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4-01 14:08: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岭发布
3月24日、25日,《台州日报》头版大篇幅报道了温岭城北鞋业。如何突破“低端锁定”,擦亮城北童鞋品牌?如何应对冲击,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转型升级,助力企业成为新业态弄潮者?城北街道的做法值得借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这是“中国童鞋之乡”城北街道
851家鞋业企业的写照。
经济形势和外部不确定因素等多重影响之下,
当地鞋业正在政府的引导下,
千方百计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中走出一条新路,
也成为了“共同富裕”的有力注脚。
一、从量到质,十年品牌战略破除“低端锁定”
城北街道是国内童鞋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年产鞋子高达3.5亿双。尽管量大,但“中低端”产品的标签,让城北企业家对“品牌战略”充满了渴望。“质量相同的两双鞋子,贴上名牌标签后,价格能相差4倍。”当地一家给国际品牌“百丽”做代工的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做大品牌,意味着利润率的提高。
“通过加强‘中国童鞋之乡’区域品牌建设,启动名品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辨识度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梁云庆介绍。品牌战略是城北街道一以贯之的目标,早在2013年,该街道实施的温岭童鞋质量提升项目就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级项目。最近几年,城北更进一步开展鞋业提升专项行动,成效明显。
持续关注鞋类产品品质,举办(承办)4届中国童鞋高峰论坛,引导多家龙头企业参与各类国家、省、行业标准制定,“温岭童鞋”集体商标注册顺利启动……数据显示,当地规上企业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已从2017年的2432万元,增长至4204.9万元。
二、“软硬兼施”,优化营商环境应对外部冲击
“企业家信心不足时,更需要政府支持。”温岭鞋革业商会城北分会会长蔡君昌在城北街道组织的一场企业家座谈会上说。而城北街道负责人现场给出的答复,是根据行业需要,出台更接地气、更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好政策,做好低效用地再开发、企业绩效评价等工作。
几天后,街道工作人员分批走进企业,趁着难得的年节空当,手把手教企业用好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在台州威好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帮着一“算账”,发现可以兑换80余万元的政策红利。 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供给,也让企业更能留住人。如在教育方面,2021年,城北辖区内中小学义务教育共招录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42人。当地还出台了政企交往“负面清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除了软环境,近年来,城北着力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路网提高创业就业的便捷性和“虹吸”效应;先后推出工业、商业等12宗地块,成功链接商业综合体等2个亿元级项目。接下来,还将谋划现代物流、仓储等配套建设,以实现鞋业全产业链提升。
三、“上网触电”,新业态规避疫情风险
直播基地由城北街道投资建设,共设有11个专业直播间,并引进了一家专业电商直播公司。自去年7月底投用以来,基地已吸引当地59家企业加入,开展直播销售活动1000多场,累计销售近9000万元。据统计,城北街道已有各类网店超2300家,15个村(居)中,有12个村获评中国淘宝村、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村。
电商业态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推动。街道聚焦数字商贸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直播基地建设、共享直播间建设和村级电商产业优化,积极催生电子商务与鞋业产业之间的良性“化学反应”,于去年11月摘得省“数字生活新服务特色镇”荣誉称号。 2021年,城北街道电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2.7%。接下来,城北还将深化数字生活新服务特色街道建设,打造方家路鞋业示范街;推出电商行业准入、退出机制,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的扶持政策。这对鞋企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四、创业有奔头,“新老板”撑起半边天
44岁的程存金来自江西上饶,在城北奋斗了16年,从鞋帮工人做起,当过管理员、厂长,如今已是一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规上制鞋企业的老板。
近40年产业发展,除了诞生一批本土企业家,也让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摸到了创业门路。据统计,城北现有的851家企业中,近300家是新城北人兴办,撑起了城北经济发展的半边天。这里是“共同富裕”的有力注脚:既能读到创业的热情,也能看到就业的渴望,更能感受到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情绪。
为了进一步发挥产业“带富”作用,城北街道实施全民创业计划,政府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组织对口培训,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创业阵地和试错条件。同时积极执行《鞋业八条》等帮扶政策,让更多的“程存金”对创业有奔头。 五、就业有盼头,高质量岗位精准匹配
城北街道是全省唯一一个高质量就业村全覆盖的街道,适龄就业率达99%。仅每年举办的“促进就业 才聚城北”制鞋工人专题现场招聘会,就提供就业岗位超9000个。 在就业增量提质上,城北通过数字化改革,令动态数据库与人才市场、本地企业信息互通,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有效推动近6万外来劳动力参与鞋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创业就业。
同时,城北街道还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已举办生产管理、组合生产、鞋样设计、电脑针车等企业职业技能培训250多场,目前辖区专业技能持证率达34%;推动企业与台州第一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高级技工和产业研发设计人才。
六、副业有搞头,“内外互促”藏富于民
优质的营商环境、宽阔的就业渠道以及有效的社会治理,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者扎根城北的同时,也让本地人跟外地人在共富上形成了“内外互促”的良性循环。 城北街道适时推出电商转型发展三年行动,通过集成发展、政策奖励、产销一体等措施,推动辖区内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各类平台线上网店超2300家,藏富于民的乡村经济新形态已基本形成。
以万昌村为例,这个户籍人口2500多人的村子,吸引了6000多名创业者前来开网店。依托电商经济,村集体每年都有1000多万元进账,村里的房子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
除了当“包租公”“包租婆”,丰富的产业形态也让当地村民有了更多的副业选择。背靠鞋企,村民林卫玲在自己家中开起了淘宝店,没有房租负担,员工就是夫妻两人,每天的收成都是净赚。“日均发货量200单左右,一年能赚小20万元。”林卫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