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级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十一五及以前 > 专项规划

温岭市风景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1-11-30 20:52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浏览次数: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日渐清晰化和重要化,它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带动和催化产业,而且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综合生活水平及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我市具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经过“九五”期间的准备阶段和“十五”期间的不断建设,我市风景旅游资源的框架体系已经形成,各项基础设施也在逐步配套,旅游发展从九五期间的准备期,到十五阶段的起步期,“十一五”期间将进入发展期。因此,未来的五年,是我市旅游发展的关键五年。只有认清自身优势与特色,改进问题与不足,在加强景区建设、突出重点产品、树立整体形象、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强化旅游营销和市场开拓,才能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扩大份额,从而有效地把我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保证我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风景旅游业“十五”发展总结

“十五”期间,是我市风景旅游业搭好框架,夯实基础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以及旅游行业全体员工的努力和有关部门乡镇积极配合下,我市风景旅游业取得了以下七方面的主要成绩。

1、构筑框架──以景区建设为根本,强化资源建设,全市“硐、海、山”为主题的中、东、西三大特色各异的旅游区格局基本形成

我市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由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园区、方山--长屿硐天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十个市级风景名胜区组成。近年来,为了有效展示我市风景旅游资源的价值,提供具有温岭特色的旅游产品,我们在方山-南嵩岩传统景区的基础上,投入上亿元资金对长屿硐天景区和东部滨海景区等进行开发建设。

⑴长屿硐天景区

长屿硐天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基本完成规划制定的近期目标。开发了凌霄硐、八仙岩、观夕硐和双门硐等景点,共开发了硐群2个,大小石硐126个,硐内面积2.3万平方米。征用土地230多亩,拆迁长屿硐天总入口堵头,搬迁景区内坟墓3000多座和垃圾场1处。其次,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标准,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双门硐石台门,并配套游客中心和影视厅;投资200多万元,完善景区交通设施。新建和改建了总入口、八仙岩、观夕硐、双门硐四处生态停车场,面积1万多平方米,生态旅游厕



所4处;结合危险岩处理,对岩硐及周边环境改造;此外,还按标准建设一批旅游区公休设施,征用了200多亩荒地,种植林木花果。投资60万元建设自然岩洞音乐厅, 八仙岩寺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景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

⑵方山-南嵩岩景区建设

方山-南嵩岩风景区共投入2500万元,使整个风景区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开通方山新入口道路,完成了长90多米、宽8米的隧道工程,使景区骨干道路和游步道基本形成;二是加大对南嵩岩景区投入,拆除南嵩岩入口堵头,硬化南嵩岩入口道路, 使方山、南嵩岩景区游步道基本完善。三是建造西天门、瑶池、鹊桥、龙犟门、蝙蝠洞等一批优秀景点。四是完善游客中心、亭、厕所、座凳、垃圾箱等服务设施。五是规范景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⑶东部滨海景区建设

东部滨海旅游区由石塘、松门滨海、东浦新塘生态园区构成。目前,旅游区开发建设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石塘千年曙光园建设已全面启动,共投入资金2000万元, 建设了千年曙光碑、环海公路、景区干道、游步道、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后山购物街、后山台门和民俗风情表演观演台、石凉亭、旅游厕所等旅游设施。

⑷其他景区

东辉公园于2002年底实现了国家2A级旅游区目标,钱江工业旅游区已成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大型综合性现代城市公园—锦屏公园完成8500万元的一期建设, 红岩背、寒坑龙潭、楼旗尖主景区基本按照规划实施。红岩背景区骨干道路基本形成, 红岩观主殿已改造完成,绿化、服务设施均有较大改善;寒坑龙潭在景区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景区入口建设已经完成,景区内步游道、旅游厕所和部分基础设施也得以改造;楼旗尖景区游步道已初步形成,凉亭、座凳等服务设施也基本能满足要求。

通过以上建设,我市以中部硐天文化旅游区为龙头,西部山岳风光旅游区、东部滨海风情旅游区为两翼,以硐、海、山为主题,东、中、西三大特色各异的旅游区格局已经形成,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2、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合理景区布局,确保严格保护前提下有效利用

规划是龙头,规划出效益。为了保证我市风景旅游业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尽快赶上全国和周边地区发展步伐,十五期间我们以“以规划为先导,靠规划增效益”为宗旨, 集中人力物力,邀请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水平科研机构为我市风景区和旅游业编制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15个。其中包括《温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屿硐天风景区总体规划,长屿硐天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方山-南嵩岩风景区总体规划及详细建



设规划,东部滨海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石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千年曙光园详细建设规划,红岩背和楼旗尖风景区总体规划,寒坑龙潭风景区建设规划,紫莲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流庆寺风景区总体规划以及部分景区入口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的编制,有效地保障了我市旅游业少走弯路,在严格保护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快速发展。 3、积极开拓──以市场营销为手段,注重宣传促销,由沪温地区构成的旅游目

标市场日渐稳固

在抓好景区建设的基础上,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渠道多元化方式,积极搞好旅游宣传营销工作,成功举办了“中国新千年、新世纪曙光节”、“中国石文化旅游节”和“长屿硐天岩洞音乐会”这样一系列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并成功地运用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使温岭旅游从崭露头角,渐为人知,逐步成为浙江沿海知名旅游地。

⑴市场定位准确。按照我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客源市场定位,明确以台州、温州市场为基础市场,以长三角、杭州、上海、宁波等地为目标市场,以福州、苏南地区为机会市场,旅游规模超过预期目标。

⑵线路组合渐趋成熟。围绕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石塘滨海旅游区三大景区的“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普遍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喜爱。

⑶知名度不断提高。举办“中国石文化旅游节”、“中国岩洞音乐会”、“千年曙光节” 等各类节庆活动,提高了我市旅游品牌知名度。通过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等活动,不断提升了景区的美誉度。

⑷营销策略逐步多样化。通过参加旅游交易会,投入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 制作旅游宣传品,组织各类促销活动,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开发和巩固了客源市场。

4、稳步增长──以扩大规模为主题,采取有效措施,旅游业逐步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⑴旅游规模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渐重要

温岭旅游业从1998年起步以来,短短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旅游业产出效益不断提高。2000年,温岭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0亿元,相当于全市当年生产总值的4.3%,其中景区门票收入651.2 万元。到2005年,温岭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3.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01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2%,其中门票收入1473.7万元。整个“十五”期间游客人数总体年均增长达到24.19%,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6.57%。旅游业已成为温岭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表1 2000-2005年温岭市旅游发展指标一览表

年 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旅游者人次(万人)


102.6


139.9


214.4


225.5


243.3


303.13

比上年增长(%)

95.4

36.4

53.3

5.2

7.9

24.6


旅游总收入(亿元)


7.70


11.74


16.35


18.64


20.12


25.01

比上年增长(%)

130.5

52.5

39.3

14.0

7.9

24.3

景区门票收入(万元)

561.5

661.7

908.3

1166.6

1218.5

1473.7

比上年增长(%)

-13.8

17.8

37.3

28.4

4.5

20.9

占全市生产总值(%)

4.3

6.1

7.5

7.5

7.0

8.2

占三产增加值(%)

13.0

17.7

21.0

20.7

19.0

21.6


表2 “十五”期间全市旅游发展规模一览表

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十五累计


游客人数

国内游客(万人次)

139.04

213.09

224.18

241.8

301.77

1119.88

海外游客(万人次)

0.86

1.31

1.3

1.48

1.36

6.31

其中居民家庭接待


1.01

1.1

1.11

0.93

4.15

宾馆饭店接待


0.3

0.2

0.37

0.43

1.3

合计旅游人数

(万人次)

139.9

214.4

225.5

243.3

303.13

1126.23


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十五累计


旅游收入

国内游客人均消费

(元)

741

694

780

785

785

764

海外游客人均消费

(美元)

2017.6

1446.2

1070.9

908.84

897.69

1202.88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10.3

14.78

17.49

18.98

24.02

85.57

海外旅游收入

(万美元)

1735.1

1894.5

1392.2

1345.08

1223.28

7590.16

合计旅游收入(亿元)

11.74

16.35

18.64

20.12

25.01

91.86



2000年-2005年温岭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分别为4.3%、6.1%、7.5%、7.5%、

7.0%、8.2%,旅游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显著增加。温岭旅游业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

⑵入境旅游快速增长,市场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 温岭市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温岭共接待海外游客1000人次,旅游收入为331.30万元,2005年温岭市海外旅游收入0.99亿元,接待游客1.36万人。98-05年,赴温岭旅游的海外游客年均增长45.23%,旅游收入年均增长62.49%。

同时,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也蓬勃发展。温岭所处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市场潜力巨大。在稳固与发展温州、台州客源市场的同时,也逐步向华东、福建市场拓展。上海、杭州、宁波、及福建客源市场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方山和长屿硐天的游客80%以上来自外地,以长屿石文化为特色的温岭旅游品牌正在逐步形成。温岭市国内旅游业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温岭市旅游市场初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5、依法管理──以法规条例为依据,加大执法力度,风景区和旅游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⑴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温岭市的旅游行业的管理正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管理力度逐渐加强。1998年4月,温岭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成立(温编〔1998〕26号文)确定温岭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并以温编〔1998〕39号文明确了风景旅游管理局的职能。局机关编制13人,旅游监察大队3人,已满编。机关分一办两科(办公室、行业管理科、规划建设科)。下属事业单位三个,其中长屿硐天管理处核编5人、石塘管理处和大溪管理处核编各3人,三个管理处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分别合署办公。2002年,温岭市风景旅游监察大队成立,核编3名,充实和加强了旅游行业管理队伍,健全完善了旅游行政管理体系。

⑵政策制度相继出台

为了使风景资源不受破坏,温岭市政府及景区管理部门制定了多项保护制度及措施,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温岭市市域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温岭市风景旅游管理办法》、《长屿硐天风景资源保护规定》、《长屿硐天环境保护制度》、《长屿硐天防捕猎制度》、《长屿硐天古树名木保护制度》、《长屿硐天文物及古建筑保护规定》等近20部。

⑶风景资源得到保护

初步形成了由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组成的比较完整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在



台州市内率先开展市级风景名胜区命名,有效地保护了我市的风景资源。风景名胜区面积由原来的26.16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87.49平方公里。设立长屿硐天、大溪、石塘三个风景管理处,出台了《温岭市市域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管理暂行规定》,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切实抓好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工作。根据长屿硐天景区旅游开发的需要和当地采矿业的实际,划定禁采区、控采区和可采区,较好地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和风景资源保护问题。拆除方山峭斗寺等一批违章建筑,对少数破坏风景名胜资源者予以坚决制止。2001年10月长屿硐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⑷行业管理不断加强

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和开展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为载体,全面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秩序整顿,使旅游行业发展逐步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管理轨道。一是规范旅行社经营。我市旅行社发展到9家,完成旅行社规划要求。整治和规范旅游市场,加强对旅行社的业务指导。二是完善旅游宾馆饭店建设。继续调整和完善饭店的区域布局和星级结构,注重扩大星级饭店覆盖面,但总体床位数和宾馆饭店数尚未达到规划和市级需求,汇其乐大厦被评为三星级饭店,温岭国际大酒店成为我市首家绿色饭店。三抓旅游管理队伍建设。共举办导游员资格证培训班、饭店主管领班培训、宾馆(饭店)职业英语培训、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及安全员培训等11批次,共培训2000余次。同时,还要求各旅游企业开展内部培训。

6、培育产业──以旅游产业化为目标,带动相关行业,大旅游、大产业的局面正在形成

旅游业的发展,除了旅游产业本身发展外,还极大地促进了全市餐饮服务、商业金融、文化事业、邮电通讯、信息行业以及交通运输、建筑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2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新世界国际大酒店),三星级3家(温岭国际大酒店、泽国万昌宾馆、汇其乐大厦),二星级7家(温岭宾馆、温岭饭店、明珠宾馆、长城宾馆、太平大厦、望湖大酒店、鸣翔宾馆),正在申报三星1家(海天假日酒店)。到2005年底,拥有客房1182间,床位2171张,全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15478.44万元,上缴营业税939.10万元,平均客房出租率52.34%; 旅行社9家:东亚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假日旅游公司、温岭市旅行社、青年旅行社、春秋旅行社、阳光旅行社、大众旅行社、交通旅行社;省级旅游推荐商场2家:东海商城、珍珠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560人。

作为本风景旅游服务基地的温岭市区,通往各景区的交通网络也十分便捷。开通了旅游观光巴士、旅游专线车。并在市区和市区通往风景区的道路设置了中英文对照

的交通、风景区指示牌100多块。在市区和各主要景区现有旅游厕所60座,并设有残



疾人厕位。开设了温岭旅游网站,通过互联网向人们广泛宣传、介绍;此外全市还开通了四十万门国际、国内程控直拔电话。设有晚间固定演出场所及歌舞厅等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在长屿硐天景区内还设有昼间固定文艺表演场所。

7、整体推动──以旅游发展为带动,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创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

⑴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知名度。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使资源品味得以提高,长屿硐天建成了国家4A级旅游区,长屿-方山景区作为雁荡山地质公园三大核心景区之一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长屿硐天与方山景区联合成功申报温岭方山──长屿硐天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创建了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极大地扩大了我市知名度。

⑵很好地促进了全市生态环境建设。2002年,温岭市通过了《温岭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评审,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05 年达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

⑶明显促进了全市城乡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艰苦努力,我市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江南水乡的城市风貌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进展,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我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同步提升,为构建和谐发展的新温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景区建设缺乏深度,价值内涵挖掘不够

尽管各景区近年都加强了景点建设和环境治理,但由于资金不足原因,近几年建设规模较小,加上一些建设项目也都处于建设期尚未完工,因此景区自身的建设发展速度较慢,造成景区面貌“涛声依旧”,景区环境容量有限,特别是对长屿和石塘的“石文化”以及方山-南嵩岩的历史文化没有很好得到挖掘。长屿硐天、石塘、方山-南嵩岩景区的后续开发都没有同步跟进,特别是以石塘景区为主的滨海旅游开发滞后, 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2、传统产品后劲不足,旅游观光类型单一

温岭的风景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应该具备观光、休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但由于景区建设缺乏大手笔, 目前全市旅游的初级阶段特征还十分明显。尤其是对资源的利用上,还主要集中在硐天风光、山岳风光和滨海风光等自然景观的观光旅游上,辅以少量宗教旅游。因缺乏休闲娱乐设施和度假场所而使得休闲度假及参与性旅游基本空白,科研科普、文化探源等旅游更是寥寥无几。因此,风景资源的综合价值未能得到很好利用,也使得温岭



旅游产品老面孔多,新创意少。

近年来,温岭市的度假休闲、商务会展、工业旅游、绿色生态等旅游产品类型有所发展,但是赴温岭的旅游者特别是旅行社组团游客仍以游览观光为主。这说明温岭的旅游产品类型还不够丰富,现有的观光游览以外的旅游产品知名度、开发力度以及吸引力还不够,缺乏特色、创新度以及参与性。从游客抽样调查看,在对温岭旅游特色认知方面,调研对象的选择比较集中,有35.9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石文化,而有39.04%的被调查者认为海滨风情最能代表温岭的特色,还有25%的被调查者则是认为石塘渔村最具特色。类似的关于“游客最喜欢的温岭景区”调查中,接近一半49.21%的游客认为是“长屿硐天”,而40.77%的游客选择石塘,另有10.02%的游客回答是方山。从目前来看“长屿硐天”仍然是温岭旅游主打品牌,游客对其满意度也最高。而对于“温岭景区建设”方面,只有22.87%的认为“很有特色”,而61.64%的游客反映“一般”,还有15.68%的游客认为“特色不强”。这就说明了温岭在景区建设,产品开发方面仍有欠缺, 景区的产品类型单一,无法给游客造成独特的影响,这也影响了游客的重游率。

3、旅游商品供给不足,旅游消费结构欠佳

我市虽然已开发了一些旅游商品,但旅游商品仍显太少,销售渠道不畅。温岭土特产很丰富,西瓜、草鸡、温岭高橙、松门白鲎等都较具特色和知名度,但目前还没有旅游商品销售的专门渠道。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表示了对当地没有独特旅游纪念商品的遗憾,并表示如果能代表地方特色,一定会进行适当的消费。目前对温岭旅游商品比较集中的认知是珍珠、温岭高橙、海鲜等,还有部分被调查者提及了温岭的石雕产品等其他的产品。

另外,景区内容少,容量小,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服务行业发展相应迟缓, 致使游客消费基本集中于门票、交通等刚性消费,而娱乐、购物等消费比重很小。这不仅使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全市旅游经济整体效益。

4、长屿方山一枝独秀,总体格局仍不均衡

⑴景区之间不均衡──传统景区“半壁江山”。虽然目前全市整体旅游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各景区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从表3可以看出,由长屿硐天、方山- 南嵩岩和滨海三大旅游景区组成的全市旅游主体,2005年游客数和门票收入分别占全市的19.41%和62.66%。而其中长屿硐天更是一支独秀,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占全市的10.43%和51.45%,成为全市旅游的“龙头”。

但也应该看到,其他景区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太平双溪等市级风景区及购物旅游等发展迅速,使得三大景区在全市的比重逐步降低。



表3 2000-2005年三大景区游客数与旅游收入占全市比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全市景区游客数

(万人次)

102.91

198.28

428.21

457.44

563.97

671.86

其中:长屿硐天景区

32.10

54.14

73.85

64.23

68.77

70.11

方山-南嵩岩景区

10.93

21.29

20.79

14.02

15.19

17.86

滨海景区

32.20

45.63

43.42

17.89

39.55

42.45

上述三大景区合计

75.23

121.05

138.06

96.14

123.51

130.42

三大景区游客数占全市比例(%)


73.10


61.05


32.24


21.02


21.9


19.41

其中:长屿硐天景区

31.19

27.30

17.25

14.08

12.2

10.43

方山-南嵩岩景区

10.62

10.04

4.85

3.07

2.69

2.66

滨海景区

31.29

23.01

10.14

3.91

7.01

6.32

全市合计景区门票收入(万元)


561.52


661.66


908.34


1166.63


1218.52


1473.7

其中:长屿硐天景区

387.77

490.14

709.36

625.21

817.79

758.27

方山-南嵩岩景区

37.24

61.56

71.22

75.76

92.06

116.92

滨海景区

51.12

33.19

45.82

50.63

60.38

48.22

上述三大景区合计

476.58

584.89

826.40

752.41

970.23

923.41

三大景区门票收入

占全市比例(%)

84.87

88.40

90.98

64.49

79.62

62.66

其中:长屿硐天景区

69.06

74.08

78.09

53.59

67.11

51.45

方山-南嵩岩景区

6.63

9.30

7.84

6.49

7.55

7.94

滨海景区

9.18

5.02

5.05

4.41

4.96

3.27

⑵景区内部不均衡──新兴景点“门庭冷落”。在传统风景区内部不同景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方山-南嵩岩风景区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方山景区,其游客占方山-南嵩岩全部游客的85%以上,而南嵩岩景区游客较少。长屿硐天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八仙岩、双门硐两个景区,其游客占本风景区的90%以上,崇国寺、野山游客寥寥。

5、旅游宣传力度不足,营销意识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长屿硐天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成功后,城市旅游功能逐步完善,景区开发初具规模,旅游行业管理得以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



已逐渐成熟。但是目前我市旅游市场开发经费投入较少,旅游宣传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宣传效果不明显,旅游企业普遍促销意识不强,营销力量薄弱,市场开发工作仍滞后。

6、激励制度尚未形成,建设投资渠道单一

⑴旅游尚未引起各方高度重视。所在景区发展和旅游商品开发不可能全部靠政府投入,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协助旅游事业发展。近几年,我市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也没有把旅游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不能引起相关部门和组织的足够重视,特别是景区所在的镇、街道、村以及相关企业,旅游尚未真正摆到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高度,政府重心仍然集中在传统的工业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景区的发展速度。

⑵吸引投资力度不够。虽然前几年我市出台了许多引导和鼓励投资旅游业开发的政策和措施,但推出的旅游招商项目基础性工作不够,优惠政策没有吸引力,多方引资力度不够,导致旅游开发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一。

7、多种矛盾长期并存,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全市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但是也一直受到多种矛盾的困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建设用地的矛盾。突出表现为景区周边快速城镇化对风景区用地形成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风景区周边村镇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大量早期建设的住宅已到使用年限急需更新。另一方面,新增加的人口需要新建住宅。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这些新建的住宅在位置、建筑形式、高度等方面对风景区的景观造成了较严重的冲击。比如长屿硐天双门洞景区和八仙岩景区,村镇整体布局上紧贴山体外侧,堵塞了风景区主要入口,挤占了风景区外围景观延伸空间, 阻挡了景观视线,使风景区处于村庄包围之中。而且,新住宅建筑密度过大,外形、用材、高度都与长屿硐天风景区的“石文化”氛围不符。石塘更是因为大量现代建筑的兴建而使这座滨海古镇逐步失去历史文化名镇的风貌。

第二是多头管理的矛盾。景区内除了风景旅游管理部门外,还涉及到城镇建设、宗教、林业、国土资源管理等众多职能部门。风景区、旅游区、宗教寺庙、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机构叠置,对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景区内部分宗教建筑缺乏规划审批,用地上随意扩张,规模、风格、色彩等方面又与历史和环境极不相称,因此降低了整个风景资源的品位。而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屋民居急需保护抢救却缺乏资金。

第三是部门之间的矛盾。包括政府与地方,景区与所在乡村在管理、开发和利益等方面的矛盾。



上述这些矛盾,对景区建设和旅游业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规划依据

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科文组织,197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第六届大会通过,198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第九届大会通过,1998年;

4、《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1985年6月;

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

6、《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年;

7、《旅游规划通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

8、《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建设部2002年;

9、《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10、《浙江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11、《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

12、《台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8—2020)》,台州市旅游局、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1998年;

13、《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14、《温岭市东海塘围垦区总体规划》,温岭市东海塘围垦工程指挥部,2005年。

四、“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的阶段定位与发展原则

(一)“十一五”期间旅游发展的阶段定位

如果把旅游发展划分为准备期、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则经过20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准备期和“十五”五年的起步期,我市旅游业“十一五”期间应该进入旅游发展期。该阶段有两大特点:

一是本阶段将是全市旅游发展继往开来,大旅游、大发展的五年。对温岭旅游能否在将来全省和周边地区站稳脚跟、取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二是本阶段将是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大的“建设高峰期”的五年。大量景区建设、接待设施、旅游促销等工作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大量资金。

(二)“十一五”期间旅游发展的七大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保护、利用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有机协调和平衡旅游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关系,避免盲目的、破坏性的开发,对于现在尚无能力开发的旅游资源要妥善加以保护。尤其对于诸多风景名胜资源,必须严格遵循国家“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



2、特色原则

就是根据地方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展旅游活动。有特色的旅游区才有竞争力,才有生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温岭市域旅游资源类型非常丰富,既有优美的山岳景观,又有多样的水体景观,既有茂密的森林植被,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清新的田园景观,同时其各个景区内的景观在分布上相对集中,如方山──南嵩岩景区中的方山、龙犟门和狮峰景点密布,令人目不暇接,且景观资源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生相倚,互为衬托,结合得十分紧密。尤其是世界奇观长屿硐天、中国石塘千年曙光的资源品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对于开发都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对比雁荡、天台、台州、仙居以及浙东南邻近地区的资源分布,运用“空隙定位”的理论,今后温岭旅游应大作硐、海、山的文章,加强宣传、精心包装推向市场。

3、有序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应该服从国家、省市高层次的发展战略,如《浙江省旅游总体规划》、《台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等,同时应该考虑与各项有关区域发展建设的重要规划,如《温岭城乡一体化规划》、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部门的专业规划,彼此互相衔接。在考虑本地的同时,要考虑周围其它旅游景区的建设(如雁荡、台州的规划等)。有计划、有重点的分期、有序地对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加强各种旅游保障要素的建设,在“吃、住、行、购、游”上进行综合、合理的配置,完善对旅游资源的管理,避免有限的资金全面开花而形不成整体气候。

4、全面原则

即除了目前观光之旅外,还应该根据全市资源的多样性,针对本地及邻近客源市场,积极发展科学考察游、休闲度假游、商务会议游、生态健身游、修学科普游等其它多种旅游,充分发挥资源的多功能、高价值。

5、精品原则

温岭的风景资源是一流的,因而对风景资源的利用也必须是高品位、高质量、高起点的。在严格保护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任何建设项目都必须精心策划、精心施工,开发一个,成功一个,绝不能粗制滥造甚至造成对景观、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6、联合原则

浙江省是一个风景旅游资源大省。雁荡山、仙居、天台,玉环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均在本风景区周围。因此,应充分利用风景资源的集聚效应,通过区域旅游联合来发展自身市场。同时与上海、杭州等重要旅游城市的旅游企业联合促销,吸引来这些城市的旅游者来温岭观光。

7、富民原则



将旅游开发与扶贫攻坚相结合,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振兴和综合发展,特别是加快西部山区、东部渔区村镇共同致富的步伐。

(三)十一五”期间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我市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构建国家级、省级、台州市级和温岭市级风景旅游资源体系。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建成集硐天文化游、山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农业生态游、红色教育游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强市,华东地区知名的旅游胜地。使旅游产业成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成为三产的重要产业。

经济目标:至2010年,国内外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其中宾馆饭店接待的海外游客达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5.84亿元,其中旅游创汇2100万美元。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力保在全台州前列。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9.3%(全市GDP为600亿),相当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22℅以上。

社会目标:通过旅游开发,进一步扩大我市知名度,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改善城镇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为巩固优秀旅游城市和建设真正的宜居城市作出贡献。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对景区周边村镇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渠道。

生态目标: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区域生态面貌和城乡社区面貌的改善,逐步形成旅游发展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城乡居民在兴旅致富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财富。“十一五”规划期间确保全市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为100%,力争建成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绿色饭店, 为建设生态市作出贡献。

五、“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构思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温岭旅游资源的种类优势和特色优势,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在“五个统筹”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加强四大旅游区建设,完善旅游六要素,创建“硐天、阳光、大海、神山”的优势品牌,开辟都市休闲、空中花园、硐天文化、海洋海岛、石塘渔镇、产业旅游等特色旅游,把温岭建成东南沿海个性鲜明、特色突出、设施齐全、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风景旅游胜地,实现从省旅游大市向省旅游强市的跨越。

(二)构筑“四大板块,六大龙头”的旅游区格局

全市按照资源分布和不同主题划分为四大旅游板块:



⑴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区(含8个旅游景区)

⑵中部硐天文化旅游区(含3个旅游景区)

⑶西部山岳风光旅游区(含10个旅游景区)

⑷东部滨海风情旅游区(含5个旅游景区) 在四大板块中重点培育六大龙头:

⑴温岭方山-长屿硐天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园区);

⑵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区

⑶石塘滨海旅游度假区

⑷江厦省级森林公园

⑸工农业生态旅游

⑹南沙镬岛水桶岙海洋海岛度假区


表4 温岭市旅游资源总体格局一览表


旅游区

包含的旅游景区

资源特色

开发主题


中部硐天文化旅游区


①长屿硐天景区

②新河景区

③红岩背景区


硐天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


硐天文化宗教朝圣之旅


西部山岳风光旅游区

①方山—南嵩岩景区



神山奇水生态健身之旅

②太湖山森林公园景区


③江厦森林公园景区

山岳风光

④温峤古镇景区

森林公园

⑤紫莲山景区

宗教文化

⑥流庆寺景区

水利工程

⑦楼旗尖景区

生态农业

⑧球岩景区

革命教育

⑨七一塘景区


⑩坞根景区




旅游区

包含的旅游景区

资源特色

开发主题


东部滨海风情旅游区


①石塘景区

②箬山景区

③松门滨海景区

④东海塘景区

⑤东浦新塘景区


滨海风光渔乡文化娱乐休闲生态农业


千年曙光滨海风情之旅


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区

①城市旅游咨询中心

②锦屏公园景区

③东辉阁公园

④五龙山景区

⑤太平双溪景区

⑥寒坑龙潭景区

⑦九龙汇生态区

⑧北山、塔山公园


城市休闲自然山水


娱乐休闲亲近山水之旅

(三)建立“三级旅游服务中心,三大旅游专业市场”的旅游服务体系  三级旅游服务中心:

全市中心:温岭市区

全市副中心:大溪、泽国

区域中心:新河,石塘,松门

上述中心应具备较完善的对外交通条件、城镇基础设施、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每个中心应至少具备三星级(或以上)宾馆一座。

三大旅游商品专业市场:

⑴新河羊毛衫、帽业市场

⑵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

⑶横峰珍珠鞋业市场

(四)构建30分钟旅游交通框架

建立以市区为中心的“30分钟旅游快速交通网络”。

主要道路骨架:① 甬台温高速公路;②甬台温沿海大通道;③甬台温沿海铁路;

④76省道泽坎线及复线;⑤104国道泽国—大溪三界桥段;⑥大石和石松一级公路;

⑦湖雾—江厦—温峤—温岭市区—石桥头—松门(按二级改造)。⑧西环路、万昌路等大三角城市主干道。



(五)实施“136”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1──树立一个形象:

硐天文化、千年曙光、山海风光之旅3──开发三个主题:

硐天文化观光、滨海风情休闲、山水田园揽胜6──开拓六种旅游活动类型:

山岳硐天观光旅游,城市休闲旅游,文化科教旅游,海洋海岛度假旅游,工农业生态旅游,商务会展旅游。

六、“十一五”期间旅游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四大旅游区发展规划

(一)旅游发展的工作重点

1、优化旅游区──继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抓好城市休闲、长屿硐天、方山- 南嵩岩和东部滨海四大旅游区的建设,扩大旅游区容量,形成旅游区特色,优化旅游区环境。

2、旅游要素──针对围绕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配套、档次低的现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建设方针,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产业、配套建设。 3、培育市场──一是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扩大旅游市场范围。二是通过积极的

舆论宣传促进政府和群众参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全市办旅游、全民办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

4、改善机制──一是要理顺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在风景区和旅游行业管理上的关系,尤其是风景区及其保护地带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二是出台积极的旅游发展政策,包括招商引资政策、激励机制等。

5、组合线路──一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把中心城市休闲区与三大旅游区组合串线,实现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并重游览方式。二是各个旅游区内部加强休闲娱乐项目建设,合理建设道路,串联游线。

(二)四大旅游区主要发展规划1、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区

在已有公园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开发锦屏公园二期、九龙汇生态公园、北山公园、塔山公园、五龙山公园。同时,将锦屏公园、东辉阁等城市公园与城市近郊的十八道地、石景坑、五龙山、寒坑龙潭等优美的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发展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和外来商务人员的、以亲近山水、周末度假为主要功能的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和家庭旅游。为城市创造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居民休憩环境。结合新汽车站和火车站建议,建设游客接待和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便捷旅游服务。

太平双溪包括十八道地和石景坑,与城市距离较近,交通便捷,几分钟即可到达。



景区内山水风光秀丽,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十八道地,经过村民的开发,比较成熟, 游泳池、山寨式小屋等服务设施齐全。因此,整个景区应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开展野营、休闲旅游,加强十八道地和石景坑景点开发与建设,并提高开发档次和水平。

寒坑龙潭景区适合开展野营、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目前应改善景区入口面貌, 按照景区建设规划,逐步开发观音岩、跑马尖等景点。

2、中部硐天文化旅游区

以世界地质公园方山-长屿硐天开园为契机,全面推进景区建设。长屿硐天投资7000多万元,新推出二个硐群,全面推进四大景区建设;以双门硐景区石文化博物馆为建设重点,全面开发云水硐景区,建设休闲参与性项目;改造总入口,整治村庄, 建设“村里的风景,石上的文化”的景区入口景观;积极发展宗教文化,修建崇国寺, 打造崇国寺景区宗教形象;把长屿硐天建成以独特的硐天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特色,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世界独一无二的遗产风景旅游区。

新河应发挥历史悠久和文物古迹众多的优势,与长屿硐天联线开展文物古迹专项旅游。按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要求,加强现有文物景点的保护和建设,整理戚公祠周边环境,金清大桥两端的寺前桥街,保留着较好的石板街、石板房、石水井,古韵犹存,应与金清大桥作为一个整体而重点保留和保护。整理原城墙遗址并可部分修复供游人参观。

红岩背景区主要开展宗教、登山健身旅游。红岩观修复后,应逐步开发青龙庵等其它景点,整修游览步行道,建设观景亭等景观设施。

3、西部山岳风光旅游区

方山空中花园计划投资5000万元,营造空中花园景观,打响空中花园品牌;完成方山书院、新入口景观建设,构筑方山大环线,开辟方山与南嵩岩景区联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力争成为国家4A旅游区。

太湖山景区植被茂盛,景色秀丽。站在山上可东望太湖水库,西看太湖山尖小亭, 南望方山、羊角洞、剑岩,西南可观雁荡诸峰形奇景秀。规划改造104国道至仰天湖的道路至三级,逐步开发太湖水库、盘山古道等景点。利用仰天湖幽静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建设度假区,开展中老年高山休疗养旅游。

紫莲山景区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溪潭连珠,千年古刹,山环水绕,它集林、潭、石、泉、洞、水、峰于一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山顶建有九郎水库,山顶小盆地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颇有世外桃源之意境。今后应大量种植桃树、枇杷、柑橘等果林,尤其是桃树林。特别鼓励城镇居民尤其是儿童来此“买一片地,栽一棵树”。春天山花烂漫,桃花盛开,可办“桃花节”。秋时果实金黄,硕果累累,可搞“采摘节”。因此,该景区应建成以“赏花摘果”为主的特色旅游景区。



流庆寺附近环境十分优美,寺庙建筑也较古朴,寺内有四棵巨大的古樟,遮荫蔽日,但寺内东侧新建的居住建筑与寺庙不协调,山上的采石场严重破坏了四周景观应予以禁止。同时,村庄建设距离寺庙越来越近。今后应严格划定风景区用地范围,加强流庆寺的修缮保护和山体绿化,逐步开发流庆水库等景点,形成以宗教、观光为主的旅游景区。

温峤──坞根旅游区重点开发坞根烈士陵园、温峤老街,严格保护温峤的历史街区,制定整体保护规划,并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加以修缮保护。江厦森林公园、明因讲寺、江厦潮汐电站等,游客既可沐浴森林绿色,又可朝拜千年古寺,还可接受科普教育,因此是开展森林旅游、宗教旅游、科教旅游的良好场所。但目前城镇建设逐步侵入森林公园用地,明因讲寺清静庄严的气氛受到较大破坏。大小球岩景区以球岩山及附近山脉为主。岩石形状多姿,山上林木茂盛,枇杷园、茶园、柑橘园郁郁葱葱, 加上山路弯弯,龙潭飞瀑,自有一派田园风光。可开展登山健身和野营观光旅游。七一塘建成以水上娱乐活动为主题的滨水休闲度假基地,充分和雁荡山的旅游联合,实现游客“游雁荡山,住七一塘”。坞根利用已有基础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农业,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蓝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

楼旗尖景区环境容量有限,但其香客众多,不仅有来自市内人士,还有来自温州、乐清、黄岩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且其山位居温岭市域的中心制高点,站在山顶,全市风光一览无余。适于发展以宗教、观光为主的旅游。但目前山顶建筑拥挤杂乱,严重影响了山顶环境和景观质量。今后应对山顶环境规划清理和重建,加强封山育林工作,迁除景区核心地段墓葬,并逐步开发吊桥楼阁等周边景点。

4、东部滨海风情旅游区

东部滨海风情度假区包括石塘、松门、箬山景区等,建成省内一流的滨海风景区。石塘千年曙光园全面完成建设在天文馆、台风馆,展示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索的内

容,使其成为广大青少年向往的科普教育基地。新建祈愿广场、钟楼、游船码头、小吃一条街、好望角山庄、民俗展览等,进一步改善游览接待设施。

完善陆上游线,后山村一带建设进村门楼、民俗展览楼(含石塘民俗、石塘镇史、海洋渔业等展览内容)、民俗表演厅(台)、旅游纪念品商店等,建成具有住宿、文化表演等多功能的“曙光文化村”。

开辟海上旅游线,三蒜岛作为 “渔家乐”旅游活动基地,开展海岛渡假。岛上改造林相,美化植被景观。形成以千年曙光沐浴、海岛度假娱乐、渔村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精品旅游,成为浙东南沿海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中心。

“保护”是本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要保护渔村的整体自然环境。二要保护古镇的原始文化氛围。三要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老民居、老街等重要的历史建筑和



历史街区。尤其是陈和隆旧宅、天后宫等重要历史遗迹。制定石塘、箬山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明确划定历史保存区(如石塘港周围、曙光碑周围、箬山老街等)、外围控制区和新城建设区。在保护基础上要充分加以利用,保持石屋整体格局和外貌,内部修整加以旅游利用。

松门旅游度假区包括东海塘、松门水桶岙、南北沙镬岛等景区,力争联合建成省内一流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东海塘海涂围垦工程是一项大型的海涂资源利用工程,是实施“海上新温岭”战略的重要举措。围涂总面积5.05万亩,建设周期20年左右。建成后将成为具有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港口运输、海洋生态旅游和滨海新城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海洋开发区, 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湿地条件,规划建设全省一流的水上休闲娱乐基地── 东海塘水上游乐中心,包括国际先进的儿童乐园、海洋馆等吸引力较大的大型建设项目。

南北沙镬岛则按照“台温娱乐第一岛”──风格独特的、著名的台温地区海岛娱乐休闲基地的目标,与水桶岙联合,建成沿海大型海上娱乐度假中心。

东浦新塘利用现有农场开辟生态农业观光区,建设适量旅游度假设施,使游客来此即可观看潮涨潮落、滩涂养殖,又可漫步于果林之中,品尝鲜美果实,开发观赏、度假,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温岭高橙具有500多年历史,为体现温岭市“中国高橙之乡”的特色,在岙环开辟出高橙农业观光区,既吸引游客来此品尝鲜美高橙,又借此向外宣传了温岭的高橙,具有无形的广告价值。

七、我市旅游发展规模预测

从全市十五期间旅游发展态势看,2002年以前基本处于起步期,由于基数小而导致发展速度很快。2003年以后,旅游发展速度表现出起步期的正常特征,基本保持在8%的年增幅。整个十五期间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24%,宾馆饭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1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6%以上。

从全市经济发展目标看,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总值达到6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总量突破250 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16% 以上。

根据上述现状,考虑到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十一五”期间又是我市旅游“大建设,大发展”的五年,随着方山—长屿硐天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风景区、东部滨海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温西地区申报台州市级风景区等资源品位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扩大,东部滨海大型综合休闲参与性项目的开发,以及服务接待设施的完善和宣传促销的强化,结合全国旅游发展整体水平,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国内游客按10-12%



的年速度增长,宾馆饭店接待的海外游客按16—25%的速度增长,居民家庭接待的海外游客每年维持在1.1万人次左右。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从目前的785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5元,海外游客人均消费2010年1000美元,可以得到”十一五”期间各年我市旅游发展规模(包括游客规模和收入规模)(表5、表6)。

表5 “十五”期间全市旅游发展速度一览表

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十五平均年增长率

国内游客增长率(%)

35.83

53.26

5.20

7.86

24.7

24.14

宾馆饭店接待海外游客增长率(%)



-33.27

85.06

16.22

12.74

游客人数总体增长(%)

36.35

53.25

5.18

7.89

24.5

24.19

旅游总收入增长率(%)

52.47

39.27

14.01

7.94

24.3

26.57


表6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发展速度预测表

年 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十一五平均年增长率

国内游客增长率(%)

10.00

10.00

10.00

12.00

12.00

10.7

宾馆饭店接待海外游客增长率(%)

16

16

16

20

25

18.4

游客人数总体增长率(%)

10

10.99

10.12

11.92

11.98

10.8

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

17.4

16.67

16.11

17.8

20.4

17.7

海外旅游收入增长率(%)

16.49

12

5.39

12.96

10.5

11.41

旅游总收入增长率(%)

17.35

16.49

15.71

17.64

19.98

17.4

到2010年,全市将接待国内外游客506万人次,是十五期末的1.7倍,年均增速10.7%。其中国内504万人次,海外游客2.1万人次(居民家庭接待1.1万人次,宾馆饭店接待1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55.84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2倍,年均增速17.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4.18亿元,旅游创汇2100万美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9.3%,相当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22%以上。

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接待国内外游客2062万人次,是十五期间的1.7倍。其中国内2053万人次,海外游客9万人次(居民家庭接待5.4万人次,宾馆饭店接待3.55 万人次);全市旅游收入五年205.4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98.48亿元,旅游创汇8703万美元。



表 7 “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发展规模一览表


年 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十一五累计

比十五增长%


游客人数


国内游客(万人次)


332


365


402


450


504


2053


83.32


海外游客(万人次)


1.5


1.68


1.77


1.9


2.1


8.95


41.8


其中居民家庭接待


1


1.1


1.1


1.1


1.1


5.4


30.12


宾馆饭店接待


0.5


0.58


0.67


0.8


1


3.55


173

合计旅游人数

(万人次)


333.5


366.68


403.77


451.9


506.06


2061.95


83.09


旅游收入


国内游客人均消费(元)


850


900


950


1000


1075


967



海外游客人均消费(美元


) 950


950


950


1000


1000


972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28.2


32.9


38.2


45.0


54.18


198.48


131.95


海外旅游收入(万美元)


1425


1596


1682


1900


2100


8703


14.66


合计旅游总收入(亿元)


29.35


34.19


39.56


46.54


55.84


205.48


123.69


八、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概算

(一)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

根据上述景区建设构想,”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建设四大旅游区为重心,根据建设原则和目标要求,集中财力物力,优化四大区块,重点推出东部滨海旅游区特色项目,增加休闲参与,提高整体效益。为此,共规划景区建设、服务设施42个重点建设项目,加上旅游营销宣传共计投资13.7亿元。

其中用于旅游区建设的重点项目32项,需投资9.08亿元,占总投资66.27%;用于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8项,需投资4.21亿元,占总投资30.73;用于宣传促销的重点项目2项,需投资0.4亿元,占总投资3%。



表8 全市”十一五”期间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及投资一览表

编号



目 名


十一五 预计投资(万元)


规模和内容


年度安排


资金来源

一、旅游区建设

(1) 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区

1

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300


2006-2007

集资

2

锦屏公园二期

5000

二期建设

2006-2008

招商

3

北山、塔山公园

5000


2008-2010

出让金及引资

4

九龙汇生态区

30000


2006-2010

出让金及自筹

5

五龙山公园

5000


2008-2010

出让金及引资

6

耀达大酒店

24000

五星级

2006-2008

外资


69300




(二)长屿硐天

1

云水硐开发

2950

50000m2

2006-2009

政府补助及自筹

2

岙里石文化旅游线一期

200

石屋老街整修开发

2007-2008

集资

3

八仙岩至净明硐等步游环路

200

3000m长

1-1.5m宽

2006-2007

政府补助及自筹

4

入口广场

500

35000 m2

2006-2008

政府补助及自筹

5

长屿硐天度假村

2700

40000 m2

2007-2010

招商

6

双门硐停车场扩建

200

6000 m2

2006

集资

7

崇国寺重修

2000

30000 m2

2006-2009

自筹

8

道源洞

1000

8000 m2

2006-2009

自筹


9750




(三)西部山岳风光旅游区

1

方山顶-空中花园建设

300

300亩

2006-2010

政府补助及自筹

2

方山度假村

2600

占地3900m2

2006-2010

招商

3

重天阁

1600

占地2000m2

2006-2009

招商

4

南嵩岩景区建设

300

入口及景点

2006-2010

政府补助及自筹

5

温峤历史街区保护

250

抢修、保护

2006开始

政府补助及自筹

6

楼旗尖改造

800

山顶环境整治

2006-2010

集资

7

桐子山开发

100

健身步游道和观景建筑建设

2007-2010

政府补助及自筹

8

坞根革命教育基地

500

陵园环境改造、教

育中心建设

2007-2008

政府补助及自筹

9

坞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500

生态农业、农家乐、采摘自助游等

2008-2010

招商

10

七一塘休闲度假区

12000

水上游乐及

服务

2007年开始

招商

11

江厦森林公园开发一期

100

步游道、观景建筑

2007-2009

政府补助及自筹

合 计

19050







编号


项 目 名 称

十一五预计投资

(万元)


规模和内容


年度安排


资金来源

(四) 东部滨海风情旅游区

1

东海塘水上乐园一期

10000

综合水上游乐中

2006-2010

招商

2

南沙镬岛

5000

休闲娱乐设施

2008年开始

招商


3


千年曙光园及配套工程


1500

祈愿广场、阳光道、阳光店铺、游船码头、民俗

展览馆等


2006-2010


政府及景区自筹

4

水桶岙

500

道路、滨海浴场等

2007年开始

招商

5

石塘好望角山庄

1000

二星级饭店

2006-2009

招商

6

牛山岛

600

建设休闲渡假村

2007年开始

招商


7


狮峰聚秀自然风光游览区保护和开发


100

介橱浜到凤山公园的狮子山一带,石塘自然景

观最密集区域


2007年开始


政府及景区自筹


8


石塘箬山历史街区保护


500

保护利用石塘、陈和隆、妈祖庙等历史遗迹和街


2006年开始


政府补助及自筹

9

三蒜岛

1000

三蒜岛渡假村旅游项目

2006-2010

招商

10

流水坑渔家乐

100



自筹

11

石塘美食街

500



自筹

12

东浦新塘生态旅游区

1000

果园、农业

2006开始

招商

13

松门大酒店

3000

三星级

2006-2009

招商

合 计

24800




(五)其他旅游区

1

泽国酒店

8000

四星级

2006-2008

招商

2

其他景点

2000


2006开始

自筹

合计

10000




二、宣传与营销


1


旅游文化节


2500

每年一届文化旅游节


2006-2010


政府、自筹

2

市场促销

1600

宣传和促销

2006-2010

政府、自筹

合 计

4100




总 计

137000






(二)资金渠道

投资原则: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市内市外资金一起上,政策优惠,多方集资,统筹规划,共同受益。

总投资: 13.7亿元(年均2.74亿元)。其中:

⑴政府或主管部门投资 20000万元(行政拨款和贷款),占总投资的14.60%;主要用于风景区重要景区景点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重点项目。(见表9)

⑵政府补助与自筹31400万元,占总投资的22.92%;重点项目14个。

⑶多方集资 1500万元(集体和个人多方集资),占总投资1.09%;主要用于部分景点建设和开发等4个项目。

⑷自筹资金5600万元,占总投资4.09%。项目5个。

⑸招商引资78500万元,占总投资57.30%。主要用于旅游饭店、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等16个项目。

资金总额中,考虑银行贷款占90%即123300万元,政府行政拨款和景区自身投入8000万元(每年合1600万元),自有资金5700万元。

表9 按用途和来源划分的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构成表


按资金用途分

资金用途

景区建设

服务设施

宣传促销

合计

资金数量(万元)

90800

42100

4100

137000

比例(%)

66.27

30.73

3.00

100.0


按资金来源分

资金来源

政府

政府补助与自筹

自筹

集资

招商引资

合计

资金数量(万元)

20000

31400

1500

5600

78500

137000

比例(%)

14.6

22.92

1.09

4.09

57.30

100.00

(三)投资效益

从收入看,根据前文旅游规模预测,2006-2010年我市旅游总收入将达到205.48 亿元,纯收入按常规低值20%计共41亿元。从投入看,五年内共需资金13.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12.3亿元。考虑银行利息,五年内实际投入约14.60亿元。投入产出相比,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可赢利约26亿元。

九、“十一五”期间旅游就业能力发展预测

1、总量预测。根据我市“十五”期间人才资源发展的平均增长规律和“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及发展旅游经济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全市“十一五”期间人才资源发展进行总体预测。

从数量方面看,根据近十年全国旅游行业发展情况看,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数



约为接待旅游人次数的1-6‰,间接从业人员数约为接待旅游人次数的5-30‰。考虑到我市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大旅游、大产业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分别取2.5‰和12‰的比例,则2010年全市旅游业可吸收直接就业人口1万人,间接就业人口

4.85万人。“十一五” 期间总计可吸纳的就业人数24.85万人,其中直接就业4.28万人, 间接就业20.57万人(表10)。

表10 全市旅游业“十一五”期间吸纳就业人口预测表

年 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游客总数(万人次)

333.5

366.68

403.77

451.9

506.06

直接就业人数(人)

7200

7800

8500

9300

10000

间接就业人数(人)

34400

37500

40800

44500

48500

合计(人)

41600

45300

49300

53800

58500

“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需补充人才2000人左右,充实重点发展的饭店、景区、旅行社,并基本满足单位用人需要。

从质量方面看,在人才队伍结构改善上,到2010年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所占比例应提高到20%,40岁以下中青年人才所占比例应提高到6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提高到25%,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提高到5%。

2、就业重点。旅游行业应重点加快培育旅游就业增长点,尤其应关注新型住宿接待业、特色餐饮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新兴服务业、旅游文化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劳务输出十个方面, 这些领域就业增长快、潜力大、带动性强,而且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发展,就业成本低,老百姓受益面宽。根据旅游业发展特点、就业状况、就业模式等不同,对旅游业进行分类指导:一是重要旅游目的地;二是中心城市;三是大中城市周边地区; 四是老少边穷地区;五是旅游小城镇;六是资源型城市和地区。

3、横向三支队伍预测。一是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根据国家机关机构编制管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要求,今后五年机关工作人员将相对扩大规模,要达到30人左右的编制。二是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旅游专业人员队伍总量到2010年增加到5000人,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达到1:3:6;在专业技术人才选择上,把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经济、规划、园林建设等急需人才作为引进和培养工作的重点。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数量。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决定。“十一五”期间重点引进和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例要达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35%。



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力度,完善旅游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大旅游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与旅游相关的部门,也涉及到了旅游、风景、城乡建设、交通、文化、宗教、治安、工商等诸多政府职能部门。因此,我市十一五旅游业要按既定目标跨越式发展,政府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全力参与。一是成立由主管市领导负责牵头、由各相关部门和主要乡镇共同组成的“温岭市风景旅游工作委员会”。市委领导亲自抓,镇街道党委直接抓,及时处理协调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旅游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计划、财政、金融、土地、建设、环保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农林业、海洋渔业、宗教、文化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个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把大旅游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同时,必须抢抓机遇,努力实现“从单独抓旅游产品向抓旅游产业转变,从单一发展旅游业向联动发展其他产业转变,从单纯抓旅游经济发展向抓“双繁荣”转变,从单纯抓景区、景点向推销旅游城市转变”的“四个转变”。

2、加强政策扶持,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制定《加强温岭市旅游发展若干意见》,允许旅游企业进行公务和疗养接待, 对新景区进行税收补贴或贷款贴息补助,对旅游服务企业实行扶持和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奖励旅行社拓展旅游市场,进一步扶持旅游业发展,完善风景区和旅游业管理的法规体系。二是对重大旅游项目实行“一项一议”,积极改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

3、推进旅游机制创新,增强旅游经济活力。

⑴创新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机制。在“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以特许、租赁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竞争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⑵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国有旅游企业要切实转变经营机制,改变经营方式,管理与经营分离,通过市场方式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努力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宽松的经营环境,切实保障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⑶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发挥市旅游实业公司投融资作用,不断增强公司固定资产和滚动开发实力,努力改善景区建设融资困难状况。

⑷创新协调机制。我市景区发展已经跨越了镇的行政区域,景点内的政策处理和协调也日趋困难,这些已成为影响景区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应协调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管理,强力推进旅游六要素建设,进一步强化旅游生产要素协调发展的能力,协调和明确各方“责、权、利”。



4、制定激励和考核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局面。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每年从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城市建设经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业发展,并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重点镇街道也要设立旅游专项工作资金。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镇、村、景区公司和相关部门注重旅游业发展,营造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局面。

5、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壮大旅游经济实力。

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城市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构筑大旅游发展新格局。借助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主景区品牌,以创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契机,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布局,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新建九龙汇湿地、东海塘海洋湿地、三蒜岛和南北沙镬岛度假胜地,全力打造山岳硐天观光旅游、城市休闲旅游、文化科教旅游、海洋海岛度假旅游、工农业生态旅游、商务会展旅游。

6、保障旅游建设用地,加快景区建设速度。

把旅游用地纳入各级土地利用规划,采取土地和山林征用、租赁、折价入股等方法,制定风景区内土地、山林使用的具体方法。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劝的,土地租金可以按年度缴纳,其上旅游休闲度假设施享有与土地租赁一致的使用权。各类风景区(旅游区)内的大区块绿化用地,在规范征用(租借用)手续的前提下,可继续视作农用地,享受相关用地政策。

7、创造安全稳定的景区环境,促进旅游全面发展。

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坚决整治和取缔景点无证设摊、强行拉客、强行强讨、坑蒙拐骗、欺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行为。建立以旅游安全管理、紧急救助体系和旅游保险为中心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充分保障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健全安全制度,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和考核制,层层签订责任状。

8、进一步抓好规划工作,进一步发挥规划龙头作用。

⑴编制四个总体规划。修编温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温岭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区总体规划、东部滨海风景区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西部旅游总体规划。

⑵继续抓好风景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方山空中花园修建性详规、核心景区保护性规划、水桶岙和南沙镬为代表的滨海旅游区修建性详规以及以坞根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修建性详规,使景区的建设规范化、法制化。

⑶注重特色规划,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充分挖掘绿资源和文化内涵,突出阳光、山、海、硐、石文化,东部滨海应深挖渔俗、渔风、



渔家美食和渔村石建筑文化。重点景区设立旅游文化表演中心。9、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把旅游商品开发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立足水产品、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实施精、细、特、深加工,重点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石雕、海洋生物、人文景观工艺品,培植名牌精品。从全市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作为扶持旅游商品开发的风险金。在信贷政策范围内,对旅游商品开发项目优先贷款, 支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民资丰富的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更多的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旅游商品。加快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建设,在市区商业区或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商品销售渠道,方便游客购物,促进旅游商品销售。对全市各旅游景点、景区,实施定位定点规范化管理,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维护游客消费权益。

10、组建高效的产品营销系统和旅游队伍,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建立基于面向游客的目的地营销系统,为游客展示各种旅游目的地信息。组建一支高素质市场开发队伍,设立专职旅游市场开发管理科室,在一些目标市场设立销售办事处,结合实施制订宣传促销总体方案,组织实施有效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开发。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并做到持证上岗,竞争上岗。加强职工业务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优化行风行规,建立有效的旅游举报投诉制度。

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加强形象宣传。一是办好2006中国(温岭)石文化旅游节。组织好上海、杭州、福州的旅游推介活动。二是针对客源市场,利用电视、报纸、城市广告等进行宣传,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形象。三是联合雁荡山、仙居、天台、临海等旅游品牌,做好资源共享文章,组织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市场吸引力。

11、全力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市场吸引力。

树立品牌意识,形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温岭、中国新千年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石塘、国家AAAA级旅游区长屿硐天、长屿-方山世界地质公园、长屿-方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钱江摩托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品牌组合,运用品牌带动战略, 带动全市景区发展。开辟精品线路,构筑服务完善的旅游线路。办好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影响,全面开发杭州、上海、温州、宁波、福州等主要客源市场。策划温岭城市形象,提升旅游城市影响,提高温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2、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

⑴加强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启动方山景区、锦屏公园创A级活动,通过争升A级旅游区活动,完善景区内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提升景区档次, 生态环境达标率100%,推进生态旅游建设。

⑵加快旅游景区内和区间的交通配套建设。开通东、中、西部旅游交通专线,建立专业的运输公司,保障游客在各景区之间的方便往返。建设南沙镬、水桶岙、洞下


沙滩、三蒜岛、石塘曙光园旅游客运码头,开通海上游线,联通至台州、玉环海上游线。交通、建设部门应在通向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上设置旅游景区(点)指示牌,统一纳入道路建设规划。

⑶大力推进星级宾馆饭店建设,继续实施宾馆创星活动。根据我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和旅游强市建设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星级宾馆饭店建设必须加快步伐,合理布局,增加覆盖面,争取十一五期末达到四星以上宾馆2家,三星级5—7家,其他星级12-16家;创建3家绿色饭店。推进社会餐馆的评星工作,促进我市的饮食文化和规范餐饮业的质量服务。

“十一五”的五年,将是我市旅游发展搭架子、上台阶,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大,目标定位高,竞争压力强。我们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坚强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下,通过系统全体员工的努力和全社会办旅游的推动,五年内让温岭的旅游添亮点,出效益,真正成为浙东沿海知名的旅游胜地和全省旅游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使旅游业为温岭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