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人大代表建议答复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J071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6-23 15:15 信息来源:市流管局 浏览次数:

王晓敏代表

你在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改善温岭市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和随迁子女上学问题的建议》(第2022J0718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改善温岭市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温岭自从九十年代末北门街、人民西路复建房中提取部分房屋作为廉租房开始,到商品房配建等零星建设,再到康惠、康和等成幢成批建设公租房小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大批公租房为解决了我市居民住房困难家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公租房3537套(不包含人才公寓258套,下同),其中市区3268套,已分配入住3018套;各镇共计269套,已分配入住251套。根据浙建保[2016]46号文件精神,原则上不再新建政府投资的住房保障房源,主要以货币化方式实施保障,公租房房源难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住房保障矛盾仍旧比较突出。为了更好地解决外来务工等新市民、新青年的住房问题,温岭市政府结合国务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台州市人民政府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相关实施意见,从2021年开始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让多主体参与建设、运营管理的新模式,以小户型、低租金、低门槛准入为标准,重点推广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温岭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8万套。到目前为止,已成立了由市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领导小组,并通过摸排,结合实际,确定第一阶段以产业园区筹建为重点,初步确定符合条件47个项目,共计12322套,预计今年将完成项目认定,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将有效解决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是一直是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下阶段,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鼓励更多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到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管理中来,为我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住房保障。

另外,我市居住出租房屋总数约7.2万余家。从2016年开始,我市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住的安心,将全市居住出租房屋纳入“旅馆式”管理,同时配备协管员、消防员,各司其职,负责日常登记、管理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共建立居住出租房旅馆式总台234家,配备了400多名专管员,其中流动人口千人以上的重点村居有183家,实现了村居“旅店”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我中心依托居住出租房屋“旅馆总台”、积分受理窗口,建立“新温岭人”一站式服务站点,集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居住证办理等综合服务,打造具有温岭特色的“暖流驿站”。

二、关于改善温岭市随迁子女上学问题

温岭的教育资源十分紧张,但在有限教育资源下,我市也努力解决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主要分三种入学方式:

第一类是针对特别优秀的随迁子女,如引进人才子女、“十佳新温岭人”子女、市双20强企业员工子女,结合家长意愿,统筹解决其在各义务教育学校(主要在太平主城区)入学。

第二类由镇(街道)制定当地的阳光招生政策,主要解决有房产、重点企业管理人员、环卫消防等特殊岗位人员等的人员子女入学。这个由镇(街道)具体负责,保证学区内本地户籍学生全部入学后,如相应学校仍有空余学位,镇(街道)可根据本镇实际,优先招收辖区内重点企业、规模上企业人才子女入学。

第三类:按照积分制办法入学。我市2016年就已经开始实施积分制入学,除太平街道对积分入学对象有要求外(须五个街道积分前五名可参加第四批次报名),其他所有镇街道空余学位的30%以内用于上面第二类对象的入学,余下70%以上拿出来招收积分入学对象,不设最低分,完全按照积分分数从高到底进行录取。按照往年数据,凡是办理积分的对象,公办学校的空余学位能接收所有积分对象入学,且积分对象入学后还有学位的学校,降低招生要求,接收部分没有积分条件的学生入学。

根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原则上按照学区入学,不允许择校以及通过考试办法招生。“十佳新温岭人”并不是可以享受温岭市内所有中小学自由择校,而是在学校招收完学区内学生后仍有空余学位的情况下,可以统筹其在公办学校就读。

另外,根据政府“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随迁子女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率将达到100%,基本实现流动人口享受公平教育机会。还有一些面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针对暑期新温岭人子女无人照顾之忧,中心联合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类艺术培训机构等开展一系列新温岭人子女“小候鸟”暑期公益培训活动,近年来共开展200多场活动,受益新温岭人子女达5000多人。针对民工子弟学校缺乏艺术培训,我中心在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助梦课堂”活动,创建的面向新温岭人随迁子女的服务品牌“助梦课堂”,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龙庄伟批示肯定并要求在全国推广,受益新温岭人随迁子女达2000多人次。针对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在太平、城东推出“新蕾助学”行动,探索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资源共享,开展公办教师助教活动21场次,举行新老居民家校联动4次。

感谢你们对温岭市流动人口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科室:宣传服务科

联系人:邵灵华

联系电话:057681667227

邮编:317500

温岭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2022年6月23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任工委、大溪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温岭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办公室        2022623日印发

关于对温岭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J0718号建议的答复.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