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12-25 20:22:5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浙江“重要窗口建设”,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经济运行在经历一季度短暂“刹车”后,二季度逐步迈入复苏通道,主要指标持续回升,经济加速向常态化回归。
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49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0.9%。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7.9%,二季度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35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8.60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252.86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3:45.8:49.8调整到4.5:44.3:51.2。
一、基本情况
(一)一产平稳增长,二、三产业加速恢复
农业生产形势平稳。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增速较去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一是种植业形势向好,今年春季天气条件较好,上半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稳中有升,全市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为25.53万亩,增长4.6%,其中,蔬菜16.34万亩,增长7.2%,果用瓜4.48万亩,增长0.7%。二是畜牧业持续走低,受非洲猪瘟疫情、环境综合整治等多要素影响,去年年底生猪存栏数大幅下降,导致今年上半年我市生猪出栏出现下降,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4.95万头,生猪出栏0.99万头。三是渔业产量增长好于往年,受远洋渔业捕捞船只增多影响,上半年我市渔业产量增长7.3%,渔业是我市农业支柱产业,是我市一产的主增长点。
工业经济低位修复。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下降3.2%,拉低全市GDP增速1.3个百分点,但降幅却较一季度回升了1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4%,降幅较一季度回升1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下降4.0%,降幅较一季度回升10.9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企业来看,30个行业大类中有17个行业出现负增长,106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35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有655家企业产值负增长,比重为61.7%,其中减产超过20%的企业有332家,比重为31.3%,表明我市工业经济仍处于修复阶段。中小企业运行好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增加值下降14.2%,而中小型企业已与同期持平。不同行业分化明显,受万邦药业产品推新销售好带动,上半年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5%;因行业政策红利,绿驹车业带动我市助动车制造业增长84.1%;泵、阀和压缩机行业在疫情影响之下出口逆势增长14.4%,行业增加值增长9.9%,带动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因上年基数较低,今年农用机械制造业形势向好回升,上半年增长9.4%;水产品加工业增长2.4%。相比之下,皮革毛皮制鞋业增加值下降28.4%、造纸和纸制品业下降9.3%、橡胶塑料制品业下降5.7%、金属制品业下降14.3%、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下降10.8%、船舶制造业下降4.7%、摩托车制造业下降6.7%、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下降3.0%。与一季度相比,速度显著回升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回升32.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回升23.4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回升27.4个百分点、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回升24.2个百分点、轴承齿轮传动部件制造业回升21.1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有所分化。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52.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较一季度速度回升3.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从分行业来看,增加值下降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下降8.3%,其中批发业下降11.7%、零售业下降5.6%;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下降4.1%;住宿和餐饮业下降18.1%,其中住宿业下降23.9%、餐饮业下降17.4%。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及交通运输邮政业共拉低GDP增速1.6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的行业有:金融业增长10.6%、房地产业增长5.9%、其他服务业增长7.1%,三个行业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具体情况来看,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下降6.8%,停业的批发单位增至8家,受国外疫情导致出口需求下降影响,限额以上外贸出口单位销售额累计下降30.2%,下拉限额以上批发业增速4.9个百分点;尽管住宿餐饮业单位已经恢复经营,但疫情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下降38.7%,有74.1%的住宿单位出现负增长,1-6月比重较1-5月甚至扩大3.1个百分点,营收前五的住宿单位营业收入均减少35%以上;疫情也对餐饮行业持续带来影响,进入二季度,中低端餐饮单位逐步有所复苏,但上规模餐饮单位仍远未恢复正常,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下降22.1%,45.7%的餐饮单位营收下降,前十的餐饮单位均较同期下降,锦绣天地、星豪大酒店等企业关停。尽管部分服务业行业不景气,但房地产业恢复情况较好,在中骏宝龙广场、云樾观岭、玖珑春晓等热门楼盘的带动下,上半年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97.80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8.0%,较一季度回升53.4个百分点;此外,尽管国内水路航运市场整体低迷,但因上年末运力增加,我市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水路客货运运输量增长29.3%,同时,龙门港吞吐量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龙门港吞吐量98.7万吨,增长8.0%,其中集装箱业务增长8.0%。
(二)投资加速引领需求,内外市场仍需激活
固定资产投资逐月攀升。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7.9%,其中1-3月、1-4月、1-5月速度分别为下降3.5%、增长1.9%、增长3.7%,逐月攀升、势头向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猛,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6.9%,远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工业性投资比重为64.1%,比重较去年全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台州万象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万邦德中非医疗科技项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二是交通建设投资回升明显,上半年全市交通投资下降12.4%,但较一季度回升了38.1个百分点,温玉铁路PPP项目投资签订、甬台温高速联络线开工等都为交通建设投资注入新动力;三是房地产投资热情不减,上半年全市房地产投资73.8亿元,增长24.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6.2个百分点,宝龙广场、时代玖著、桃花源等项目投资金额居前。
消费品市场仍需激活。上半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3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5%,速度较一季度回升8.1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4.45亿元,增长3.2%。从限额以上单位情况来看,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57.9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2%。从消费类别上来看,限额以上单位主要消费品零售呈现“两升五降”的特点:受门店猪肉价格上涨带动温岭食品总公司零售额增长、以及消费券带动超市消费火爆影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增长31.2%,其中内禽蛋类增长89.3%;日用品类商品零售增长9.6%;因上半年油价大幅下调影响,石油及制品类消费下降23.9%;去年汽车零售业因国五国六更换引发消费热情导致上年基数较大,加之今年疫情叠加影响,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下降13.8%,但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9.4%;因餐饮单位不景气,餐饮收入类商品零售下降25.4%;服装鞋帽纺织品类商品零售小幅下降2.8%;尽管疫情对药品类商品冲击有限,但公众减少外出也对药品零售产生影响,中西药品零售业小幅下降5.9%。
外贸出口形势仍然严峻。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0.0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1%,其中出口总额123.04亿元,下降22.3%,速度低于台州市水平16.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6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类别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6.6%,降幅窄于平均速度15.7个百分点,情况好于平均水平;机电产品出口下降12.2%,其中水泵出口增长2.5%,而汽车摩托车行业出口大幅下降33.9%;非机电产品中,鞋类产品出口大幅下降36.4%、塑料制品下降31.0%。从出口目的地市场来看,欧洲下降18.4%、北美下降27.9%、非洲下降27.4%、亚洲下降19.9%。根据市商务局6月份对重点企业的监测情况来看,全市出口企业订单合同履约率低于70%,特别是鞋帽行业履约率低于平均水平;82.8%的外贸出口企业遭遇订单取消、减少、延期或者客户拒收的情况。
(三)三大收入喜忧参半
财政收入下滑明显。受经济低位增长、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市财政增收形势严峻。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0.3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0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7%,降幅较一季度甚至扩大2.5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看,上半年我市税收收入34.73亿元,下降9.8%,比重为80.6%;非税收入8.36亿元,下降19.0%,比重为19.4%。从税种看,受疫情以及同期减税政策推行的双重影响下,三大主体税种有增有减,增值税下降21.3%、企业所得税增长5.0%、个人所得税增长3.0%。此外,地方财政支出52.48亿元,下降16.5%,其中城乡社区支出、交通运输支出降幅明显,分别下降73.0%、下降62.3%。
企业盈利有所好转。上半年全市10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9%,利润增速较一季度大幅提高67.2个百分点,其中亏损企业15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0家,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4%。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提升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大型企业利润增长情况较好,个别大企业资产处置收益在账面体现,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处置收益高达4.45亿元,若剔除这部分,利润总额仅增长5.4%,从基本面来看,利润实现增长的企业比重不高,有61.4%的规模企业利润较同期下降,多数企业盈利情况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明显;二是政府减税降费力度较大,为企业减轻负担,上半年规模企业税金总额下降8.8%,其中应交增值税下降10.3%。
居民收入扭负为正。上半年我市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5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速度较一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名义速度快于GDP增速3.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上半年城乡收入比由同期的1.81:1缩小至1.74: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46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3元,增长4.1%,增速快于城镇4.1个百分点。从四项收入构成来看,受疫情影响,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分别增长1.9%和增长1.4%,相比之下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增长稳健,分别增长5.0%和增长6.3%。此外,居民消费支出出现下降,全体居民消费支出下降1.6%,八大类支出中交通通信支出、衣着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出现下降,分别下降6.6、下降3.9%、下降3.5%,而医疗保健支出则增长4.6%。
二、经济运行中的亮点
新动能加速培育。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6%,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增长37.0%,健康产品制造业增长52.9%,新兴产业在疫情背景下转型引领作用明显。企业新产品开发加速,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43.28亿元,增长11.7%,高出产值增速15.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40.9%,高出去年同期5.6个百分点,同时,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规模企业研发费用9.2亿元,增长15.8%。此外,疫情之下“无接触式购物”为消费市场提供支撑,网络及各类线上平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上半年限额以上商贸单位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31.2%,实现了逆势增长。
活跃度逐步恢复。从用电指标看,经济活跃度有所回升,上半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26.05亿千瓦时,去年同期下降5.8%,但较一季度提高了16.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耗电情况来看,上半年一、二、三产业耗电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2%、下降5.7%、下降6.7%,但比一季度速度分别提高19.1个百分点、25.1个百分点、10.5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当月二、三产业耗电分别增长19.6%、增长17.0%;上半年新设经济主体仍然活跃,全市新成立个体户22021家,新设立企业2627家。此外,据对全市1061家企业调查问卷显示,规模企业综合产能利用率为80.9%,低于同期0.5个百分点,恢复水平较好;有20.6%的企业认为二季度企业综合经营情况良好,有71.3%的企业认为情况一般,仅有8.2%的企业认为情况不佳,而对于三季度的判断,18.6%的企业表示乐观,73.7%的企业表示一般,仅有7.7%的企业表示不乐观。
金融支持充裕稳定。6月末,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3726.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9%。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981.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1745.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为减轻企业负担,上半年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两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6月末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明显的利好作用。6月末,住户贷款中经营贷款余额增长17.2%、消费贷款余额增长9.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长24.0%,其中短期贷款增长17.6%,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34.7%。
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部分行业与企业仍较困难。一是部分行业回升缓慢,上半年规模以上制鞋业增加值下降28.4%,降幅较一季度仅缩窄0.3个百分点,制鞋业出口交货值较同期下降30.0%;223家企业中亏损企业38家,亏损面17.0%,77.6%的企业利润低于同期,行业利润总额下降49.7%,仅为同期的一半;同时行业用工人数业大幅减少,从业人员2.2万人,较同期减少14.7%;因销售下滑导致去库存压力较大,鞋业产成品存货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1.9%。除制鞋业外,其他行业也存在较大困难,如金属制品业上半年增加值降幅较一季度扩大4.3个百分点,其中金属日用制品业增加值下降29.9%,降幅较一季度扩大16.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下降26.2%,疫情导致的国外需求锐减仍在持续影响我市工业企业。此外,疫情对我市旅游业业影响持续,上半年全市旅游者人数较上年同期下降48.4%、全市旅游总收入下降47.6%。
投资后劲仍然有待增强。尽管上半年投资增长较快,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新开工项目推进不足,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90个,较去年同期减少5个,其中计划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20个,较同期减少41.2%,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本年投资额下降23.9%;二是近三月工业性投资持续回落,全市工业性投资增速从1-4月的9.8%回落到1-5月的2.0%、1-6月的-2.1%,并且上半年工业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额也较同期大幅回落,下降61.2%,表明在当前经济环境之下,我市企业扩大生产意愿降低,采取防御姿态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经营风险。
四、建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尽管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回升明显,但同时要注意到,我市的外向度较高,疫情导致的外需冲击仍将继续制约经济的回升,从而导致的市场信心不足或将制约社会的再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全面回归常态化增长仍需付出更大努力。因此建议如下:
(一)抓实消费激发。一是鼓励市民消费,为经济复苏添活力。做好住宿餐饮、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的消费,全面提振汽车消费、住餐消费,释放被疫情抑制的消费潜力。二是全力挖掘网络经济增量。引导贸易企业、生产制造企业与优质电商企业和外贸中介服务企业架接,加大拓宽市场力度,做好温岭出口商品印尼站(水泵专场)网络交易会,通过云展会助力企业承接新增量,此外,壮大网络直播队伍,帮扶直播企业开展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相关工作,以直播经济为我市制造业及时解围舒困。三是加快温岭全域旅游发展,通过“网红直播”、石塘民宿专题宣传等创新方式,增强温岭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拉动下半年旅游消费。
(二)抓实工业恢复。我市是工业大市,抓好工业是主责主业。一是服务好存量企业,及时帮助解决企业资金、产业链供应和重大项目开工等问题,帮助企业优化提升,推动企业产能恢复,在帮扶企业时可依托“企业码”系统,动员部门、镇街道主动走访服务企业,及时将企业诉求上传平台,提高办事效率。二是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做好小微企业“两直”精准兑现,做好补贴企业的信息核查工作,用“真金白银”为小微企业送上“定心丸”。三是挖掘工业投资增量,加快推进巨跃齿轮、美可达摩托、乔其森科技等一批重点智能化技改项目,引领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