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7-08 08:53: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近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为切实做好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今年我市将推出“五条举措”,制定政策法规,完善管理机制,明确专项保护资金,进一步守好一方绿色“活化石”。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被称为有生命的绿色“活文物”“活化石”,是一座城市、一个乡镇、一个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我市目前拥有古树名木250株,有银杏、罗汉松、樟树等,其中有2处古树群(温峤镇梅溪村小明因寺古树群和温峤镇楼旗村古树群),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品种13株,国家二级保护品种20株,国家三级保护品种217株。历史最长的距今已930多年。
今年,我市一方面将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做到统一悬挂、维护、更新古树名木铭牌,每个铭牌上均有对应的树种、编号、树龄等信息及二维码,并进一步增强铭牌防褪色性能;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对古树名木进行日常管护,把每株古树落实到管护单位和管护人,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能够及时开展抢救复壮、病虫害防治,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研究古树名木树下车辆通行等相关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安全。为进一步加深科学养护,增强树木活力,目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已邀请浙江林学院古树名木救护有限公司专家到现场勘查,对需要修复的6株古树,制定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方案,预计9月完成修复工程。其中,针对温峤镇小明因古树群古树比较集中,且高大郁密(最高的古树达29米),有枯枝掉落的安全隐患,通过制作警示牌放置在小明因路口,并安排古树名木修复工程人员对枯枝进行修剪,预计9月份完成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