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警惕白叶枯病!!!继续狠抓二化螟为主的单季晚稻病虫防治

发布日期:2020-07-30 09:00:5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字体:[ ]
分享至:

当前单季晚稻处于分蘖盛期,连作晚稻处于秧苗移栽期,尤其单季晚稻生长旺盛,近期雷阵雨天气增多,有利多种病虫混发,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为主的重大病虫害重发态势明显,白叶枯病发生流行风险极大,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一、主要病虫发生情况

1、细菌性病害:主要为白叶枯病。去年晚稻白叶枯病大暴发,今年早稻白叶枯病发生点多面广,局部田块为害严重,单季晚稻在城东街道下蒋村、城北街道花桥村7月中旬就出现发病,比常年提早近1个月,局部田块发病严重,表现急性青枯症状,近期雷阵雨增多,对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蔓延有利,8、9月份为我市台风暴雨频繁季节,晚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风险极大。各地务必高度警惕,加强田间检查,尤其是地势低洼易淹水地区、老病区以及易感病品种,及时做好预防治工作,同时,要密切关注细菌性条斑病、基腐病、褐条病等。

2、螟虫今年二代二化螟发生量很大,峰次特多,前峰出现特早,为历年罕见。由于各地防治极不平衡,早稻穗期和早插单季稻危害严重,残留虫量很高,尤其对单双混栽区的晚稻威胁极大。6月15—16日、7月1日、77—8日、7月13-14日出现四个蛾蜂后,7月23-24日出现一个最高峰,高峰日新河诱蛾1520头,东片农场诱蛾1696头,大溪诱蛾228头,蛾子主要集中于单季晚稻上危害。6月16日—7月26日诱蛾量统计,大溪诱蛾4299头比常年1809头增1.4倍;新河诱蛾10728头,比去年826头和常年801头增12倍;东片农场诱蛾7245头,比去年913头增6.8倍,比常年1418头增4.1倍。预计8月4日左右出现低龄幼虫高峰。

3、稻纵卷叶螟:据灯下观察,第五(3)代稻纵卷叶螟于7月23—24日出现蛾峰,高峰日大溪诱蛾32头、新河112头、东片农场48头;田间系统赶蛾,大溪单季稻7月24日出现高峰,亩平均蛾量102头(0—358头),预计8月4日左右出现低龄幼虫高峰。

4、稻飞虱:当前褐飞虱比例上升快。据灯下观察,第五(3)代褐飞虱7月23日出现高峰,新河诱虫量23头;东片农场、大溪7月26日出现高峰诱虫80头、42头。截止7月26日新河、大溪、东片农场分别诱虫414头、841头、455头,大大高于去年和常年(新河0、26.1头;大溪9、30.2头;东片农场0、41头)。据田间系统调查,725大溪单季平均百丛虫量18.3头(褐飞虱7.4头,白背飞虱1.6头,灰飞虱0.4头),褐飞虱虫量高于去年同期0头;新河单季稻平均百丛虫量32.5头(褐飞虱19.3头,白背飞虱10.5头,灰飞虱2.8头),高于去年11.5头(褐飞虱0头,白背飞虱10.2头,灰飞虱1.3头),预计8月4日左右田间将出现低龄若虫高峰。

5、纹枯病:据田间系统调查,大溪单季晚稻初见7月25日,接近去年和常年,平均丛病率0.38%(0—2%),株病率0.02%(0—0.09%),高于去年丛病率0.13%,株病率0.01%。近期雷阵雨天气增多,有利纹枯病的扩展和蔓延。

二、防治意见

防治策略:根据当前单季晚稻病虫发生特点和危害趋势,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抓好防治工作。主治二化螟,兼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早预防纹枯病;对白叶枯病已发病田块要立即开展预防治,用药量可适当增加,如遇气候条件适宜发病,第一次药后5—7天再防一次,着重抓好台风暴雨前后及时预防;对感稻瘟病品种要关注叶瘟发生情况,及时开展防治;对褐飞虱防治要坚持“治3、压4、控5”的防治策略,选用高效长效药剂配方,有效压低发生基数,争取晚稻后期防治工作的主动性

防治时间835日。

防治对象田:单季和早插连作

防治药剂:

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选用乙多·甲氧虫、阿维·甲虫肼,严重地区可再混配高含量阿维菌素,防治时加入有机硅、怀农特、激健等助剂,以提高防效;

防治稻飞虱:三氟苯嘧啶、吡蚜酮、烯啶·吡蚜酮

预防细菌性病害:噻唑锌、噻唑铜、噻霉酮;

预防纹枯病:肟菌·戊唑醇(可兼治稻瘟病)、苯甲·嘧菌酯、噻呋·嘧苷素、戊唑·嘧菌酯;

防稻瘟病:吡唑醚菌酯、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

上述药剂合理混配,交替使用,亩兑水50千克喷雾,田间灌水,确保防效。

注意事项:目前处于高温季节,特别注意安全;要求早晚用药,田间灌水保水,喷足水量,确保防效。


调查: 李程巧               预报:冯永斌               签发:潘新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