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108100268010XC/2022-9004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2-06-22
- 发布单位:
- 市商务局
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与疫情防控形势带来的双重压力,我市商务(粮食)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标,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两大引领,聚力三个融入,强化四项保障,打通国内国外、线上线下渠道,推动商务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动商务(粮食)各项工作开展。
(一)运行情况
从内贸指标看,2021年全市实现社零总额735.4亿元,同比增长9.9%,居台州市第3名,较一季度前移4个位次;实现批发业和零售业销售额883.47亿元、56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14.7%,分别居台州市第7名、第4名,分别较一季度前移1个位次、4个位次。从外贸指标看,据海关反馈数据,1-12月外贸自营出口额387.0亿元,同比下降7.8%。主要原因是去年第四季度招商引贸出口额127亿元,占当年全市出口总额的29.9%,造成今年同期出口的断崖式下降。
从保民生指标来看:足额落实地方储备粮7.37万吨、储备油100吨、成品粮2100吨,储备粮晚稻比例从25%提升至30%。在海宁、海盐和柳河等地代储晚稻谷和小麦约2.9万吨,受台风天气影响,今年共收购早稻谷44796吨,其中订单收购34410吨,完成订单收购的74.2%,等外粮收购9355吨。
(二)工作情况
1.大力发展商贸经济
开展“浙里来消费”等各类消费促进活动,推出温岭老字号巡礼暨温岭融媒购上线活动,“6·18”年中汽车促销1927辆、销售额37464万元。强化商贸主体培育,认定11家企业为首届温岭“老字号”企业,授予浙江钱江摩托进出口有限公司、台州奇晟贸易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为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会展经济,2021浙江泵与电机展览会达成现场成交额5.7亿元,获评“2019-2020年度浙江省会展行业优秀品牌会展项目”。
2.推进商贸基础设施建设
融合城市商圈开发打造,深化省级批零改造提升试点建设,推进三和超市、工量刃具交易中心众创空间项目、星艺佳泽国商场等33个项目建设,2018年-2020年完成投资12.22亿元,拨付试点补助资金1215.96万元。推动保时捷、宝龙广场、东南汽车城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落地。鼓励综合体、大型商超等进行设施、服务、管理云化改造,以温岭银泰作为智慧商圈试点,打造智慧商圈。网订店取、互动体验等O2O新业态服务逐步成为常态,开展喵街APP新项目定时达服务,优化消费体验。2021年,温岭市城东街道入选省商贸特色镇,横径村、箬横村、大溪村入选省第二批商贸发展示范村。
3.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开展示范创建,被商务部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发展跨境电商,引入浙江国贸数字科技为我市跨境电商产业平台运营主体。积极招大引强,引进台州左美商贸、镏捷贸易、狮熊电子商务3家市外电商企业落户。参加台州首届伴手礼设计创意大赛,获优秀组织奖。致力繁荣电商生态,组织召开2021温岭市天猫鞋靴招商会、天猫商家电商交流沙龙、2021全球速卖通台州温岭产业带定向推荐会等。温岭市被省商务厅列为浙江省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县,城北街道、坞根镇两地入选浙江省数字生活新服务特色镇,后陈村、楼山村等9个行政村被省商务厅列为省电子商务示范村,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被省商务厅评为县级考核优秀单位。积极打造数字消费先行区,列入全省商务领域共同富裕试点。
4.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积极参与省自贸区台州联动创新区、台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发挥泵与电机、鞋帽两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作用,上线数字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调整优化境内外国际性展会支持目录,支持企业参与各类线上、线下展会,组织企业参加云展会共47场、参展企业304家次。推进外贸市场保传统、拓多元、强新兴。组织企业利用宁波、海南消费品博览会开拓市场,壮大外贸出口主体,飞越、利欧、大元、鑫磊等四家企业列入省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培育名单。开展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推进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全市新增184家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自营出口实绩企业破千家。依托国家走出去公共平台、省境外投资服务联盟等平台,组织宏远、曙光等建筑企业参加“联盟”拓市活动,深化与龙头浙企对接合作,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工程市场。组织45家企业参加日本(静冈)境外经贸合作区推介会、第六届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洽谈会等各类投资促进活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开展跨国并购。
5.数字赋能管理效能提升
聚焦数字贸易,正式上线数字外贸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搭建散装水泥数字化应用,入选浙江省“首批列入双循环应用场景培育库名单”。列入“浙江粮仓”数字化平台项目首批试点,推动实现考核业务数字化、考核数据自动化。创新开展“粮食收购服务一条龙”应用项目,纳入全省第一批数字政府“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应用项目。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工作,对接政务服务平台,清理部门服务事项,提升行政服务效率。
6.着力规范商贸行业管理
开展星级超市和星级加油站评比认定工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完成全市54家加油站雨污分流改造、危废暂存间改造等环保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深化法人企业预付卡源头管控,推进备案登记、检查整治、投诉处置全流程管理。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建成107家回收网点,投运松门宝岭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推进泽国、大溪、箬横等地分拣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散装水泥行业整治,加强重点工程自拌站管理,拆除非法搅拌站18座,有序推进商品砼、预拌砂浆规划布点落地。
7.深化机关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机关制度建设,实施重点工作项目化、清单式管理,提升运行效率和运行水平。完成局项目经费绩效目标审计,得分居全市前列。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内部控制建设评价工作,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和合同管理等六大经济活动存在问题进行评估整改。
三、2022年工作思路
聚焦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谋划,大力推进“新消费、新零售、新电商、新贸易、新投资、新保障、新治理”七大重点领域建设,推动商务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一)培育“新消费”
积极引导新兴行业发展,推动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会展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立足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推进商贸一体化建设,构建多层级、立体化城镇商业中心体系,加大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城镇商圈、特色街区。加快发展首店经济,立足提升产业、引领消费,积极引进培育总部型首店,大力引导本土首店连锁经营,带动区域商贸业创新发展。立足繁荣夜间经济,积极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注重夜间经济业态整合提升,实现文、旅、体、食、购、娱全面协调发展。依托泵与电机、机床工具两大展会,挖掘培育鞋革鞋材、汽车用品、水产等可持续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展、民生展、消费展,做大做强会展经济。推动线下展会智慧发展,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打造智能化展会。依托“浙里来消费”、“消费促进月”、“金秋购物节”等载体,开展消费促进活动。积极引导老字号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拓展“新零售”
加快推进“数字生活新服务”,鼓励开展新零售经营模式创新,打造数字消费先行区。鼓励开展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等形式的新零售业态和运营模式创新,重构零售生态。鼓励新零售企业向智慧生活领域渗透,推进跨种类、跨行业融合发展。鼓励新零售企业与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合作,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传播。着力推动新零售向线下餐饮、生活服务、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领域拓展,推动传统电商向社区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模式升级,支持线上龙头企业开展线下新零售业务,为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强化新零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大商场、综合体、商圈、商业街、社区等加大商业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
(三)发展“新电商”
着重提升建设打造“1+4+N”工作体系,即建立完善1个农村电商发展生态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农村现代商贸流通、电商带动创业就业等4大体系。推动市电商运营中心坚持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规范服务流程,不断提升电商资源聚合能力和服务辐射水平。强化电商园区平台建设,突出电子商务产业园在物流、仓储、金融支付等电子商务重点环节以及人才培训、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套,形成优质电商产业链和生态链。引入直播、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培训机构,打造创业新模式。大力激发跨境电商发展活力,谋划建设以泵与电机、鞋帽等为主导的跨境电商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片区。建设跨境电商企业孵化基地,引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跨境电商“未来明星”企业。
(四)推动“新外贸”
巩固进出口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持续开拓多元化市场。积极参与省自贸区台州联动创新区、台州综合保税区、台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继续深耕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传统市场,深化与 “一带一路”国家、RCEP成员国的贸易合作,拓展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快打造温岭外贸供应链体系,增设海外仓库,整合温岭海外销售渠道。加强出口主体培育,坚持保大、育小、引外,不断提升自营出口企业外贸竞争力。做大做强温岭外贸名牌,充分发挥泵与机电、鞋帽两大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带动作用,持续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提升名牌市场占有率。积极试点市场采购,大力引进并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发挥数字外贸公共服务平台作用,着力打造以数字贸易为标志的新型贸易示范区,不断丰富外贸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加大优质境外展会引导作用,调整优化境内外国际性展会支持目录,支持企业参与各类线上、线下展会,实现外贸市场保传统、拓多元、强新兴目标。
(五)促进“新投资”
积极“引进来”,充分发挥外资“溢出效应”。鼓励境外投资者或本地企业以并购、增资、集团资金集中运营、境外借款、境外上市等方式引进国际资本。持续优化外资服务体系,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合力提升外资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外资企业落户发展对人员、资金、货物、知识产权等的流动和交易便利化需求。积极融入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开放,大力度开拓新兴市场,建立服务业和制造业走出去的协同联动机制。及时做好国际贸易摩擦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指导企业加强预警应对工作,开展出口信用资信评估和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优化境外投资产业布局,鼓励龙头企业跨国并购、海外建仓,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项目合作。
(六)提升“新保障”
强化政策保障,深入研究商务经济发展,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工作方向调整和企业实际需求,围绕稳外贸、促消费、增动能,建立完善支持商务经济发展政策工具箱,提升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供给水平。强化民生保障,全力保障粮油储备安全,坚持保规模与调结构相结合、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稳定粮油市场供应。跟踪推进粮食储备中心滨海库建设和新河库前期工作,稳步实施老旧粮库置换,切实稳定库容。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监测,建设生活必需品保供体系,完善药品、生猪、冷冻肉储备,提高市场异常波动预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联动机制和储备管理、应急反应等制度,开展政府、部门、镇街储备库规范化改造,提升储备水平。加强石油成品油、散装水泥、民用炸药等重要物资供应的日常监管,确保管得住、拉得出、用得上。
(七)实施“新治理”
全方位深化商务治理数字化转型,投运数字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散装水泥数字化应用、数字粮仓等数字化改革应用,建立商务治理智慧“大脑”。加快涉外经济管理数字化,聚焦涉外经济事务管理,推广完善“最多跑一次”海外版。规范商贸相关行业发展,健全商贸信用体系、管理制度,加强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进一步规范法人企业预付卡备案管理工作,变“管跑路”为“控源头”。深化落实安全生产全员责任制和商务领域安全“双随机”监管制度,推进行业治理标准建设,建立基层商贸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加油站、预拌混凝土、大型商超等重点行业、新兴业态行业专项排查整治,实施行业平安体检,培育推广行业示范点,确保商务系统平安稳定。提升疫情防控水平,健全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常态化检查机制,指导商超等重点场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坚持党建引领,增强意识形态自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局机关党委和行业党委运行正常化、制度化,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抓实抓好“党建+业务”、“党建+队伍”、“党建+绩效”等文章。深化机关议事、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实干导向的绩效考核办法,推动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