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8-24 14:58:4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迅速和深刻,是中国历史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即便是僻处东南海隅的温岭,同样经受时代浪潮的冲击,近百年的温岭是历史上最丰富最复杂的时期。这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温岭人凭借“敢为人先立潮头”的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抒写出了绚烂璀璨的现代篇章。
一、百年艰辛铸辉煌,经济发展百年巨变
旧社会温岭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素以盛产稻米鱼盐著称。清末民初,手工业工场作坊、百货才逐渐兴起,1923年出现了现代工业,其中以泽国三万碾米电灯厂为代表,此后机械、印刷、纺织等行业有所发展,如1922年“麻帽编织”技术从海门传入潘郎、箬横等地后,发展兴旺。但经历过抗日战争以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掠夺,百姓苦不堪言,1946年-1949年,全市出现严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不少商号和小企业破产倒闭,百姓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之后,温岭百废待兴,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全市上下迅速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得以逐步恢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温岭人走南闯北,破旧立新,成立了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温岭经济走上迅猛发展道路。自1992年温岭首次获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市)称号以来,至今排名一直稳居百强县(市)前列,2020年排名第25位。
2020年,温岭市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达到1136.87亿元,经济总量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的1156.6倍※,年均增速约为10.8%※,经济总量居台州市首位,浙江省县级第十位(全省61县市,不含区)。以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为限划分比较,1952~1978年的年均增速约为5.2%※,1979~2020年的年均增速约为14.5%※。2020年,温岭人均GDP达到93080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3494美元,超过2020年世界银行发布的高收入国家标准线12535美元),约是1951年的502.3倍※,年均增速约为9.4%※,1952~1978年年均增速约为2.8%※,1979~2020年年均增速约为13.8%※。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跨越式增长,202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18.98亿元,总量约是1952年的3499倍★,年均增速约为12.8%★。
注:带有“★”标记的为包含价格因素影响的名义发展或增长情况。带有“※”标记的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实际发展或增长情况。
二、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旧社会,温岭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农业经济受气候影响大,如1921年8月遭遇海潮泛滥,冲毁稻禾,受灾纵横40里,全市几成泽国,早晚稻米大半绝收。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变经济结构面貌,在坚持巩固农业基础的同时,温岭加快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社会经济协调发展。1949年GDP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76.2:7.9:15.9,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1950~1957年,完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公有制经济在上世纪50-60年代经济恢复时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公有制单一经济类型的计划经济模式缺乏市场需求的引导,经济的动能和活力不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高。改革开放后,随着公有制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温岭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历了从“一、三、二”格局向“一、二、三”,经“二、一、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格局的转变过程,2020年GDP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7.2:44.2:48.6。产业结构的调整揭示了温岭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过程,即温岭经济从最初的第一产业绝对主导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农村劳动力也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1950年,全市乡村人口47.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重达到90.3%,城镇人口5.13万人,占比仅为9.7%,但到了2020年,温岭的城镇人口占比达到65.0%。
三、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活力持久不衰
一百年来,温岭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整体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当前,温岭经济正面临第三次转型,即高增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温岭经济迈上更高台阶注入新的活力。
(一)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清末民初,温岭百货、典当、钱庄行业逐渐兴起,但是类别单一,如上世纪20年代商业以国药、草帽、百货、布匹绸缎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商品购销与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逐步相适应,集市贸易也较为活跃,至1957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34万元,是1949年的4.9倍★。但1958年至1978年期间,商贸业发展遭遇曲折,特别是“文革内乱”期间,集市贸易被视为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商贸业发展缓慢。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温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53.03亿元,是1978年的343.5倍※,年均增速约为14.9%※。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并不断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模式,使商品交易更加便捷,货物流通更加高效,市场格局更加完善,消费方式也更加多样。2020年,温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9.12亿元,总量约是1950年的10032倍★。商品交易市场的软硬件环境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马路市场、街道市场和露天市场到帐篷市场、简易市场,再到如今的商场、超市、城市综合体和电子商务平台;从昔日的以物易物到现金交易,再到现在的扫码、刷脸支付,温岭人民消费模式、消费层级不断提升。2020年末,温岭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11个,其中消费品交易市场95个,生产资料市场16个,全年完成成交额449.06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51家,超10亿元9家。新兴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20年温岭实现网络销售额172.8亿元,相当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8%。客货运量与日俱增,2020年全年客运量达到2186万人次,是1949年的219倍;货物运输量4818万吨,是1949年的321.2倍。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会展、信息、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2020年末,温岭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3987.56亿元,是1952年的45.83万倍★;其中住户存款1309.81亿元,是1952年的87.32万倍★。2020年,温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34.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41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48.2倍★和82.1倍★。
(二)智造行业成为经济换档的重要引擎
回眸百年,温岭工业经历了百年前的“手工业工场作坊”到“现代智造产业”的跨越。旧社会温岭工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厂为主,如碾米厂、酒厂等,其中以邱裕康酒厂(1918年)、泽国万昌酒厂(1927年)出名,1945全市私营酒坊142家,但解放前夕因粮价飞涨,多数酒厂倒闭,1949年底仅剩3家继续经营。此外,旧社会全市城镇农村打铁、纺织、草编等家庭手工业作坊为数不少,1939年位于新河的余大铁厂生产16马力柴油机、煤气动力机,为全市机械行业之始,但工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属于发展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市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泽国酿造厂”成立,此后第一碾米厂、精洗麻厂、泽国电厂等国营单位陆续成立,1966年-1976年期间,温岭机床厂、微型泵厂、糖化厂、制药厂等一批国营单位成立,1976年全市国营工业企业55家,全年产值2633万元。与此同时,补鞋机、鼓风机、商品鞋等产品已经进入家庭制作,个体工业陆续有所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彻底得到“松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温岭工业增加值达到379.80亿元,总量是1978年的1082倍※,年均增速约为18.1%※;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3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99亿元。随着温岭工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产业转型和高端制造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0.1%、68.8%、20.0%和4.5%,温岭智造正逐步取代温岭制造,成为拉动温岭工业发展的主引擎。经过百年奋斗,温岭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通用设备制造、鞋类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以及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起钱江、爱仕达、新界、利欧、万邦、宝利特等14个中国驰名品牌。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温岭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认定为中国小型空压机之乡、中国水泵之乡、中国运动鞋之乡、中国汽摩配出口基地等称号。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外贸进出口拉动工业经济持续增长,2020年,温岭外贸进出口总额63.6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1.21亿美元,约是1994年的670倍,年均增速约为28.4%★,出口商品远销187个国家和地区。
(三)融合发展成为农业增产的前进方向
温岭素以产稻米著称,俗有“黄太熟,六县足”的谚语,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农业经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如1923年夏秋两次遭遇台风袭击,洪潮泛滥,灾后瘟病流行,作物绝收,百姓民不聊生;1929年夏秋大旱,73日无雨,数十万亩颗粒无收,民众食树皮、卖儿典妻、逃荒者甚多。加之病虫害盛行,旧社会整体农业生产水平低,档案显示1924年全市产粳米57.58万石、糯米5.46万石、麦3.72万石。且土地占有极不合理,据土改档案资料统计,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市地主占有土地为雇贫农的20倍,中农的5.3倍,缺田少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土地,每年交纳地租,生活凄惨。此外,新中国成立之前,渔业捕捞设备简陋,渔民作业易遭风暴袭击,船毁人亡,加之海匪抢劫掠夺,渔民终年劳累不得温饱。新中国成立以后,温岭农业逐步从“结构单一、解决温饱”向“多种经营、效益农业”转变,再向“需求导向、产业融合”转型。农、林、牧、渔的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59.5:2.1:6.6:13.3(另外约18.5%因历史资料所限,难以考证)调整为2020年的21.5:0.1:3.5:72.3(另外约2.6%为农林牧渔服务业),农业(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明显下降。1949年和2020年,温岭粮食产量分别为11.35万吨和11.45万吨,保持了总体稳定,在此基础上,农业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常规作物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剔除绿肥面积后)比例由1949年的96.3:3.7调整为45.5:54.5;葡萄、柑橘、枇杷、西瓜、东方蜜、西兰花、铁皮石斛等一大批高效益种植品种成为温岭的特色农业。百年来,温岭农业现代化从零起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改变,2020年温岭农机总动力88.55万千瓦,是1957年的443倍,无人驾驶拖拉机等一系列新型农机具进入田间。渔业主导的第一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56年松门镇首对机帆船问世之后,逐年推广发展,1987年箬山渔民集资创办第一艘钢制渔轮,渔具材料也从原先的棉麻植物纤维改为化纤合成纤维,渔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202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53.51万吨,是1949年的53.3倍。农业观光游、农业休闲游、农家乐、渔家乐等农村旅游项目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外出旅游的新时尚,形成了以“石塘民宿+渔家乐”、“滨海采摘+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一批较为响亮的旅游线路。
四、百姓收入稳步提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建党100年来,始终埋头实干、敢为人先的温岭人民也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成果,从迅速发展的经济中实现了收入的稳步提升,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从昔日的贫穷走过温饱奔向小康。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层次明显提升
旧社会农民生活苦难,大多数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据县志记载1917年健壮劳动力一年收入22元(折合糙米约440公斤),1943年物价暴涨,一年收入年初尚能购买大米480公斤,至8月份只能购买大米74公斤,多数农民只能住简陋木房,少数住草房,穿土布衣,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多数职工家庭也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1948年中心校教师每月薪资稻谷90公斤。穿越百年,居民生活翻天覆地,2019年,温岭职工年平均工资89052元,约是1952年的348倍★;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当时未进行城乡划分且城镇户籍居民较少,暂以当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代替,下同)的504元提高到2020年的53596元,年均增速约为8.5%※。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层级的提升,居民消费正从以满足生存型生活需求向文化、娱乐、旅游、健康、教育等享受型生活需求转变。2020年,温岭常住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34525元,约是1985年的97.6倍※,年均增速约为8.2%※。2020年温岭市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30%,表明居民生活步入富足阶段。八大类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呈“三降五升”的态势。“三降”中食品烟酒消费由55.8%降低至29.9%;衣着消费由10.2%下降至7.3%;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则由13.8%下降至5.2%。“五升”中交通通信消费从几乎为0提高至17.8%,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分别由16.9%、0.9%、2.2%和0.1%提高至22.8%、8.6%、6.6%和2.1%。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还表现在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不断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汽车、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末,常住居民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分别为50辆、68台和145部。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9.70平方米提高至55.65平方米。
(二)社会事业突飞猛进,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1.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旧社会全市无综合医院设立,至1941年才成立第一家卫生院,但也仅有医疗人员9人、病床10张,民众看病以去个体诊所为主,如1914年在城关南门街开设的“信济医局”、1927年在城关三元桥开设的“日清医院”等。新中国成立后,温岭的卫生事业才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1952年,温岭的卫生医疗体系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当年末已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5家,片区卫生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基本解决了群众无处就医的难题。改革开放以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生育服务管理等方面得到加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截止2020年底,温岭共有卫生机构894家,是1949年2家的447倍;拥有病床6584张,是1949年10张的658倍;卫生机构技术人员9923人,是1952年273人的36.3倍;其中医生(2002年后为执业和执业助理医生)4067人,注册护士(2002年前不含护师)4189人,分别是1952年的15.5倍和418.9倍。1947年档案显示全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6%,2020年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9.6%,人均预期寿命从1982年的67.4岁提高至2020年的78.7岁。
2.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旧社会温岭灾害频繁,民生凋敝,每遇灾荒,除了政府拨出的赈济款物外,只能依靠绅商赈款慈善施舍,往往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1920年台风暴雨、海潮泛滥,灾民流离失所、觅食无地,救助缺失;1941年日军屡犯境内,虽有少量社会救济,但因官员克扣,灾民受赈甚少;老年人、残疾人、孤婴儿也得不到照顾,社会救济能力缺失。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温岭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国有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为核心的单位保障,改革开放后,温岭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向全社会扩展。目前,温岭已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截止到2020年末,温岭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20.54万人,比2000年末的2.03万人净增118.5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83万人,比1992年末的2.91万人净增93.9万人;全市9041户13093名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全市养老机构45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85家,老人养老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3.教育改革成果惠及全民。温岭百姓历来重视教育,但旧社会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落后,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差,新中国成立以后,温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恢复高考、素质教育、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20年,温岭共有各类学校105所,在校生148794人,教职工10198人,其中专任教师9559人;普通中学和小学每百学生拥有教师数分别由1952年的3.47人、3.28人提高至2020年的7.7人和5.6人。同时,温岭文盲人数从1982年的27.04万人减少至2020年的5.14万人,净减少21.9万人;文盲率从1982年的30.9%下降至3.6%,下降27.3个百分点(1982年、2020年数据来自第三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
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日新月异
旧社会由于连年战乱,温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温岭开始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特别是1994年撤县设市后,温岭在“要想富,先修路”理念推动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飞速发展,使长期制约温岭经济发展的交通、通信等“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为温岭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交通从无到有,路网建设成绩斐然
温岭人常用民谣“藤岭腾半天,姆岭走半年,跌落小坑洋,湖漫捉骨转”来形容当时温岭交通状况的落后和险恶。旧社会道路基础建设艰难,以1916年开工建设的国道“浙闽线”为例,全程分“黄岩-泽国”“泽国-乐清”两段建设,前后历经18年建成,但因1938年日军进逼,不得不全部掘毁。新中国成立之后,道路建设加快,1958年起,贯彻“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方针,全力发展市内公路建设,至1987年大部分村庄均能行驶手扶拖拉机。1994年撤县设市后,温岭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并实现“村村通公路”,目前温岭已经形成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五道联网,铁路、公路、水路三路并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格局,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截止2020年底,温岭通车公路总里程(包括村道)2058.58公里,是1952年21.34公里的96.5倍。2009年9月,甬台温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了温岭铁路零的突破,当前杭绍台高铁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温岭将加入杭州一小时交通圈。2017年12月,龙门港建成通航,温岭由此进入“港口时代”。
(二)邮电通信全面覆盖,生活效率大幅提升
旧社会温岭邮电通信落后,1927年温岭邮局成立,至1937年开始邮局代办电报、电话业务,以1940年7月为例,日均收寄平信219件、挂号37件、包裹1件、汇票6张。新中国成立至撤县设市初期的40多年,温岭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仍然主要是通过电报和信件,通信的落后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撤县设市后,温岭借助国家大力度加快通信设施建设的东风,通过“村村通电话”战略和“电话市”创建,强势推进了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2020年,温岭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19.79亿元。移动电话与互联网宽带全面普及。2020年末,温岭移动电话用户185.52万户,其中4G、5G用户156.63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52.9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160.57万户;2020年全年温岭快递包裹46829.21万件,快递业务收入14.24亿元。
(三)滨海之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华丽蝶变
旧社会温岭城区建设落后,清末时为“八街四巷”,新中国成立以前城内街巷20多条,总长6080米,主街道有“中司前、坊下街、尚书坊、南门街”等,其中“卖鱼桥、中司前”为商业闹市,整体城市面貌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加快,如人民路建成于1958年、温岭大会堂建成于1957年、温岭剧院建成于1963年等。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和人员流通的更加频繁,城镇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建设开始蓬勃发展,尤其是撤县设市后,城市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过百年建设,温岭这座滨海美城拔地而起,锦屏公园、东辉公园、九龙湖公园、体育中心、医疗中心、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等一大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丰满了温岭的城市形象。温岭城区面积从2.6平方公里扩大到121.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核心建成区40.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的51.34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41.62万人,城镇人口92.09万人,城镇化率65.03%;。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史,也是温岭人民一部负重前行的奋斗史、一部披荆斩棘的改革史、一部万众一心的创业史、一部破茧成蝶的发展史。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温岭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温岭发展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但坚信只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定能再创温岭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