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3-28 16:16: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无论是绿色发展还是美丽乡村建设,水环境治理与建设乃是重要环节之一,在继续推进“五水共治”、“河长制”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与排放,尤其是工业用水情况。充分发挥好规模上工业的“节水减排”,利用“减排”考核指标,助推我市绿色发展。
一、2020年规模上工业用水基本情况
2020年,我市规模上工业主要用水品种有:地表淡水、地下淡水、自来水、其他水(主要是蒸汽)、雨水;外供水有:自来水、其他水(台州森林造纸有限公司热力外供)。规模上工业总取水9341.3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0%。(规模上工业分水种取水情况详见下表)
2020年规模上工业分水种取水情况 | ||||||
合计 | 地表淡水 | 地下淡水 | 自来水 | 雨水 | 其他水 | |
取水量(万立方米) | 9341.37 | 7273.32 | 1.68 | 2055.10 | 1.76 | 9.51 |
占比(%) | 100.00 | 77.86 | 0.02 | 22.00 | 0.02 | 0.10 |
取水量增幅(%) | 1.96 | 1.18 | -80.28 | 5.01 | -25.49 | 82.83 |
1、地表淡水取用情况:取水7273.3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主要有:(1)造纸和纸制品业占3.22%,增长8.8%,拉动规模上工业地表淡水取用增0.3个百分点,该行业主要因为台州森林造纸有限公司情况发生变化(一是产能增加导致用水增加;二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为提升原纸的品质,降低了重复用水量,导致取水量大幅增加;三是生产低克重高强度原纸,需要消耗大量蒸汽,且断纸频率过高,蒸汽浪费多)。(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0.95%,增长2.1%,增长较快的有台州曙光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建华呈隆建材(台州)有限公司等。(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2.00%,增长5.8%,拉动规模上工业地表淡水取用增0.1个百分点。主要是温岭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增加一炉一机运行,用水量增加,增长9.4%。(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92.58%,增长1.0%,拉动规模上工业地表淡水取用增0.9个百分点,因温岭市供水有限公司供水范围扩大,取水量增加。
2、地下淡水取用情况:取水1.68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0.3%,主要原因是我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取用。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年有井水使用,本期无井水使用;通用设备制造业取水占49.79%,下降65.0%,影响规模上工业地下淡水取用降18.2个百分点;还有金属制品业影响规模上工业地下淡水取用降3.9个百分点。
3、自来水取用情况:取水2055.1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0%,28个大行业13个下降15个增长,因2020年降雨量少,用水不足,温岭采取了一些控水节水的办法,如低压供水、乡下隔日供水等措施,但规模上工业运行较好,多个行业、多数企业生产增加用水增加,同时自来水供水范围扩大,一部分自来水是直供的,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取水占58.80%,增长9.8%,拉动规模上工业自来水取用增5.5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取水占5.59%,增长4.6%,拉动规模上工业自来水取用增0.3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取水占6.05%,下降14.5%,影响规模上工业自来水取用降1.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取水占1.11%,增长24.8%,拉动规模上工业自来水取用增0.2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取水占5.12%,增长16.4%,拉动规模上工业自来水取用增0.8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取水占9.76%,增长9.8%,拉动规模上工业自来水取用增0.9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取水分别占2.53%、3.11%、2.16%,同比分别下降9.5%、4.8%、33.3%,影响规模上工业自来水取用分别降0.3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
4、雨水收集利用情况:因2020年降雨量少,雨水收集利用下降较快,且几乎都是上半年的,下半年很少。取水1.76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5.5%,主要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雨水收集利用占87.62%,下降14.3%,影响规模上工业雨水收集利用降10.9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本期无同期有,影响规模上工业雨水收集利用降14.3个百分点。雨水收集利用主要集中在松门镇、箬横镇、东部新区。
5、其他水使用情况:因节能控煤,我市规模上工业企业减少了原煤而增加了热力使用,所以其他水(主要是蒸汽)使用增长快。取水9.5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8%,主要是:农副食品加工业(浙江联大鱼粉有限公司)、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取水分别占规模上工业其他水使用的10.56%、1.83%,2020年有使用而上年无使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取水占63.63%,增长102.2%,拉动规模上工业其他水使用增58.8个百分点;造纸和纸制品业取水占19.34%,增长4.6%,拉动规模上工业其他水使用增1.5个百分点;而金属制品业取水占4.63%,同比下降1.8%。
二、规模上工业用水特征
1、净取水量下降,节水成效明显。2020年,在我市用水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积极采取节水措施,节水工作成效明显。规模上工业净取水量2304.0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2%,单位增加值净取水量下降8.5%,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单位增加值净取水量下降7.9%,另外单位增加值净取水量下降超过10%的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等。
2、外排水量明显下降,“截污减排”收效显著。2020年规模上工业外排水量1624.67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5%,单位增加值外排水量下降11.7%;规模上工业外排水率为70.5%,比上年缩减2.6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增加值外排水量下降的主要行业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37.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0.1%)、医药制造业(下降28.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20.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8.6%)、汽车制造业(下降12.5%)、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8.7%)等等。
3、重复用水率提升,助推绿色发展。2020年,我市规模上工业重复用水量2.77亿立方米,重复用水率达92.3%,比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节水成效明显,助推绿色发展。其中:造纸和纸制品业重复用水量0.18亿立方米,重复用水率达87.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重复用水量2.59亿立方米,重复用水率达99.4%;金属制品业重复用水量27.05万立方米,重复用水率为20.0%;医药制造业重复用水量4.3万立方米,重复用水率为28.7%。
三、规模上工业用水存在的问题
1、单耗低,节水压力越来越大。2020年,我市规模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耗用新水量12.1立方米,23个大行业均低于此水平,只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5大行业超过平均单耗,此5大行业只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单位增加值净取水量下降,分别下降1.2%、18.6%,节水压力越来越大。
2、重复用水普及面窄,主要行业拉动不强。重复用水是实现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方式。我市整体重复用水率虽超过90%,但主要是受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重复用水率偏高的行业拉动。从行业大类看,仍有13个大行业无重复用水,主导行业重复用水率低或无重复用水,如通用设备制造业(0.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0.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0.5%)、农副食品加工业(2.4%)、汽车制造业(无重复用水);分企业看,有重复用水的企业仍然偏少,覆盖面较窄,2020年10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重复用水的企业70户,仅占6.5%,覆盖率不足一成。现有重复用水的企业深度挖潜空间有限,重复用水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3、用水管理仍需加强,主要行业外排水率有待降减。2020年,我市规模上工业主导行业用水效率需要提升,如:通用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外排水率均超过78%,有待降减。随着我市工业化的推进,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紧缺,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偏低,部分企业生产取用的地下水,取水成本较低;部分企业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大多数企业没有节水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部分地下淡水、地表淡水使用计量不健全;加之部分人员对水环境的危害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够,与当前水环境治理、“节水减排”要求相差很远,用水管理仍需加强。
4、非常规水资源应用欠缺,用水结构有待优化。我市规模上工业用水以地表淡水和自来水为主,非常规水资源应用欠缺,在节能“控煤”的考核要求下,企业热力(蒸汽)消耗增加,其他水使用占0.10%;由于2020年我市少雨缺水,雨水收集利用只占0.02%;污水处理企业由于地处偏僻,不在工业区范围,且处理后的水未达到工业使用标准,我市规模上工业中水使用缺失。在保护和控制地下水用量的情况下,提高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能有效缓解地表取水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几点建议
1、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合理监管,做好区域规划。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根本办法,对高耗水、高污染项目进行合理控制,减少工业废水排放,促进环境改善。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所处地域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项目,适度控制高水耗的配套生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对企业用水情况进行监控检测,加大对企业用水的监管力度,对不安装水计量设备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处罚;对用水量大的企业应定期核查;要加大淘汰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高耗能企业的力度;要对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实行满足用水需求和优质优供的政策等。
2、多管齐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循环经济。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进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加快规划和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健全水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再生水资源规模化利用,推广中水回用技术,组织有条件企业新上中水回用项目,引导工业企业直接利用中水;加强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实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考核;建立排污许可和污染者付费制度、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废水的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进一步优化取水结构,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开展非常规水源推广工作,鼓励企业使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积极推广雨水收集技术,鼓励企业新建雨水收集池等装置;加强水的循环利用,提高重复用水普及率,扶持企业开展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快污水处理产业化进程,对于使用中水企业给予补贴和优惠,不断提高非常规水源利用。
总之,加强水环境管理,减少整体水污染量,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提升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3、加大节水宣传,倡导节约高尚理念,提高企业和全民节水意识。一是大力开展企业节水的宣传活动,倡导企业节约用水,激发企业节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普及节约用水的科学知识,引导民众以及各行业企业特别是一些重点耗水企业参与节水工作,提高节水意识,创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氛围。三是组织相关部门和重点耗水企业赴节水程度较先进的地区考察学习,开拓思路,学习领先的节水理念、节水技术,提升我市各行各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