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温岭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20-12-25 20:29: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字体:[ ]
分享至:

上半年,按照中央和省、市疫情防控及企业复工复产有关部署要求,全市克服疫情严重影响,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进程加快,消费品市场呈逐步回暖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一)消费品市场降幅收窄。上半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34亿元,同比下降4.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1个百分点,速度高出台州市平均速度3.6个百分点,排名居台州市第一。

(二)城乡市场同步复苏。上半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51.65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9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3.69亿元,下降2.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7个百分点。

(三)商品零售恢复稳定,餐饮收入回暖较慢。上半年,全市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258.78亿元,同比下降1.1%,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1.4个百分点。餐费收入实现零售额56.56亿元,下降17.2%,降幅较一季度扩大4.3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限上市场持续复苏,限下市场仍占主导。从消费品市场内部发展来看,限上单位上半年疫情过后复工复产,市场持续复苏,限下单位体量仍占主导地位。上半年,限上单位实现零售额57.99亿元,同比下降11.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5.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8.4%。限下单位实现零售额257.35亿元,下降2.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81.6%,对全市消费品市场起到主导作用。

(二)线上消费市场恢复快于传统消费市场。在前期疫情防控形势下,网上购物、网络订餐等消费模式成为更多消费者首选,网络零售等新兴业态成为特殊时期消费品市场的最有力支撑。从限额以上单位看,上半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下降1.6%,速度比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速度高出9.6个百分点。

(三)生活类消费品平稳增长。限上批发零售单位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等生活必需品恢复较快,上半年分别实现零售额5.63亿元、0.23亿元、1.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11.2%、9.6%。

(四)出行类消费降幅收窄。在复商复市推动下,出行需求逐步回升,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3.75亿元,同比下降13.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3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10.14亿元,下降23.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1个百分点。

三、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一)“低、小、散”现象仍然明显。上半年,全市限上单位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8.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9个百分点,比台州市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零售额超5000万元企业仅有20家,仅占限上贸易企业总家数的4.1%。

(二)企业掌握国际信息较难,市场形势判断不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难以准确获取国际供应链动态和判断境外市场形势变化,在境外突发事件时难以有效做好预防和应对,企业对信息共享需求呼声较高。

(三)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缺乏消费热点带动。当前国内疫情趋向稳定,供应链基本恢复,但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仍在持续,商务活动、家庭旅游等消费大幅减少,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目前情况看,旅游消费仍将长期承压,消费市场上仍无较强的消费热点作为补充。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宣传推广。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场供应链信息平台建设,搭建由政府、物流、企业等多方位共同参与的信息平台,整合优化各产业链要素资源,进一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二)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复苏,进一步研究打造“市内游”“周边游”“工会游”等具有我市优势的深度游项目和景点,依托大溪方山、长屿硐天、石塘半岛三大景区和多个旅游特色点,把分散的景点串联成“线”和“面”,加强旅游产业与商贸、文创、体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以提高消费热度,激发新的消费热点。

(三)扶持重点企业,增强主体竞争力。加强对原有批发零售重点企业的引导,顺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高度关注四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重要商品的市场走势,特别是对全市影响较大的行业和商品。扶持本地商贸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在竞争、合作和“走出去”中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新型有实力、上规模的商贸龙头,以浙商回归为契机,引导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企业扩大业务领域和辐射范围。

(四)完善市场监管,提振消费信心。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升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和消费者满意度,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敢于”消费,从需求端倡导消费、引导消费回流,稳步提高消费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