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人力社保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信息 > 政协提案答复

关于《关于加强本土青年人才培养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8-26 09:41 信息来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

陈杰委员:

您在温岭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本土青年人才培养的建议》(第20211705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人才工作的关心支持!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招才引智工作,出台力度较大的人才政策。2020年,我市全面贯彻台州市人才新政2.0,不断加大项目扶持和服务保障。截止目前,我市共引进“500精英计划”创业创新人才195人。2020年,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806人,新引进大学生13398人。在加强本土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落实人才激励机制。落实高层次人才各项待遇,给予新引进、新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生活(租房)补贴、房票补贴、疗休养、健康体检等待遇。落实高校毕业生集聚保障,新引进的在企事业、社会组织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博士10万元、硕士3万元、本科1万元的安家补贴(工作满3年后续签合同的,可按原标准再给予安家补贴),博士40万元、硕士20万元的房票补贴,最高5万元的住房契税缴纳金额等量的购房补贴,以及创业补贴、应聘补贴、实习补贴等。到民办企业、非公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额外享受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    二、联动开展本土人才培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岗位培养为重点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企业冠名、订单培养等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开展新型学徒制、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和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多渠道培养高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技能人才16.459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1097万人,占比31%。开展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个人分三个层次进行梯队培养,培养对象最高可享受1000万元的特殊支持。

三、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进企业、进园区加强企业走访,宣传最新人才政策、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及存在的困难,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精准的政策服务,让企业足不出户就享受到政策大餐,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激发企业引才留才用才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安于创新,专于创业,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您在建议中提到我市在本土人才培育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存在“引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并从人才补贴的精准性、持续性及普惠性等方面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立足自身职责,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坚持人才年轻化,培育精准化,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优化人才结构。今年,我市紧抓人才新政2.0版的福利窗口期,计划启动实施温岭市“百千万”青年人才集聚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整合出台青年人才集聚政策,开展青年创业平台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青年安居工程、青年专项生活补助等13项行动,扩大政策覆盖面,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打造宽松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突出温岭籍毕业生、台州高校毕业生两个重点,该群体的安家补贴标准上浮30%,从学生离开家门、踏入校门之初就跟进招引举措,用心用情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温留温。计划3年内引进各个领域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硕博士100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50000人以上,着重破解人才基础单薄的问题。

二、优化本土人才培育机制。优化完善市拔尖人才、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等本土人才培养办法,重点培养一批与省市人才工程紧密衔接、与温岭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的本土人才。大力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温岭工匠人才保障和激励力度。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用人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自主评审工作,赋能用人单位灵活的激励政策,激活用人活力。采用长期系统培训、短期主题进修相结合的方式,分级分类选送本土青年人才赴清华大学等院所机构参加企业管理、专业技术培训等素质提升课程。形成人才优先工作导向,梯队化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人才,鼓励支持他们在市内省内“冒尖”“拔尖”。

三、强化青年人才服务保障。设立市级科技创新产业基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有序承接政府部分职能,充分提升人才工作效能。注重“双创”服务的系统集成,整合省级才创园、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产业园等资源,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为青年人才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全力打造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人才服务网络,从人才公寓、便捷落户程序等多方位优化服务流程,切实满足人才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等基本生活物质需求,聚焦薪酬待遇、生活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热点问题,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全面营造重才惜才爱才良好氛围。

温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