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岭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
| ||||||||
关于温岭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2年2月18日在温岭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温岭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温岭市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预算执行。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即地方财政收入)81.01亿元,完成预算的104.3%。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38亿元,完成预算的104.2%,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1.5%(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加上上级转移支付、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收入73.20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53.58亿元。 2.支出预算执行。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5.23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9%。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60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9%,下降2.6%,加上体制结算上解、一般债务还本、结转下年等支出48.98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153.58亿元。 重点支出科目执行情况:教育支出25.53亿元,完成预算的102.2%;科学技术支出2.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0%;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53亿元,完成预算的11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90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卫生健康支出8.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4%;节能环保支出1.01亿元,完成预算的94.5%;农林水支出16.88亿元,完成预算的92.7%。 收支相抵,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最后结果待省县之间年度财政体制结算完成后,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1.01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3%,增长41.1%,加上上级转移支付、专项债务收入、上年结转等收入43.79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204.80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76.05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7.0%,增长53.7%,加上专项债务还本、调出资金、结转下年等支出28.75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总计204.80亿元。 收支相抵,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94亿元,完成预算的103.5%,增长179.1%,加上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转等收入0.07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1.01亿元。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51亿元,完成预算的94.1%,增长337.5%,加上调出资金、结转下年等支出0.50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1.01亿元。 收支相抵,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2.47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13.8%,下降29.7%。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9.19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8.0%,下降57.1%。收入和支出预算均大幅下降,主要是2021年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省级统筹所致。 收支相抵,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结余13.28亿元,结转下年使用。 (五)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和余额情况 经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批准,2021年我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07.4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16.73亿元、专项债务限额90.72亿元。截至2021年末,我市政府债务余额为206.1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16.53亿元、专项债务余额89.64亿元,均控制在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限额内。 (六)预算调整情况 2021年预算执行中,省财政厅下达我市新增一般债券5.10亿元、专项债券25.10亿元,相应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三十七次会议批准,增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5.10亿元、专项债务转贷收入25.10亿元,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0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5.10亿元。 预算执行中因政策变化和不可预见等原因,相应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批准。一般公共预算调整方案: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0.82亿元、政府性基金调入1.00亿元,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2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调整方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调增83.55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调增66.70亿元、调出资金1.00亿元,收支余额结转下年使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调整方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基金收入调减2.33亿元,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基金支出调增6.84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年末结余相应调减。 (七)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情况 1. 财政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强化收入征管。充分发挥地方财税收入协调小组作用,完善综合治税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点领域的收入征管力度,持续培育优质可持续财源,夯实财政收入增长基础。二是做大可用财力。全年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资金27.6亿元、新增政府债券30.2亿元、再融资债券19.0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2.6亿元,统筹用于保障重点项目和重点支出,有力缓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资金压力。三是硬化预算约束。坚持有保有压、先急后缓,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全年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1.9亿元。加快预算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物业管理费、宣传费、档案管理费等支出标准,强化项目资金管理,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2. 财政保障职能有效发挥。一是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财税联万企”专项行动和“三服务”2.0,精准了解企业需求,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高质量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免税费7.3亿元、社保费1.5亿元,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0.0亿元,充分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资金云平台运用,有效提升涉企奖补资金审批效率,全年兑现奖补资金4.3亿元,让企业更加便捷享受到政策优惠。持续降低政府采购履约保证金,全面取消投标保证金和招标文件工本费,简化供应商入驻流程,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便利度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供应商负担切实减轻。三是持续助力共同富裕。全年财政民生支出78.7亿元,有力支持“岭优育”“岭优教”“岭优医”“岭优养”“岭优扶”“岭优居”等工程建设,民生领域短板进一步补齐,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力提升。加大对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的资金保障,全年科技支出同比增长30%,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支撑。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全年整合涉农资金2.5亿元,集中用于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3. 财政发展改革纵深推进。一是预算绩效管理全面深化。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推动系统全面上线,在全省率先实现单位覆盖率100%。推进公款竞争性存放改革,实现公款存放范围全覆盖。推进绩效目标“实质性审核”改革,健全以绩效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新机制。二是数字改革成果落地开花。争取到民非医院医疗票据全流程电子化、“浙里报”、“浙里垫付”等多个省级数字化改革试点并顺利落地,财政数字化场景应用扩面提效,数字财政改革带来的高效化、便民化、智慧化进一步凸显。三是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任务的82%,超过省定70%的既定目标。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盘活闲置资产3.1亿元注入市属国企,完成市水务集团AA主体信用评级。健全监管体系,开展国企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检查,出台国企内控、内审等制度,国企决策和用人机制更加规范。 4. 防范风险能力全面加强。一是扎实做好债务风险化解。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持续深入实施化债专项行动,有力落实隐性债务五年化解计划,坚决守住债务风险底线,将债务风险系数控制在绿色安全低风险区域。二是防范化解社保基金风险。加大多渠道资金筹措力度,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足额提取风险准备金,增强基金保障能力。提升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水平,完善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加强基金运行风险预警监测,确保社保基金平稳运行。三是加强基层风险防范。制定镇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计划审批,推动镇级投资项目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出台《进一步强化和规范镇(街道)财政管理的实施办法》,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化解镇(街道)财政管理风险。 2021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运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财源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质量欠佳;“三保”等刚性支出逐年增长,财政“紧平衡”状态愈发凸显;财政支出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通过强化预算管理、深化财政改革等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预算草案 2022年,我市财政工作和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聚焦“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突出“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坚持系统观念和数字引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大支出结构优化力度,切实防范财政风险,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86.58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86.04亿元,增长7.0%,加上上级转移支付、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收入49.81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35.85亿元。 主要科目预期收入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期103.34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期102.80亿元,增长3.3%,加上体制结算上解、一般债务还本、结转下年等支出33.05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135.85亿元。 主要科目预期支出情况: 收支相抵,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基本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按财政供养对象和经济分类,2022年安排基本支出预算54.9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安排52.46亿元、政府性基金安排0.98亿元、财政专户安排1.55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基本支出52.46亿元,其中,机关工资福利支出22.14亿元、机关商品和服务支出2.32亿元、机关资本性支出0.03亿元、对事业单位经常性补助26.82亿元(含事业人员工资福利)、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1.15亿元。 预备费安排情况: 按照《预算法》规定,2022年设置预算预备费1.20亿元,为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期78.30亿元,下降51.4%,加上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转等收入29.68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107.98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期102.78亿元,下降31.9%,加上专项债务还本、结转下年等支出5.20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总计107.98亿元。 收支相抵,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1.12亿元,增长19.8%,加上上年结转等收入0.07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1.19亿元。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预期0.74亿元,增长44.2%,加上调出资金0.4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1.19亿元。 收支相抵,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期27.13亿元,下降56.6%。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预期24.73亿元,下降49.7%。收入和支出预算均大幅下降,主要是2022年起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均由台州市级统筹所致。 收支相抵,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年预期结余2.40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 2022年初,省财政厅转贷我市2022年度新增专项债券13.49亿元,已编入年初预算。根据上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及当年债券到期情况,在一般公共预算中安排了一般债务付息支出3.96亿元,债务还本支出10.38亿元,其中拟申请发行再融资债券还本10.00亿元;在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安排了专项债务付息支出3.11亿元,债务还本支出3.14亿元,其中拟申请发行再融资债券还本3.00亿元。 2022年我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和新增债券额度待省里下达后,将分别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议案和新增债券收支预算调整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并向社会公开。 三、2022年财政工作重点 2022年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紧扣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主动服务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市委“干最好、当标杆、争第一”的总要求,开展财税政策前瞻性研究,加强财政资金资源和政策统筹,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强化项目引进中的税源产出意识,培育涵养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税源,增强财政收入增长潜力。贯彻落实好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在范围上、质量上、效率上不打折扣,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推动专项债券项目的包装、申报、使用,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实质性运行各类产业基金,鼓励产业基金投向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企业孵化上市。进一步深化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强化国有资本管理,优化国有资源配置,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综合实力。 (二)强化财政保障,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秉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完善多层次民生政策保障体系,做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进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突出公共财政导向,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注重精打细算、节用裕民。加大对疫情防控的财政保障力度,支持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助力巩固疫情防控良好态势。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心领域的突出问题,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稳步提高财政保障水平,把财政支出转化为群众实惠,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加大资金资产统筹力度,编制部门全口径收支预算,将单位自有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试点,进一步激活沉淀资金。巩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成果,建立项目常态化储备机制,推动单位提前编细编实项目预算。深化预算绩效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管理,完善重大政策、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事前论证评估机制,实施重大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实质性审核,推进重大财政政策绩效评价,强化评价成果应用。持续深化“政采云”“浙里办票”“浙里报”“浙里垫付”“浙里基财智控”等数字化场景的承接应用,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监管能力。 (四)坚持底线思维,确保财政安全运行 持续关注经济运行趋势、土地市场波动等情况,加强财政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提前制定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工作预案。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科学测算债务规模水平,探索建立重大政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推动社保业务流程改进,关注社保管理与重大政策衔接情况,提升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营能力。加强镇街财政资金安全监管,切实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发挥财政监督源头治理作用,强化监督检查结果运用,落实部门及单位预算管理主体责任,完善预算约束机制。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严格按照市第十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决议要求,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力以赴做好2022年财政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