金设立,5个市级重点帮扶镇、11个非重点帮扶镇(街)扶贫救助基金筹资规模达700余万元,社会捐赠总额和比例均居台州首位。全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3元,同比增长14.9%。出台《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探索推行农民持股计划,动态监测77个省定相对薄弱村的收入情况,目前60个村达到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且总收入20万元以上目标。

8.乡村基层治理高效有力。加强清廉村居建设,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腐败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2020年度财务交叉审计、村级老年协会财务清理工作等,全面上线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完成全市所有村老年协会账户清理,涉及金额1600多万元,有力杜绝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另设账目”“账外账”等问题。推进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市(县)”建设,实行村级“党建引领、网格治理”试点工作,完成中期试点评估;大溪镇方山村上榜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另外,全面完成市镇两级农合联换届工作;指导员工作获“2019-2020年度省农村工作指导员成绩突出单位”,相关经验在省委办公厅《浙江信息》作刊物交流。

(二)水利领域

1.水利投资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完成水利投资5.2亿元,增长13%。重大项目南排工程用地难题取得有效突破,一期完成省发改委初设单独报批,目前北向河道排涝工程已完成招标。海塘安澜工程(东部新区海塘)项目经省厅同意分两个项目实施,目前已通过项目可研审核,对“海塘+”融合方案进一步深化优化。九龙汇调蓄工程完成可研报告编制,金清新闸除险加固工程完工验收。

2.水旱灾害防御取得全面胜利。建成白龙潭水库、东焦湾泵站,实施石塘跨海引水工程、供水管网联通工程;提前完成台州市长潭引水三期工程和南部湾区引水工程的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困难群体饮水保障,确保干旱时期供水平稳。同时加快梳理防洪突出薄弱环节方案和城市内涝治理方案,逐步完善水文站网建设,新、改建水文测站34处,提升水文应急监测能力;特别是在防御6号台风“烟花”和14号台风“灿都”中,全面落实“防、避、抢、救”各项措施,实现水利工程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相关做法在浙江水利内参刊发。

3.水利民生实事迈出坚实步伐。聚焦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安全鉴定9座,水库加固6座、山塘整治5座。聚焦美丽河湖建设,全年共疏浚河道85.2万方,治理中小河流5.5公里、农村池塘12口,建成1个水美乡镇,完成西月河水系、桥下河水系省市美丽河湖建设,助力美丽经济发展相关做法在浙江日报刊发。聚焦农业水价改革,创建17个农田水利提升改造工程,其中4个入选省级“五个一百”示范名单,我市连续四年获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优秀县(市、区)。聚焦农村饮用水提标,完成51个村级一户一表改造,改善5.56万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条件,极大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4.智慧水利建设赢得先发优势。全方位推进水利数字化改革,成功入选全省水利数字化改革试点县、第一批水利数字化改革“区域一体化类”试点单位。其中,建设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应用,构建旱情预警及供水调度系统,被入选全省第一批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系列节水标杆和示范类项目,被列为数字经济“节水在线”重大应用项目试点单位。

二、2022年工作思路

(一)农业农村领域

1.“稳产保供”夯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稳妥开展“非粮化”整治,重点对果园实施非粮化整治区块改造提升基本消除永农田内抛荒现象深化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推进“单改双”工程,扩大连作晚稻种植,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29万亩和2.3亿斤以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施高标准田新建和改造提升,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0.1万亩、提升高标准农田改造0.9万亩。推进生猪养殖项目建设,建成投产新希望年猪场项目,打造全省生猪“六化”发展标杆企业,全市实现生猪产能35万头,存栏16万头、出栏29.5万头目标任务。

2.双强行动”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农业水稻“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创建为载体,重点启动省级全域宜机化改造(水稻)试点创建,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个、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3个、农机创新研究试验基地1个推动产业平台建设,申报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开展石塘金沙渔趣农业特色产业小镇创建完善全市冷链仓储布局,建成3000立方以上冷藏保鲜库2个。开展品牌培育推广,做好温岭西瓜甜瓜、高橙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实现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56%以上,全面提升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3.农民建房”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继续实施农民建房新三年行动,重点开展历史遗留应拆屋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村留地规范提升发展,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机制,大力推行公寓式安置,推动农业向连片集中、村庄向城镇集合、居住向社区集聚。2022年,将自加压力,在完成农房审批安置8000间(套)以上的基础上,计划完成农房审批安置12000间(套)以上,确保两年完成农房安置20000间(套)以上,力争农民建房专项行动“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4.“美丽乡村”提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落实市域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整体提升乡村风貌,实现从“一处美”“一片美”向“全域美”的蝶变。以片区组团为抓手,围绕美丽乡村标杆市创建,打造十里田园画卷精品线,建设山乡寻野休闲带,建成4个精品村、8个特色村、1个精品区块、1个示范镇和5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另启动建设5个精品村、8个特色村,加快实现全域共美。以镜头扫地为抓手,常态化抓好村容村貌大提升、厕所革命大推进、垃圾清理大行动,加快布局农村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成省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22个、省星级示范性公厕40座、美丽庭院示范户6000户,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5.“美丽经济”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有效利用美丽乡村和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区域统筹、产业融合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串村成链打造共同富裕产业带。启动美丽经济“五区”建设,重点实施“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示范县”项目——北部滨水休闲区新河寺前桥区块,全力打造新河镇寺前桥清明上河园和硐天南石文化特色村,建成集智慧农业、研学观光、静心禅养、度假康养等于一体的特色民宿村落区。布局美丽乡村十里田园画卷精品线产业带,沿线打造民宿、农家乐20家以上,新增家庭农场8家,提升示范性家庭农场14家。推进东片农场区块、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招商引资,打造综合性现代化数字农业园,盘活闲置资产,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6.强村富民”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施“幸福岗位”帮扶工程,在全省率先实行“扶持性岗位薪酬在最低工资以下部分不计入家庭收入”政策,实现全市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超13000元,预超省定目标4000元;全市低收入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15%以上,预超省定目标5%。发展强村公司,推进农民持股计划试点工作,因地制宜通过盘活资源要素、购置经营性物业、承接公共服务、实施产业发展项目等途径,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不断巩固提升“消薄”成果,至2022年底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基本覆盖,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不低于50%,全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持股参与强村公司全覆盖。

7.“乡村治理”规范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设“四治融合”的善治乡村创建“省善治(示范)村”40个,累计超过200个。继续深化基层“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工作,夯实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基础,确保三年试点工作完美收官,积极贡献温岭经验”。持续深化“清廉村居”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创建一批示范单元,打造一批清廉村居品牌,2022年底清廉村居建设达标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8.数字改革”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立足村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重点打造未来邻里场景、文化场景、健康场景、低碳场景、产业场景、风貌场景、交通场景、智慧场景、治理场景和党建场景等十大未来场景,计划建设未来乡村2个。迭代升级数字政府乡村振兴门户和数字社会数字乡村门户,好浙农码、台州亲农在线、水利区域一体化、温岭掌上农机等各业务应用场景的落地与推广;谋划产业大脑建设,引进农信互联数字化系统技术,打造1个数字化管理新型牧场。

(二)水利领域

1.有序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北向排涝河道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工程量10%,南排工程(一期)累计完成进度达50%;海塘安澜工程(东部新区海塘)完成“安全+”融合方案,8月底前完成可研批复,10月底前完成初设批复,年底前开工建设;九龙汇调蓄工程加快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开工建设;太湖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年底新建放水隧洞工程。此外,开展城市内涝治理,实施太平街道前溪(白箬溪)整治工程,着力提升局部片区防洪潮排涝能力。全面实施小型水库“一库一策”系统治理,完成水库(山塘)除险整治11座、小流域整治7条、水闸除险加固6座,推进44座1万方山塘标准化管理创建,圆满完成水利工程“三化”改革试点县创建任务。

2.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升水文应急监测能力,新建水文测站10处、内涝积水监测站20处,对全市56个山洪灾害危险村落实施防御标准化建设。抓好应急管理能力,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要求,积极探索精准调度规律,充分发挥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应急供水等作用,最大限度降低洪涝灾害损失。

3.全面保障饮用水安全建成投运长潭引水三期工程,完成南部湾区引水工程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上马工业园区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工业水厂,改造50个村农村饮用水“一户一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印发高层住宅小区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完成改造试点项目3个。完成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建设项目,争创省级节水型城市。

4.加快建设全域美丽河湖。启动国家级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创建,编制《温岭市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坞根大塘湿地等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打造运粮河新基区块等美丽河道区块2个,建成美丽池塘10口,擦亮美丽河湖生态底色。

5.持续推进数字水利建设聚焦水文监测,聚焦风险防范,提升水灾害防御数字化应用;聚焦智慧运行,推进三化改革,提升水工程数字化应用;聚焦供水安全,优化旱情预警及调度应用,AI辅助人工调度;聚焦节水智控,提升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应用,实现水资源监控闭环管理。对标对表省重大应用S1一本账“九龙联动治水”重大应用,纵深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县级水利整体智治样板,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队伍建设

深入解放思想,围绕“四个如何”解放思想大讨论,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全面激发干事活力、激活干事效率,努力形成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拼搏氛围实施赛马比拼,对科室工作情况进行“三色”管理和预警,其中排名台州市前3位为绿色,中间位次为黄色,后3位为红色,同时结合“耕耘杯”实行先进介绍经验和落后表态发言机制。强化警示约谈,对于月度、季度为红色预警的,由分管领导对科室负责人进行约谈,月度、季度在台州排名末位的,由局主要领导进行约谈,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在全系统有效形成“干最好、当标杆、争第一”的价值追求,积极为农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