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2-21 16:11: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生产需求有效回升,新兴动能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底盘稳、恢复快”,呈现了“盘整趋稳、稳中有进”的特征,展现了经济发展的定力、新力、活力和动力。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6.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去年同期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71亿元,增长3.9%,两年平均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9.22亿元,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2.04亿元,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6.1%。三次产业之比为6.8∶44.5∶48.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53.8%和43.2%,分别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5.0个百分点、4.0个百分点。由于2020年经济走势呈“前低后高”趋势,受基数影响,2021年经济增长逐季趋稳,从分季度情况来看,四个季度当季增速分别为19.8%、7.9%、6.5%、6.1%。
一、三次产业运行稳健
(一)农业经济增势向好。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59.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五个子行业中,除林业出现小幅回落外,其余均呈较好增长态势。由于伏季休渔、增殖放流以及“一打三整治”等政策的积极推进,近几年海洋渔业资源有所回升,加之温岭着力发展远洋渔业,全市渔业产量得以有效提升,全年渔业产值114.40亿元,增长4.5%,对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51.5%;种植业产值34.72亿元,增长3.1%,林业产值0.08亿元,下降4.0%;畜牧业产值5.74亿元,增长46.9%,虽然畜牧业今年快速增长,但受市场因素和疫情影响,规模有所萎缩,下行压力较大,年末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分别达到4.02万头和0.88万头,较上年分别下降59.6%和下降11.7%。
(二)工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全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9%,快于GDP两年增速1.4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在经济运行中起到“主引擎”作用。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53亿元(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为1049.37亿元),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10.2%。分行业看,重工行业增长快于轻工行业,全年重工行业增加值178.33亿元,增长19.2%;轻工业增加值63.19亿元,增长7.9%。从重点行业来看,增速较快的有: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6%,两年平均增长18.8%,其中泵阀压缩机行业增长21.7%、轴承齿轮传动部件制造增长15.5%、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增长37.9%,三个行业中类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0.0%、增长15.0%、增长28.6%,形成主要增长点;专用设备制造增长28.9%;船舶制造增长25.1%;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增长20.9%。增速低于平均的行业有:汽车零配件制造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6.5%;摩托车制造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5.6%;水产品加工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2.0%;制鞋业增长11.6%,两年平均下降9.4%;医药制造业下降15.4%,两年平均增长12.3%;橡胶塑料制品增长13.8%,两年平均增长8.1%。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生产好于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全年增长21.6%,而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分别增长14.4%、增长15.5%。
从企业销售情况来看,企业产销两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015.89亿元,增长23.2%,企业产销率达到96.8%,其中出口交货值306.53亿元,增长25.4%,国内销售产值709.36亿元,增长22.3%。
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增长情况 | |||
行业 | 2021年增速(%) | 2020年增速(%) | 两年平均增速(%) |
水产品加工 | 11.8 | -7.0 | 2.0 |
制鞋业 | 11.6 | -26.5 | -9.4 |
医药制造业 | -15.4 | 49.3 | 12.3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13.8 | 2.6 | 8.1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1.6 | 16.1 | 18.8 |
其中: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制造 | 21.7 | 18.3 | 20.0 |
其中: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 | 15.5 | 14.4 | 15.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8.9 | 6.0 | 16.9 |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12.0 | 1.3 | 6.5 |
摩托车制造 | 10.7 | 0.8 | 5.6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20.9 | 4.4 | 12.3 |
(三)服务业支撑作用显现。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12.04亿元,增长8.2%,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8.7%,服务业对全年GDP增长的贡献度为43.2%,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支撑作用。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贡献明显,增长10.2%,对GDP增长贡献度为15.0%,拉动1.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恢复最为明显,增长19.2%,其中餐饮业增长20.2%,在上年疫情影响下,2021年恢复较快,住宿餐饮业拉动GDP增长0.43个百分点。此外,其他各类服务业业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交通运输业增长10.5%;房地产业增长6.0%,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增长7.9%;金融业增长6.8%;其他服务业增长6.4%,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6.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5.6%。
二、三大需求“有效释放”
(一)消费增长较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5.4亿元,增长9.9%,增速位列台州市第三位,总量位居台州第一。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增速略高于乡村,城镇消费增长10.2%,其中城区消费增长13.5%,乡村消费增长8.6%,低于城镇增速1.6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别看,汽车类零售额56.44亿元,增长19.0%;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在油价上浮等影响下,实现零售额28.59亿元,增长34.6%;粮油及食品类由于同期受疫情影响小,全年增长2.7%,实现小幅增长。
(二)投资总体稳定。从分季度来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有波动,但全年总体仍较稳定,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及全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3.1%、18.5%、13.2%、17.4%。从结构指标情况来看,工业性投资与交通投资出现下降,分别下降6.4%、下降19.4%,但同时民间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水利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6.3%、增长37.4%。此外,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全年实现房地产投资226.49亿元,比2020年新增投资62.35亿元,增长38.0%,对台州市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00.3%;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69.77万平方米,增长8.2%,九龙一号院等楼盘销售火爆。
(三)出口需求释放。受益于全球经济恢复不均衡,1-10月我市出口仍然保持高位增长,1-10月全市实现进出口额333.50亿元,增长25.1%,居全市第7位,其中自营出口总额318.28亿元,增长25.6%,增速居全市第7位。从出口商品类别来看,机电类产品出口形势稳定,1-10月水泵、空压机、机床工具出口分别增长29.6%、39.7%、33.9%;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出口显著回升,1-10月出口增长52.8%;鞋类出口增长15.4%,处于稳步恢复阶段。尽管1-10月我市出口增长仍较稳定,但预计受同期基数影响,预计全年出口将显著回调(1-11月及全年数据尚未发布)。
三、供给收入“盘整趋稳”
(一)货币供给总体稳健。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397.07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16.6%;2021年新增存款341.22亿元。境内存款中,住户存款为1465.38亿元,增长11.9%;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为531.57亿元,增长23.9%。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32.82亿元,增长15.6%,2021年新增贷款301.10亿元,境内贷款中,住户贷款余额为1219.29亿元,增长11.9%;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为1013.52亿元,增长20.4%。
(二)财政收入增长趋稳。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1.85亿元,增长1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38亿元,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0.20亿元,增长16.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87.3%。从季度来看,四季度以来受缓税等政策因素影响,当季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出现显著回落,分别较上年当季回落34.7%、回落36.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60亿元,下降2.6%,从支出类别看,占比为24.4%的教育支出增长1.7%、占比为11.4%的社会保障就业支出增速与上年持平。
(三)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我市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2元,增长10.0%,快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80:1缩小至1.79: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25元,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67元,增长9.4%,快于城镇增速0.6个百分点。此外,常住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增长16.4%,其中城镇与农村生活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5.2%和增长15.9%,从类别看,“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三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3.6%、增长22.4%、增长22.9%。
四、经济运行中的特点
(一)经济新力在显现。一是新产出在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产值增长26.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8%,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1.00亿元,增长17.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74.10亿元,增长2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7.75亿元,增长20.3%;人工智能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5%,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拉抬了工业生产增速;外贸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6.6%,快于面上增速20.9个百分点。二是新消费在扩张。全年限额以上单位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23.76亿元,增长18.1%,保持较快增长;在汽车零售中,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336.4%,实现高速增长。
(二)经济活力在释放。面对原材料高位运行,产业链断链、供应链受阻等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民营企业具备的敏锐性特点,是保持经济活力的主要优势。一是民营产出在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增加值229.84亿元,增长17.3%,增速高于面上1.3个百分点,占比达到95.2%。二是民营贡献在提高。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利润60.20亿元,增长16.5%,略高于面上增速;中小型企业盈利能力较强,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发挥灵活优势,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中型、小型企业分别实现利润总额22.58亿元、28.11亿元,分别增长15.2%、增长25.6%,而大型企业利润却仅增长0.7%。三是民营投资仍然旺盛,全年民间投资增长16.3%。
(三)经济动力在增强。一是出口需求旺盛,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306.53亿元,增长25.4%,快于销售产值增速2.2个百分点。二是发展后劲在加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4%,位居台州市第二位。三是创新动能在积累。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2.69亿元,增长30.0%,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3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研发费用支出36.98亿元,增长40.0%,增速高于营业收入15.6个百分点。
五、经济运行“进中有忧、困难仍存”
(一)“涨”的影响贯穿全年。一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全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的态势,与我市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原材料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困扰,此外,对我市出口企业而言,2021年海运费用的大幅攀升给企业也造成持续影响。二是出厂价格未实现同步同幅传导。尽管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上涨,但受议价能力等因素影响,涨幅未能同步同幅传导到企业出厂产品的价格,压缩企业利润。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62.49亿元,增长16.4%,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8.0个百分点,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从上年同期的6.4%降低至6.0%;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增长139.3%;29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出现利润下降,其中主导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2.0%,低于营业收入7.3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利润下降28.4%,低于营业收入增速51.6个百分点。
(二)“弱”的需求在延续。一是工业性投资持续较弱,全年工业性投资下降6.4%,两年平均增速为-0.1%;制造业投资下降5.2%,两年平均增速为-3.3%。二是主要行业投入不足。以泵与电机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下降7.4%;制鞋业投资下降24.1%;新兴的汽车制造业完成投资下降23.8%。三是房地产市场下半年出现回落迹象,进入下半年,在调控政策和个贷规模双双收紧的情况下,“土拍”热度明显下降,房地产产业链较长,后续将对消费、投资、金融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将产生影响。
(三)“稳”的压力在增加。纵观2021年全年温岭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的态势,但从2022年来看,仍面临众多挑战。“后疫情时期”外部经济环境仍存变数,在各国疫苗接种率提升和经济内生性动能修复的基础上,全球经济总体有望回归趋势增长,但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疫情的反复性、风险的传导性增加了经济“变”的特征,尤其四季度以来国内各地出现的多发疫情风险加剧了后续经济增长变数。从温岭经济自身来看,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大,产业转型仍然面临人才、技术等多重制约,2022年经济新的增长点不多,尤其是高精尖项目仍然偏少,加之温岭经济体量大,即便个别企业竣工投产形成有效产出,但拉动力仍有限。
六、建议
(一)狠抓投资积蓄发展动能。“项目就是投资、投资就是经济后劲”,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更加突出奔跑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探索招商资源全市统筹、招商队伍激励等机制;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深化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土地专项行动,开展项目全流程管理,落实项目专员制,力促项目投产见效;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加快温岭新城、东部新区为平台载体开展平台招商。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对泵与电机、鞋帽服装、机床工具等产业向现代先进制造集群化发展。紧跟“快时尚”消费特点,加快鞋业研发设计、质量检测、智能生产、电商直播等产业配套项目落地;锚定泵与电机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加快龙头泵企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泵与电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机床工具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进阶。
(三)展现交通强市更大格局。继续保持综合交通投资强度,加快推进“两高”联络线、228国道城东至温峤段、81省道支线石塘段等重要项目进度;积极谋划新的交通大项目,力争温玉铁路、204省道泽国至温峤段、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岭段拓宽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推动交通互联,有利于对接台州主城区、联动周边县市,有利于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为温岭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