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WLS001/2021-9113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1-11-29
- 发布单位:
- 市府办
温岭市“十二五”学校布局和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温岭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在温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温岭市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实施“新农村教育”,促进温岭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特拟订温岭市 2011
年至 2015 年中小学校布局和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方案。
本规划方案紧扣“新农村教育”这一主题,以中小学教育发展为重点,以区域教育发展为主线,坚持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科学布局,提升档次”为目标,遵循教育均衡、全民受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和创优创强原则,按照“普通高中向城区和五大重镇集中,职业高中主要向城区集中,初中向镇(街道)集中,小学向镇(街道)或中心村集中”的总体要求,部署“十二五”温岭市中小学布局和区域教育发展目标。规划确定学校规模的基本要求是:镇(街道)中心小学不少于 24 班,村完
小不少于 6 班,高中(普通和职高)在 18 班以上;除边远山区
和海岛外,小学在 200 人以下的原则上予以撤并,一时撤并不了
的只设教学点,初中和高中学校在 300 人以下的学校要予以撤并。外来人口较多的镇(街道)在准确预测本辖区内适龄儿童就学人数的同时,还要客观地预测民工子弟就学人数,不断调整和
优化教育资源,满足外来民工子弟就学之必需。各镇(街道)可充分利用撤并后的闲置校舍,举办供外来民工子弟就读的公办学校。
本方案中所列的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档次是指到 2015 年末时
所形成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档次。到 2015 年末,预测小学在校生
106000 人左右(其中外来民工子弟 25000 人),初中在校生 51000
人左右(其中外来民工子弟 11000 人),高中段在校生 35000 人左右。
一、教育现状
温岭市现有普通中小学 146 所,中职教育学校 4 所,特殊教
育学校 2 所,教师进修校 1 所,电大分院 1 所,幼儿园 205 所,
共有中小学生 156988 人,在园幼儿 47916 人,专任教师 10671
人。全市学校教育占地面积为 4872 亩,校舍建筑面积约为 153
万平方米,图书 410 多万册,计算机 17948 台。省级重点高中
11 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技校 2 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 3 所,
省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 51 所。但是我市教育在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还有 13 所小学在校生为 200 人以下,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需要通过校网布局调整来逐步解决“低、小、散”的农村学校,办规模学校,出规模效益。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为指导,主动适应温岭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积极实施“新农村教育”策略,建立起以温岭中学为龙头,新河中学、市二中为两翼,之江高级中学、
箬横中学、松门中学、大溪中学、泽国中学为主体的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学新格局;建立起以市职教集团、市职教中心为主阵地,以温岭电大分院、市教师进修学校、市社区学院为骨干的,其他职成教为补充的,能适应温岭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成教体系;建立起以镇(街道)中心校为核心,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整体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态势,85%的小学初中成为省标准化学校;建立起以市级机关幼儿园和市中心幼儿园为骨干,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主体,其他幼儿园为补充的幼儿教育新体系,为提高温岭市民整体素质奠定基础,为温岭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三、发展任务
(一)学前教育
实现学前教育上等级上水平。全面提升优质学前教育的供给能力,为适龄幼儿提供充足的“入好园”机会。实施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符合省等级标准的幼儿园,努力扩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省等级幼儿园覆盖率到 2015 年达到 90%。
发挥政府办园主导作用。编制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完善区域幼儿园布局体系。加快城镇公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新社区等级幼儿园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和其他公共资源改造建设幼儿园,重点建设公办镇(街道)等级公办中心幼儿园, 提高公办幼儿园覆盖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公办民办并举的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健全学前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财政性
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到 2015 年大幅度增长。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开展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规范学前教育机构准入制度,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落实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到 2015 年力争达到 85%,提高保教队伍素质。探索幼儿园全程化保教质量评价运作模式,建立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鼓励幼儿园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学前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加强早教指导服务机构管理,镇(街道)早教指导服务中心(站)建成率2015 年要达到 80%,推进 0—3 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体系建设。
(二)义务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标准化学校比例到 2015 年达到 85%。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坚持优化城镇、倾斜农村的原则,以常住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对人口分布的引导作用、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健全以居住地登记为标准的城乡一体化入学教育新体制。进一步加大支教力度,继续推进支教支管大行动;继续探索“区域师资一体化”;从教师分配机制入手,尝试让优秀毕业生先择农村学校,重新调整毕业生录用分配方式;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减少择校现象。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投入倾斜、梯度推进、示范领引”策略,到
2015 年实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网络、基本构成现代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教育”建设工程,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制定实施义务教育校均班级数规模标准,致力提高学校规模效应和管理效益。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努力降低小学、初中班额。到2015 年小学、初中平均班额分别控制在 45 人、50 人以下。
加快改造薄弱学校。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度监测制度和温岭教育均衡发展的“五种模式”、学校结对帮扶等做法, 加快建立学校共同发展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建立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资助奖励政策。建立基于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机制,促使评价导向从关注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从关注绝对水平转向注重进步成长,激发薄弱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
(三)普高教育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普高发展策略,促进普高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多样化, 扩大优质资源和特色资源。省优质特色普高到 2015 年达到 60%。
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建设和发展课外创新教育机构,拓展学生课余学习和研究的新空间。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英才教育培养模式,形成优秀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严格控制学校规模,走精品发展之路,实施“小班化”
策略。制定普高校均班级数规模标准,努力减少普高班额,以小班化教学推进普高特色办学。到 2015 年,普高平均班额分别控
制在 48 人。
提高普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好普高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工作。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面向学生、服务社会的普高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学校实训基地和师资,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注重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加强对普高学生的生涯规划、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途径,实施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普高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中职教育
促进中职教育集约化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中职教育体系,加快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温岭产业转型发展服务。实施职业教育整合提升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到 2015 年建成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3 所,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 75%。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减免费制度;继续推行职普比 1:1 的政策,让更多的学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双证书”制度 ,推进职业学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积极开展中职师生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师生职业技能;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的社会风气,加大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努力形成新的就业观和人才观。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优化职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要求教师每年有两个月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大技能型教师引进力度,通过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使专业型、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水平持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继续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多样性的技术人才基础。
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引领作用。促进中职教育规模化、优质化、
特色化、市场化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培养机制,加大全市专业设置的统筹调控力度。实施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新兴专业、骨干专业和示范实训基地,积极培育对应区域产业链和行业职业群的专业集群。到 2015 年,成功创办第三职教中心。
提升中职教育办学内涵。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区域经济社会相关专业,提升服务地方集群经济的能
力。加强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开发符合温岭实际、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课地方实验教材。以就业、创业、升学为导向,推行仿真实训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渠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扶持建设产学合作实训基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引导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和行业需要构建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全力推进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教育培训资源。修订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评价制度。
(五)继续教育
坚持继续教育开放办学。继续教育是满足每个公民终身发展需求、建立学习型社会、提升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要依托学校、科研院校和企业施教机构,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到 2015 年,社区教育覆盖面达 100%。全面建成符合学习型社会要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进一步健全成人教育网络。办好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温岭学院。要加强中心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要充分利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学校(学院)及其他教育资源,进一步健全教育成人教育网络。各种教育资源要按照灵活方便、实际实用的原则, 面向城乡居民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
积极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积极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和社区学校在新农村建设和服务“三农”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城乡居民的“双证制”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积极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各类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文化、科技、法律、职业技能、优生优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对象,更新服务内容,改变服务方式,实现社区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六)其它教育
健全其它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资助制度和帮困助学体系,优化其它教育布局结构,坚持以输入地为主,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全面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激励奖励机制。到 2015 年,建成完善的其它教育体系。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实行“同仁待遇”,即对民办学校在招生问题、教育培训、职称评定政策方面,做到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全面解决在民办学校任职的公办教师的待遇问题。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宏观管理,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批程序,防止乱批滥批现象发生,防止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要对民办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整合。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合理规划学校建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财政保障范畴,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平等接受教育。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模式,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适合的教育。加强对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指导和服务,加强校长和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充实管理人员和教学骨干队伍,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办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办好以启智学校、聋哑学校为龙头、各级随班就读学校的特殊教育,确保特殊教育的全省领先水平。到 2015 年,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满足高中段教育需求。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推进医教结合,实现残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特殊教育研究,积极开展对各类特殊教育的教研指导和咨询服务。
加快发展其他特殊群体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快农村中小学课外文化活动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资金资助比例。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建立更加多样、更有效率的帮扶体系。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核心的温岭市基础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坚持依法投入的保障理念,在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三个增强,两个提高”的基础上,按政策
规定用足用好预算外教育经费,设立校网布局调整所需的校舍扩建、维修改造的专项资金,全市每年要保证投入 2000 余万元的校舍改造维修经费,为校网布局的顺利调整提供条件。
2. 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适应基础教育更好更快发展需要的校网调整新机制。尽管校网布局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还是要以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破难点、解难题、抓落实。我们要通过撤并、一体化、设教学点、抱团发展等方式,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优质资源,合理布局学校网点,分年度实施好校网布局调整的计划。
3.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起能促进校网布局调整的良好氛围。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教育网等多种媒体,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会、互动协调会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合理调整校网布局的目的意义、途径方式、步骤措施,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把调整工作逐年引向深入,为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舆论环境。
4. 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起校网布局调整和发展农村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校网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实事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市里要从 2011 年起将校网布局调整工作和发展新农村教育的任务列入市对镇(街道)的目标考核体系之中,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温岭市中小学 2015 学年末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档次方案表(1)
高中段教育
序 号 | 学校 | 班 级 | 学生数 | 学校级别 | 备注 |
1 | 温岭中学 | 66 | 3170 | 省一级重点中学 | |
2 | 新河中学 | 60 | 2880 | 省一级重点中学 | |
3 | 温岭市第二中学 | 48 | 2300 | 省一级重点中学 | |
4 | 箬横中学 | 36 | 1720 | 省二级重点中学 | |
5 | 松门中学 | 30 | 1440 | 省二级重点中学 | |
6 | 大溪中学 | 30 | 1440 | 省二级重点中学 | |
7 | 泽国中学 | 42 | 2016 | 省二级重点中学 | 迁建 |
8 | 之江高级中学 | 42 | 2100 | 省一级重点中学 | 民办学校 |
9 | 温中双语学校 | 30 | 1440 | 省二级重点中学 | 民办运作学校 |
10 | 育才学校 | 24 | 1150 | 特色学校 | 普高 职高 民办学校 |
11 | 书生中学 | 24 | 1150 | 普高 职高 民办学校 | |
12 | 市职业技术学校 | 112 | 5600 | 国家级示范学校 | |
13 | 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78 | 3900 | 省一级重点职校 | |
14 | 太平高级职业中学 | 89 | 4450 | 国家级重点职校 | |
15 | 繁昌职业技术学校 | 18 | 900 | 职高 民办学校 | |
小计 | 729 | 35656 |
温岭市中小学 2015 学年末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档次方案表(2)
城区初级中学
序号 | 学校 | 班级 | 学生数 | 学校级别 | 备注 |
1 | 温中实验学校 | 48 | 24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 | 温岭市第三中学 | 48 | 24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 | 温岭市第四中学 | 42 | 21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 | 温岭市实验学校 | 30 | 1500 | 省标准化学校 | 九年一贯制 民办机制运行 |
5 | 温岭市第五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6 | 温岭市第六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迁建 |
7 | 温岭市第七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迁建 |
8 | 温岭市第八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9 | 温岭市第九中学 | 18 | 9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0 | 温岭市九龙学校 | 18 | 900 | 省标准化学校 | 九年一贯制 |
11 | 温岭市敬业中学 | 18 | 900 | 省标准化学校 | 民办学校 |
12 | 市少体校 | 3 | 120 | 九年一贯制 | |
小计 | 369 | 18420 |
注:城区是指五个街道即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街道。
温岭市中小学 2015 学年末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档次方案表(3)
五大镇初级中学
序 号 | 学校 | 班级 | 学生数 | 学校级别 | 备注 |
1 | 新河镇中学 | 48 | 24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 | 新河镇长屿中学 | 42 | 21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 | 新河镇塘下中学 | 18 | 9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 | 箬横镇中学 | 48 | 24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5 | 箬横镇贯庄中学 | 18 | 9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6 | 箬横镇东浦中学 | 18 | 9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7 | 箬横镇高龙中学 | 12 | 6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8 | 松门镇中学 | 48 | 24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9 | 松门镇淋川中学 | 24 | 12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0 | 温岭市育英中学 | 15 | 750 | 民办学校 | |
11 | 大溪镇第二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撤并照洋中学 |
12 | 大溪镇第三中学 | 21 | 105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3 | 大溪镇第四中学 | 21 | 105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4 | 大溪镇新建中学 | 12 | 6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5 | 泽国镇第二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6 | 泽国镇第三中学 | 30 | 15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7 | 泽国镇第四中学 | 30 | 15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8 | 泽国镇第五中学 | 15 | 75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9 | 温岭市东部中学(暂名) | 48 | 2400 | 省标准化学校 | 新建 |
小计 | 540 | 27000 |
温岭市中小学 2015 学年末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档次方案表(4)
一般镇初级中学
序号 | 学校 | 班级 | 学生数 | 学校级别 | 备注 |
1 | 城南中学 | 24 | 12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 | 城南镇岙环中学 | 18 | 9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 | 城南镇横山中学 | 12 | 6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 | 石桥头镇中学 | 18 | 9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5 | 石塘镇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扩建 |
6 | 滨海镇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迁建 撤并横河中学 |
7 | 温西中学 | 36 | 18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8 | 坞根镇中学 | 12 | 600 | 省标准化学校 | |
小计 | 192 | 9600 |
注:一般镇是指五个街道、五大镇之外的其它六个镇,即城南、石桥头、石塘、滨海、温峤、坞根镇。
温岭市中小学 2015 学年末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档次方案表(5)
城区小学
序 号 | 学校 | 班级 | 学生数 | 学校级别 | 备注 |
1 | 方城小学 | 48 | 2160 | 省标准化学校 | 扩建 |
2 | 太平小学 | 54 | 243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 | 横湖小学 | 48 | 2160 | 省标准化学校 | 扩建 |
4 | 锦园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5 | 三星小学 | 48 | 2160 | 省标准化学校 | |
6 | 实验小学(艺校) | 30 | 1350 | 省标准化学校 | |
7 | 温岭市实验学校 | 12 | 600 | 省标准化学校 | 九年一贯制 |
8 | 市少体校 | 6 | 180 | 九年一贯制 | |
9 | 九龙学校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新建九年一贯制 |
10 | 开元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民办学校 |
11 | 师范附小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民办学校 |
12 | 城东小学 | 48 | 2160 | 省标准化学校 | 新建、撤三所完小 |
13 | 田洋小学 | 12 | 540 | ||
14 | 岩下小学 | 18 | 81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5 | 晋岙小学 | 12 | 540 | ||
16 | 肖村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现城东小学更名而 成 |
17 | 城西小学 | 54 | 243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8 | 马公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9 | 城北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0 | 麻车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1 | 横峰小学 | 30 | 135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2 | 莞渭小学 | 18 | 810 | 省标准化学校 | 扩建 |
23 | 东洋小学 | 6 | 270 | ||
24 | 城东民工子弟学校 | 12 | 540 | ||
25 | 城西民工子弟学校 | 18 | 810 | ||
26 | 城北惠民学校 | 18 | 810 | 民工子弟学校 | |
27 | 横峰曙光小学 | 18 | 810 | 民工子弟学校 | |
28 | 横峰博文小学 | 18 | 810 | 民工子弟学校 | |
29 | 钱江新城小学(暂名)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新建 |
小计 | 756 | 33990 |
温岭市中小学 2015 学年末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档次方案表(6)
五大镇小学
序号 | 学校 | 班级 | 学生数 | 学校级别 | 备注 |
1 | 新河镇中心小学 | 48 | 216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 | 新河镇长屿小学 | 30 | 1350 | 省标准化学校 | 撤塘岙里小学 |
3 | 新河镇高桥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 | 新河镇塘下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扩建 |
5 | 肖家桥小学 | 12 | 540 | ||
6 | 下林小学 | 6 | 270 | ||
7 | 箬横镇中心小学 | 48 | 2160 | 省标准化学校 | |
8 | 箬横镇第二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
9 | 箬横镇贯庄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扩建 升格 撤乌沙小学 |
10 | 箬横镇东方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1 | 箬横镇第三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扩建 撤西浦小学 |
12 | 箬横镇高龙小学 | 18 | 810 | 省标准化学校 | 撤街龙头小学 |
13 | 箬横镇白峰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4 | 箬横镇镇北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5 | 箬横镇新联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6 | 西墩小学 | 6 | 270 | ||
17 | 箬横镇城区小学(暂名)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新建 |
18 | 松门镇中心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9 | 松门镇象山小学 | 6 | 270 | ||
20 | 松门镇第二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1 | 松门镇龙门小学 | 6 | 270 | ||
22 | 松门镇第三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3 | 松门镇川北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4 | 松门镇川南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5 | 英才学校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民办学校 |
26 | 松门镇第四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新建 |
27 | 东部新区北片小学(暂名)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新建 |
28 | 大溪镇中心小学 | 48 | 2400 | 省标准化学校 |
29 | 大溪镇第二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0 | 大溪镇潘郎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1 | 大溪镇小溪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2 | 大溪镇麻车屿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3 | 大溪镇高田小学 | 6 | 270 | ||
34 | 大溪镇桃夏小学 | 6 | 270 | ||
35 | 大溪镇冠城小学 | 18 | 81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6 | 大溪镇照洋小学 | 18 | 810 | 省标准化学校 | |
37 | 大溪镇古城小学 | 6 | 270 | ||
38 | 大溪镇瓦屿小学 | 6 | 270 | ||
39 | 大溪镇部渎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0 | 大溪镇下陈小学 | 6 | 270 | ||
41 | 大溪镇白山小学 | 18 | 81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2 | 大溪镇太湖小学 | 6 | 27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3 | 大溪民工子弟学校 | 24 | 1080 | ||
44 | 泽国镇中心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5 | 泽国镇第二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6 | 泽国镇第三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7 | 泽国镇第四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8 | 泽国镇光明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9 | 泽国镇下陈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50 | 泽国镇茶山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51 | 泽国镇凤城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52 | 泽国镇三衙桥小学 | 6 | 270 | ||
53 | 泽国镇郑颜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54 | 泽国镇五里泾小学 | 6 | 270 | ||
55 | 泽国镇江洋小学 | 6 | 270 | ||
56 | 泽国镇夹屿小学 | 6 | 270 | ||
57 | 泽国东方小学 | 30 | 1350 | 民工子弟学校 | |
58 | 泽国民工子弟学校 | 24 | 1080 | ||
小计 | 1128 | 51000 |
温岭市中小学 2015 学年末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档次方案表(7)
一般镇的小学
序 号 | 学校 | 班级 | 学生数 | 学校级别 | 备注 |
1 | 城南镇中心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 | 城南镇第二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撤彭下小学 |
3 | 城南镇横山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4 | 城南镇林岙小学 | 6 | 270 | ||
5 | 城南镇观岙小学 | 6 | 270 | ||
6 | 城南镇西沙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7 | 城南镇黄湾小学 | 6 | 270 | ||
8 | 石桥头镇中心小学 | 30 | 1350 | 省标准化学校 | 撤花桥小学 |
9 | 石塘镇中心小学 | 36 | 1620 | 省标准化学校 | 撤上马小学 |
10 | 石塘镇箬山小学 | 30 | 135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1 | 石塘镇钓浜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2 | 上马工业区小学(暂名)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新建 |
13 | 温峤镇中心小学 | 30 | 1350 | 省标准化学校 | 迁建 |
14 | 温峤镇第二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扩建 |
15 | 温峤镇江厦小学 | 18 | 810 | 省标准化学校 | |
16 | 温峤镇焦桐小学 | 12 | 540 | ||
17 | 温峤镇桐山小学 | 6 | 270 | ||
18 | 温峤镇青屿小学 | 12 | 540 | ||
19 | 大球小学 | 6 | 270 | ||
20 | 世贸民工子弟学校 | 24 | 1080 | ||
21 | 坞根镇中心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迁建 撤平垟小学 |
22 | 坞根镇沙山小学 | 6 | 270 | ||
23 | 茅陶小学 | 6 | 270 | ||
24 | 滨海镇中心小学 | 24 | 108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5 | 滨海镇第二小学 | 30 | 135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6 | 滨海镇第三小学 | 18 | 810 | 省标准化学校 | |
27 | 滨海镇雨伞小学 | 12 | 540 | 省标准化学校 | |
小计 | 474 | 21330 |
温岭市中小学 2015 学年末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档次方案表(8)
六、成人教育
序 号 | 单位 | 级别 | 备注 |
1 | 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 | 争创国家级示范性培训 机构 | |
2 |
社区教育 | 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 |
温岭市社区教育学院 | |||
太平社区教育学院 | |||
十五个镇、街道社区教育 中心 | 除太平街道外 | ||
3 |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太平街道、泽国、新河、箬横镇为省级示范性成 人文化技术学校 | |
其余镇(街道)争创省示 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七、特殊教育中心(含市聋哑学校和市启智学校)
序 号 | 单位 | 班级 | 学生数 | 级别 | 备注 |
1 | 市聋哑学校 | 12 | 120 | 省示范 | 迁建 |
2 | 市启智学校 | 27 | 405 | 省示范 | 迁建 |
八、高等(职业)教育
序 号 | 单位 | 班级 | 学生数 | 级别 | 备注 |
1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温岭学院 | 30 | 迁建 | ||
2 | 台州市第一技师学院 | 60 | 2700 | 迁建 | |
3 | 温岭市双语学院 | 45 | 2025 | 迁建 | |
4 | 温岭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新建 |
温岭市 2015 学年末幼儿园办园规模、办园档次方案表(9)
33 | 大溪实验幼儿园 | 12 | 33 | 400 | 省二 | 公办 | |
34 | 大溪中心级幼儿园 | 12 | 33 | 400 | 省二 | 公办 | |
35 | 大溪部读幼儿园 | 8 | 35 | 280 | 省三 | 公办 | |
36 | 大溪白山幼儿园 | 8 | 35 | 280 | 省三 | 公办 | |
37 | 松门实验幼儿园 | 9 | 33 | 300 | 省二 | 公办 | |
38 | 松门淋川幼儿园 | 8 | 35 | 280 | 省三 | 公办 | |
39 | 松门海天名苑小区 | 8 | 33 | 270 | 省二 | 公办 | |
40 | 箬横镇东浦幼儿园 | 9 | 33 | 300 | 省二 | 公办 | |
41 | 箬横阳光花庭小区幼儿园 | 9 | 33 | 300 | 省二 | 公办 | |
42 | 箬横镇山前幼儿园 | 9 | 33 | 300 | 省二 | 公办 | |
43 | 箬横镇鑫日苑幼儿园 | 6 | 35 | 210 | 省三 | 公办 | |
44 | 新河肖家桥幼儿园 | 8 | 33 | 270 | 省二 | 公办 | |
45 | 新河长屿幼儿园 | 8 | 35 | 280 | 省三 | 公办 | |
46 | 石塘镇钓浜幼儿园 | 8 | 35 | 280 | 省三 | 公办 | |
47 | 石塘镇箬山幼儿园 | 8 | 35 | 280 | 省三 | 公办 | |
48 | 石塘镇幼儿园 | 12 | 35 | 420 | 省三 | 公办 | |
49 | 温峤镇幼儿园 | 6 | 35 | 210 | 省三 | 公办 | |
50 | 温峤第二实验幼儿园 | 6 | 35 | 210 | 省三 | 公办 | |
51 | 温峤第三实验幼儿园(江厦) | 6 | 35 | 210 | 省三 | 公办 | |
52 | 市繁昌幼儿园 | 12 | 30 | 360 | 省一 | 民办 | |
53 | 太平成成幼儿园 | 9 | 33 | 300 | 省二 | 民办 | |
54 | 太平东辉托幼中心 | 6 | 20 | 120 | 省二 | 集体 | |
55 | 市长天双语艺术幼儿园 | 18 | 30 | 540 | 省一 | 民办 | |
56 | 市之江幼儿园 | 18 | 30 | 540 | 省一 | 民办 | |
57 | 城东格林全纳幼儿园 | 10 | 33 | 330 | 省二 | 民办 | |
58 | 城东超育幼儿园 | 8 | 33 | 270 | 省二 | 民办 | |
59 | 城西博美幼儿园 | 8 | 33 | 270 | 省二 | 民办 | |
60 | 泽国联树幼儿园 | 12 | 30 | 360 | 省一 | 民办 | |
61 | 泽国育才幼儿园 | 12 | 33 | 400 | 省二 | 民办 | |
62 | 大溪山市幼儿园 | 20 | 33 | 660 | 省二 | 民办 | |
63 | 滨海横河幼儿园 | 10 | 33 | 330 | 省二 | 民办 | |
64 | 温峤喜洋洋幼儿园 | 10 | 33 | 330 | 省二 | 民办 | |
小计 | 791 | 25480 |
备注:1、以上共 64 所,其中省一 18 所,省二 33 所,省三 13 所。到 2015 年末全市
规划 230 所,除以上之外的 166 所幼儿园中 140 所要争创省三(甲/乙)级幼儿园,26 所为合格幼儿园。2、以上班额为中班班额人数。
主题词:教育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市人武部,市法院,市检察院。
![]() |
温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 年 2 月 22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